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稱念禮觀阿彌陀佛之現世功德利益


下列問答係出自(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偈

 

問曰。稱念禮觀阿彌陀佛。現世有何功德利益。

 

答曰。若稱阿彌陀佛一聲。即能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禮念已下亦如是。

十往生經云。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又如觀經云。若稱禮念阿彌陀佛。願往生彼國者。彼佛即遣無數化佛無數化觀音勢至菩薩護念行者。復與前二十五菩薩等。百重千重圍遶行者。不問行住坐臥一切時處若晝若夜。常不離行者。今既有斯勝益。可憑。願諸行者各須至心求往。

又如無量壽經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又如彌陀經云。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稱佛不亂。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此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國。佛告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是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次下說云。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南西北方及上下。一一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各於本國出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云何名護念。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證誠此事。故名護念經。

次下文云。若稱佛往生者。常為六方恒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故名護念經。今既有此增上誓願。可憑。諸佛子等何不勵意去也。

 

 

◎整理彙集

 

若稱阿彌陀佛一聲。即能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禮念已下亦如是。

  僅有行—稱阿彌陀佛一聲

  滅罪增上緣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十往生經云。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有行、有願—念阿彌陀佛、願往生

  護念增上緣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觀經云。若稱禮念阿彌陀佛。願往生彼國者。彼佛即遣無數化佛無數化觀音勢至菩薩護念行者。復與前二十五菩薩等。百重千重圍遶行者。不問行住坐臥一切時處若晝若夜。常不離行者。

第十九願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觀經疏云:又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讚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

  有行、有願—稱、禮、念阿彌陀佛、願往生彼國

  護念增上緣彼佛即遣無數化佛無數化觀音勢至菩薩護念行者。復與前二十五菩薩等。百重千重圍遶行者。不問行住坐臥一切時處若晝若夜。常不離行者。

 

無量壽經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第十八願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觀經疏云: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信願行—(他力念佛-往生報土)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信願行一體由彌陀成就,信心正因、念佛報恩。)

  攝生增上緣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第十八願成就文: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正信念佛偈:信心的得益

能發一念喜愛心、不斷煩惱得涅槃。

                 凡聖逆謗齊迴入、如眾水入海一味。

                 攝取心光常照護、已能雖破無明闇、

貪愛瞋憎之雲霧、常覆真實信心天、

譬如日光覆雲霧、雲霧之下明無闇。

                 獲信見敬大慶喜、即橫超截五惡趣。

                 一切善惡凡夫人、聞信如來弘誓願、

佛言廣大勝解者、是人名芬陀利華。

 

彌陀經云。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稱佛不亂。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此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國。

第二十願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迥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觀經疏云: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恒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

  信、願、行—(自力念佛-往生化土)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稱佛不亂。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此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國。(行者各別起信、願、行,念佛乃積功累德)

  證生增上緣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稱佛不亂。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此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國。

下輩往生文: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正信念佛偈:專修的妙益

極重惡人唯稱佛、我亦在彼攝取中。煩惱障眼雖不見、大悲無倦常照我。

 

佛告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是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次下說云。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南西北方及上下。一一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各於本國出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云何名護念。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證誠此事。故名護念經。次下文云。若稱佛往生者。常為六方恒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故名護念經。今既有此增上誓願。可憑。諸佛子等何不勵意去也。

*釋迦證誠:佛告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是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諸佛證誠: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南西北方及上下。一一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各於本國出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證誠護念: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證誠此事。故名護念經。

#擁護護念:若稱佛往生者。常為六方恒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故名護念經。

 

今既有此增上誓願。可憑。諸佛子等何不勵意去也。

☆不論是自力念佛或他力念佛,皆有彌陀之增上誓願為依靠,故有意往生者,務必相信此事,記得稱念阿彌陀佛。

  一枚起請文:非是唐土我朝諸智者所說觀念之念,又非學問悟能念之心而念之念佛。但為往生極樂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想決定往生無疑而稱念之外,別無深奧之道理也。

 

附註:所列增上緣、釋迦與諸佛證誠、證誠與擁護護念,係依據教行信證《行卷》之標註。

                               發表於2009.06.27 Yahoo部落格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回應「見佛增上緣」之疑問


您來信針對我所就教之文(如下文),分別批註提及「吾祖雖有引文,但特意略其前後文耳!」與「按吾祖聖人於行卷引諸增上緣中,已略〝見佛增上緣〞想有深意乎?」(見教行信證第3839頁)擬就此事表達看法。

 

往生論註云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后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恩報德理宜先啟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乞加神力所以仰告。往生禮讚偈亦:若入觀及睡眠時應發此願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向西十聲稱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菩薩清淨大海眾竟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淪六道苦不可具云今日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本弘誓願攝受弟子不識彌陀佛身相光明願佛慈悲示現弟子身相觀音勢至諸菩薩等及彼世界清淨莊嚴光明等相。

◎汝批註:「吾祖雖有引文,但特意略其前後文耳!」

 

往生禮讚偈云:若入觀及睡眠時應發此願乃至道此語已一心正念即隨意入觀及睡或有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有睡眠時得見除不至心此願比來大有現驗‧」

◎汝批註:「按吾祖聖人於行卷引諸增上緣中,已略〝見佛增上緣〞想有深意乎?」

 

依照往生禮讚偈之文勢:謹依大經及龍樹天親此土沙門等所造往生禮讚唯欲相續係心助成往益今欲勸人往生者未知若為安心起行作業定得往生彼國土也如觀經說者具三心必得往生又如天親淨土論云五門既具定得往生一一門與上三心合隨起業行不問多少皆名真實業也又勸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速得往生又菩薩已免生死所作善法回求佛果然今時眾生悉為煩惱繫縛未免惡道生死等苦(暗喻三心五念四修為菩薩所修,凡夫不堪眾生障重境細心麤識颺神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係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迴願不慇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懺悔有三品上中下此等三品雖有差別即是久種解脫分善根人能如此懺者所有重障頓皆滅盡若不如此縱使日夜十二時急走眾是無益若不作者應知雖不能流淚流血等但能真心徹到者即與上同(暗喻需懺悔或真心徹到才能念念相續)敬白十方諸佛諸大菩薩一切賢聖及一切天龍八部法界眾生等證知我發露懺悔‧乃至‧如是等罪永斷相續更不敢作凡夫不堪若入觀及睡眠時應發此願真心徹到乃指發願,此凡夫可為)‧乃至或有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有睡眠時得見除不至心此願比來大有現驗(因見佛增上緣問曰稱念禮觀阿彌陀佛現世有何功德利益。

 

由此文勢可知〝懺悔〞及〝發願〞皆為稱名相續,乃於末段告知眾生「稱念禮觀阿彌陀佛之現世功德利益」。所謂〝見佛增上緣,已出現於臨睡入觀法〞之含意內,使眾生得以念念相續而獲得其餘增上緣之利益。吾祖撰行卷為明名號,乃特意略其前後文及〝見佛增上緣〞,引之以示名號攝化。

 

雖引臨睡入觀法〞而略其前後,另有深意。大經言「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又如般舟三眛經云「其人不獨於一佛二佛所作功德悉於百佛所聞是三昧卻後世時聞是三昧」;而於十往生經云見有讀誦是經或相瞋恚心懷誹謗緣是謗正法故是人現身得諸惡重病死後墮於地獄謗是經故得罪如是是故無智人中莫說是經正觀正念如是之人然後與說彼此不敬是經墮於地獄彼此敬重得正解脫往生阿彌陀佛國」,再如安心決定鈔卷末引自觀佛三昧經云「念佛三昧亦復如是‧當密藏之」。唯有〝純熟之機〞方可信從,故善導大師囑咐「其廣者‧就實有心願生者而勸」,法然上人之選擇本願念佛集亦有〝埋壁之誡〞。吾祖撰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雖欲弘揚,如般舟三眛經所云「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髮許」,猶不敢違世尊諸祖之教誡,故引之略前後。亦或此因,安心決定鈔之著作者隱名之。

 

    吾祖於化土卷言「『以佛力故見彼國土』,斯乃顯他力之意、大信心海甚以叵入,從佛力發起故」,如般舟三眛經所云「在所欲見何方佛欲見即見何以故是三昧佛力所成持佛威神於三昧中立者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見佛;又於真佛土卷引文「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且於信卷言難化三機:爾時世尊大悲導師,為阿闍世王入月愛三昧,入三昧已,放大光明,乃至,世無良醫療治身心,故放此光先治王身,然後及心,「『阿闍世王』者,普及一切造五逆者、『阿闍世』者,即是具足煩惱等者、『阿闍世』者,即是一切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一如大經「現土證誠」所示:「佛告阿難‧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禮無量壽佛‧十方國土諸佛如來‧常共稱揚讚歎彼佛‧無著無礙‧於是阿難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體投地‧禮無量壽佛‧白言‧世尊‧願見彼佛安樂國土‧及諸菩薩聲聞大眾‧說是語已‧即時無量壽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諸佛世界」。此如般舟三眛經所云「於法中無所疑不疑者為見佛見佛者為疑斷」,可見吾祖雖略之,亦不敢違之,待有心人閱之。念佛行者當慎察之,應〝依義不依語〞,勿漏失密意。

 

    大經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云「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垢障愚鈍凡夫安能明辨:「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與「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之異?蓮友該如何不錯失於〝信一念〞,依其所願往生〝報土〞?

 

據善導大師經疏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言思惟者思想彼國依正二報總別相也即地觀文中說言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土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即地觀文中說言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吾祖化土卷引之言『教我思惟者,即方便也。言『教我正受者,即金剛真心也」;正信念佛偈善導章言「行者正受金剛心慶喜一念相應後與韋提等獲三忍即證法性之常樂」,續於信卷「問曰:幾時名為一念?答曰:百一生滅名為一剎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時節也。但言: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隨所觀緣,心無他想,十念相續,名為十念。但稱名號,亦復如是」。可見「乃至一念」非僅認知彌陀迴向即可得,而有些蓮友渾然不覺。

 

口傳鈔云「然則〝宿善〞開發機之徵者、遇〝善知識〞、而被開悟時、不生一念疑惑也。其不生疑惑者、遇〝光明〞之緣故也。若光明之緣不催者、不得值遇往生報土真因之〝名號〞因也。照耀十方世界之無礙光、蒙其遍照之明朗所照、無明沉沒之煩惑漸融、而涅槃真因之〝信心〞根芽頓萌時、住得生報土之定聚位。即說此位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而蓮祖云:「對此五重之義、若無成就、是得不到往生之果也」。

 

是故善導大師〝臨睡入觀法〞之文勢為:若入觀及睡眠時‧應發此願‧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向西‧十聲稱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菩薩清淨大海眾竟‧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淪六道苦不可具云‧今日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具信一念)‧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本弘誓願攝受弟子不識彌陀佛身相光明(續念光明攝取)‧願佛慈悲示現弟子身相觀音勢至諸菩薩等‧及彼世界清淨莊嚴光明等相道此語已‧一心正念(相續念持)‧即隨意入觀及睡‧或有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有睡眠時得見‧除不至心‧此願比來大有現驗。此法可助蓮友察覺其〝信一念〞是否「從佛力發起是否已成就「五重之義」?

 

般舟三眛經云「是三昧誰當信者獨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阿惟越致‧阿羅漢‧乃信之耳有愚癡迷惑心者離是現在佛前立三昧遠何以故是法當念佛當見佛」。見佛者,如觀經所云「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復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其光明相好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是故大經言:「其有眾生遇斯光者」‧「善心生焉」(當場得到)‧「無復苦惱」(逐漸減輕)‧「皆蒙解脫」(未來必得)。此殊益於末法時代,唯「阿惟越致」可得,即信知本願而住不退轉之念佛行者。至此,凡夫(蓮友)即能明辨:「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與「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之異也。故般舟三眛經云「佛言是迷惑自貢高人不信者及與惡知識從事聞此經不信不樂是為於我經中怨家無異是不持戒人在自大中其餘人展轉聞其言信隨之此為壞佛法」,是以善導大師於倡導「此心深信,由若金剛」,猶言〝臨睡入觀法〞與〝一行三眛〞。

 

本願上人一生佈教皆言〝仰信〞〝解信〞,而於往生前數月抱病講經力倡〝證信〞〝感應〞,乃因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所言「余多見世人於平常念佛禮贊發願求生西方甚是勤拳及至臨病卻又怕死都不說著往生解脫之事直待氣消命盡識投冥界方始十念鳴鐘恰如賊去關門濟何事也死門事大須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錯歷劫受苦誰人相代」,以及歎異鈔講話所說「聖教中有直說真實之部份,與為引入真實而設的權假之方便的部份,集合二部份而示的。因此,在看聖教之時,須要除權假之部份,而取出真實的部份去領納其用意才是要緊」之故。上人惟恐蓮友未領受「真實的部份」,而發生「一念差錯」的憾事,只有隨順善導大師之教法,讓蓮友自行確認。

 

    此教法無他,即安心決定鈔講話之法義也:「勸信者,取一念得生;勸行者,勉勵一形」。勸信者,「必至引受在我身,而信託名願力安堵往生也」,而非人云亦云,此為〝臨睡入觀法〞之用意也。勸行者,「主計,於剃髯毛,不覺稱名而被剃刀傷,言在口邊剃刀之傷疵不絕」,不可因信而懈怠於念佛,此為〝一行三眛〞之用意也。然「信心與稱名不是同時並立,信心者是初起,稱名者是後續。以初起之一念佛因滿足,而其滿足之分,向後成為盡形壽相續故,若初起之一念未滿足者,後續之多念亦未滿足矣。已於領受法體之全分故,後起多念之稱名者,持初起之全分,不增不減而相續」,則「弘願法之顯於眾生之全相而言,即是『信心與稱名』。即信心一發起,成為聲聲相續,此是在長壽之機,長時相續之人而言;若夫短命乎,無長時相續之緣,而於自己之往生即無妨礙,因一念之信能與法體相應故,名號之功德全成我有,而佛因無缺故也」。藉此懇切勸進:〝長壽之機〞於建立初起信心,後續念念稱名者,可得彌陀佛身相光明;切勿以〝短命之機自恃,滿足於「初起一念之信心,務期念佛行者與彌陀慈父相應之。

 

另一項(如下文)有可議之處,欲表達意見。

「般舟讚云‧問曰既道三業清淨是生淨土即因者云何作業得名清淨答曰一切不善之法自他身口意總斷不行是名清淨又自他身口意相應善即起上上隨喜心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我亦如是隨喜以此善根迴生淨土故名為正因也又問曰般舟三昧樂者是何義也答曰梵語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或七日九十日身行無間總名三業無間故名般舟也又言三昧者亦是西國語此翻名為定由前三業無間心至所感即佛境現前正境現時即身心內悅故名為樂亦名立定見諸佛也‧」

◎汝批註:「今日凡夫難實踐也」

 

大經言「佛語彌勒‧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往生論云「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曇鸞釋云「同一念佛無別道故,遠通四海皆兄弟也」;大經又云「萬年三寶滅此法住百年爾時聞一念皆當得生彼」,故往生報土之法,斷不因時代變遷,而有所差異。但為此〝難〞,大經言「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踊躍大歡喜」,又般舟三昧經云「佛言‧有信是三昧者‧其人宿命曾見過去佛‧已用是故‧我為是信者說是三昧耳‧是輩之人‧常護佛法‧聞是經信樂者‧當作是知離佛不遠‧若持戒堅者‧常正心恭敬於經‧我用是故為是人說耳」。常言道「佛度有緣人、有緣千里來相會」,淨土真宗出現於台灣,必有如〝妙好人〞可度之,您何妨「如是說‧如是教」,自有「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之人,請將領受〝聖教之真實〞,順從佛意交由有緣之蓮友自行抉擇吧!

 

般舟三昧經云「菩薩有四事法。疾逮得三昧。何等為四。一者所信無有能壞者。二者精進無有能逮者。三者所入智慧無有能及者。四者常與善師從事。」善導大師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闚。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故其中「所信無有能壞者」,我輩凡夫必須藉由修習「臨睡入觀法」,乘著彌陀之「見佛增上緣」,來完成金剛不壞之信心,方能得到他力念佛。最後欲申明一事:「見佛增上緣」非是要門自力觀,乃「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係弘願彌陀慈悲應之,為「聞法能不忘(憶念)」之人可得。五種增上緣中,唯有「見佛」可「現土證誠」(經文一再明示),猶恐不見,其餘增上緣安能深信不疑?

 

                              發表於2009.05.01 Yahoo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