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0日 星期二

何苦與阿彌陀佛呎尺天涯(下篇)


    因為妙好人庄松真實地體現信心決定,故不會越俎代庖,來安撫米村氏只要於自我心念信受本願即可,反而將其踢向深淵,讓其醒悟於如來迴向之真實信心。游藤老師也如此,在人生最後講經的階段,不顧蓮友們的反彈,一再叮嚀大家要去學習證信、求感應,將大家推向阿彌陀佛

 

在《安心決定鈔講話》第三次講經,於第166講說道:

「我人講的話不會受敬重,故最好求佛開示,這是最標準,句句都要聽佛的話,找佛是最直接,信心可由佛力來發起,修行一萬年遠輸於證信之一秒。

日本人要人永遠聽經聞法,學仰信、解信,這是會誤人前途,要直接向佛求才實在。要向佛求才能學會,無法找人學

我講經十多年,主要想說的話就是這句-單刀直入向佛求感應,要找時間在佛像前,向佛求。

仰信、解信是風前燈火,證信則不被動搖,並會生法樂、會安心。」

在第167講則說:

「《往生論》之五念門的觀察門與《觀經》之十三觀,都是為追求感應而設。而善導大師之五正行的專觀察,也是為求體驗。但是弘願法門用憶念本願就能體驗,或是思惟光明攝取也能體驗。

《觀經》十三觀、五念門、五正行之觀察等,都是為求感應所設,所以感應是淨土法門最重要的教法,因為有感應才會發起真實的信。」

 

    老師這些話都不是空穴來風,乃是有所本。在《佛說無量壽經》世尊:

 「壽命甚難得、佛世亦難值、人有信慧難。若聞精進求。

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是故當發意。

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會當成佛道、廣濟生死流。」

 

其中「壽命甚難得、佛世亦難值、人有信慧難。若聞精進求」這句經文,米村氏可說是擁護者,才會「以出離生死一大事為要,終生廣求佛法」、「離鄉背井,遠路到四國,尋找莊松,請教信心之大事。」世尊都在提醒我們「人有信慧難。若聞精進求」,所以大家千萬不要作白日夢,天花板決不會掉下來信心決定。

 

 世尊說要「若聞精進求」,那到底要求什麼呢?請注意到緊接著下一句話: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是故當發意。」此話就是要我們要發心(是故當發意),求見阿彌陀佛來得到大慶喜心(見敬得大慶)。世尊怕大家不懂而忽略這句話,特地在《佛說觀無量壽經》再解說一遍,其實該經都是在演繹與補充《大經》阿難發心「願見彼佛安樂國土、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因此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之見佛增上緣,才會說:

佛是三達聖人。六通無障。觀機備教。不擇淺深。但使歸誠。何疑不見。

 

    世尊《佛說觀無量壽經》的「流通分」說道:

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

汝當受持、無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上述經文汝當受持、無令忘失聞法能不忘」乃同義,即是「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即為則我善親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就是「會當成佛道、廣濟生死流」。因此《正信念佛偈》才會説:

憶念彌陀佛本願、自然即時入必定。唯能常稱如來號、應報大悲弘誓恩。

 

老師所說:「《觀經》十三觀、五念門、五正行之觀察等,都是為求感應所設,所以感應是淨土法門最重要的教法」等話,乃依據《大經》《觀經》所說,其中「但是弘願法門用憶念本願就能體驗」,可由「流通分」經文得到印證。「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由這句經文可窺知佛陀認為:「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能淨除業障生諸佛前。佛陀緊接著說還有一個方法,也能淨除業障生諸佛前。那就是「若善男子、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此話之意在於指出,不是只有修觀才能除障,其實只要聽聞佛菩薩名號也能除罪。同樣必須作到「無令忘失」,就是「憶念」亦即「憶念彌陀佛本願」。看懂這段經文的隱義,就不得不佩服老師對經文的透徹理解,才會苦口婆心地規勸大家去尋求感應。大家有空的話,可再瀏覽我的部落格一些文章,當有益於去除疑惑。

 

    台南蓮友反應我的文章都在講感應,這是因為很多人在批評、詆譭老師提倡的證信,但是世尊的經典卻一再提及,正是說明它的重要性。老師如果在這麼緊要的教法出差錯的話,那麼他所說的學仰信、解信可往生化土一事,安能相信乎?如果有人弘揚淨土真宗卻排斥感應,我會忍不住懷疑起他所說的教理,那種「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錯誤,我無法忍受。因為十方禪林教了我一句話:「殺一個人,只是殺他一世生命;講經錯了,就殺他好幾世的慧命。」

 

    我前世福報修的不好,這輩子工作勞累,身體又不好,沒有多餘時間與精力學佛。因此,以前到十方禪林學聖道門就舉雙手與雙腳投降,還覺得那是有錢有閒的人才能學的。是以,我很感激沈文威居士介紹我來學弘願法門,這不但學得來,還做的到,只需動動嘴巴。剛好那時在十方禪林服務,道場工作輕鬆沒壓力,讓我有時間與精神,全神貫注來努力學習弘願法門。因為我在廟裡工作,每天禮佛都會跟佛像說話。後來我辭別釋迦牟尼佛,改拜阿彌陀佛,也每天跟彌陀訴說學習的感想與問題,結果我誤打誤撞跟彌陀慈父建立了親暱關係,竟然只花三個多月的時間就信心決定,還入了定被佛光攝取。後來我回到民間公司上班,又開始忙碌的生活,會計工作常為了趕帳、趕報表,需要常加班而無法去蓮社聽老師講經。現在有台南香港蓮友與我聯絡,都發現我很忙,不敢再繼續打擾我。所以我真的就用那三個多月的學習時間,維持到現在將近三十年。老師往生後,有人質疑我的信心,阿彌陀佛繼續幫我撐腰,讓我寫了這個部落格來回應,這投資報酬率實在太高了,真的太好康了!因此,我真的想不通!有幸學到淨土真宗的人,何苦要跟阿彌陀佛呎尺天涯呢!

 

    學證信、求感應真的很辛苦!但這種苦只是心中刻苦,跟臨終時那種生離死別的恐慌、身體敗壞的痛苦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我在弘願蓮社只是一名台下聽眾,並沒有親近老師,又沒社會地位,所以人微言輕,只能在網路上大放厥詞,胡說一通,是否採信交由讀者自行判斷。最後,我要誠懇地呼籲大家努力學習證信,與阿彌陀佛相見歡,那會受益無窮的!

    

【後記】我一直猶豫是否寫這篇文章,因為有人已經把我恨得牙癢癢的,深恐再得罪人。之後,我決定若找得到資料來支撐文章就寫,結果我信手拈來就抓到《安心決定鈔講話》第三次的166講,只好乖乖提筆。

        我覺得這是阿彌陀佛不容救度末法時代之眾生的教法-游藤老師好不容易撒下的證信種子,遭受曲解、排斥。

        增我量深大德在《淨土真宗要義》第三講「迴向與轉入」提到:「自力的陰霾卻始終藏匿在最深邃之處」,所以我要鼓勵大家要勇於吃苦,來掃除自力的陰霾。

   

何苦與阿彌陀佛呎尺天涯(上篇)


    我在facebook的社團「“彌陀弘願絕對救度勝法”念佛會」 ,看到一篇文章,發表於2017年6月12標題為「回心向佛之一念」,心中有所感觸,因為2018年新春假期閒閒沒事,就來胡說一通。其文如下:

他力者,彌陀之願力也。他力信心者,全心依憑彌陀回施之不思議功德體。他力信心之一念,即回心向佛之一念,故言“南無”。他力之念佛行者,一念心繫於彌陀心,聲聲彌陀之處,佛心即蓮花﹙出於汙泥而不染﹚,信心即般若﹙明信佛智﹚,故言:“蓮花朵朵常清淨,現前念念是般若”。一念之心,回向彌陀心故,無雜無染,安然純淨。

 

若有起心執著於“在自我心念之處,如何獲證「信心之一念?」”此時,這問題就會造成困擾,而成為我等與他力信心之間的一堵高牆﹙是依止於機之故﹚。反之,唯是讓亮點擺在彌陀平等大悲心和大願業力真實不虛,那麼這堵高牆自然就會消失﹙是依止於法之故﹚。

 

 他力之念佛心,於自我身心之處,不必刻意去追求任何感應,亦不需費心去計慮自我心思之種種作為,甚至什麼奇特瑞相,預知時至…等等。其實這些心境,莫非是凡夫妄念之呈現。

 

梅華尼偈云:「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嶺頭雲,歸來笑拈梅華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其實,他力念佛的「信心之一念」,是可以很簡單的,只要回心向佛,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則他力之念佛信心﹙與佛心相應之心﹚,本來就在當前。這就是最直接的信心,故言:「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於《念佛人列傳》中所載,江戶時代末期,北陸的金澤市,有一位妙好人米村氏。他以出離生死一大事為要,終生廣求佛法。當時他所處之處,正是宗門說法之風鼎盛之期,但放眼北陸一帶,盡是文字論述與自身知見充斥之傳道者,卻不見真實體現彌陀光明攝取的善知識。

 

他熱切期盼遇到有一位善知識,能給予決定性的指導。終於聽聞四國讚岐之地,有位體現真實信心的妙好人,名叫庄松。於是決心,離鄉背井,遠路到四國,尋找莊松,請教信心之大事。

 

經歷長途跋山涉水,一路到讚岐遇著庄松,恭敬誠懇叩頭請法,但自午間經徹夜,莊松始終以沉默不回應的態度對待。直至隔日,黎明已屆,米村氏已經筋疲力竭,心灰意冷,連最後的期望也落空了,心中認定,“除了地獄之外,已然別無去處”了。然而,就在此時,突然閃現一念,那就是能拯救“除地獄之外別無去處之人”的阿彌陀佛即在當前。這迅即照徹之當下,米村氏信心決定了!

 

其實,庄松第一眼,便已看出米村氏是真為了生死一大事而著急,但也看出他心中仍存有自力我慢之念頭,認為,“只要能遇到善知識,就能信心決定”。這是依止於機之心念,換言之,尚未全然依止於法﹙彌陀的本願名號﹚之信念也,如果不能使他完全捨卻這種自力心,便不能信心決定。因此,遭庄松不予理會,這是何其不近人情。但這正是庄松要他“斷離自力之心”的嚴峻說法。也唯有曾經突破瓶頸的體驗者,才能洞悉那道障礙信心的高牆之所在,而給予妥切引導,回心向佛。

 

這回心之一念,有如古人常道:「苦海無邊 回頭是岸,一念菩提心,能動無邊生死大海。」引文所指之一念菩提心,在他力之念佛法門,即是回心之一念也。這回心之一念,可以是和“笑拈梅華嗅”一般容易﹙春在枝頭已十分﹚,但也可以是和“芒鞋踏遍嶺頭雲”一般艱辛。

 

又於覓求這「信心之一念」,正如覓求入睡之一念一般,若是於自我心念之中,越用心尋覓,必然離你越遠。事實上任誰都不曾找到入睡那一念,但當你累了,把心念沉澱下來,不再去留意它時,睡意自然帶你進入甜甜的夢鄉,這也就是入睡之一念。

 

當知,明信佛智,蒙彼光明,觸其體者,起柔順心之念佛,唯是容易感動的心。而這念佛心之本質,雖是不離凡夫之妄念,但從彌陀真心中所發起之信心,猶如蓮花不染污泥故,決定往生,不起絲毫疑慮。故言:「唯以深信之心,常稱名號。」

 他力救度法門是以阿彌陀如來大願業力,普濟一切罪惡生死凡夫為根本所依,若是以厭嫌低處集聚污泥,以恬靜安適之意境為是,而崇尚清淨之心地為志趣,此乃欲壞眾生相,而另求聖位之舉。受自己拘謹之情作祟所縛,是則,面對大悲佛心,難生隨順之意。若能內虛外順,雖在鬧市喧雜中,亦恬然安穩故,必能常見彌陀絕對平等,不捨一切眾生之悲心。故云:「莫管煩惱障,但存菩提心。」

 

    看了此文不禁感慨!世人皆知「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沒有漸修,何來頓悟。幸虧作了「芒鞋踏遍嶺頭雲」,才能見到「春在枝頭已十分」,因此我好喜歡其所說「妙好人米村氏」之故事,才會想說說我的讀後心得。

 

此文提及這位妙好人米村氏身處於真宗說法鼎盛之時期,可惜多是文字論述與自身知見充斥之傳道者」。這種情況就是游藤老師所說,學「仰信」與「解信」之人在弘法。因其領受之信心是從自力心思考與研究所發起,而非如來所迴施的信心即證信,就會產生《正信念佛偈講話》作者梅原真隆先生在第七章所說:「假若從凡夫各自的思想行為生出來的信心,由其人格的差異,當然會生出種種的差別。」因為米村氏是宿善之機,明白增我量深大德所云:「有感應之處,則有信;無感應之處,則有疑」,才會四處尋找「真實體現彌陀光明攝取的善知識」。

 

    米村氏好不容易找到體現真實信心的妙好人—庄松,卻慘遭冷漠的無情對待。此舉讓我不得不讚嘆庄松,不愧是信心決定之念佛行者,他沒有趁機扮演祖師大德來招攬信眾,去阻止他人追求真實感;反而明白所謂善知識,僅僅只是淨土真宗教義的介紹人,唯有阿彌陀佛才能給予真實的救度,必須讓米村氏自己跟阿彌陀佛接觸,方能解決他的問題。

 

    米村氏犯了一個錯誤-如同《安心決定鈔》第44條:「自力念佛之人者,將佛去除置於西方,以我自身為白白之凡夫,有時亦想佛之他力而稱名號,故佛與眾生疏遠。」第45條:「似宮仕之時得見參主人,故但想如何方適合佛意而追從於佛,欲承蒙往生之恩;如此想法,機之安心與佛之大悲各別隔離,是常與佛生疏之身也。」才會一心只想找善知識來教導自己,而與阿彌陀佛呎尺天涯。這個錯誤在弘願蓮社也可以看的到,游藤老師一往生,蓮友們就潰散,四處另找道場來依附。

 

    幸好米村氏對於惡人正機的教義極為熟稔,當庄松對他不理不睬時,那種灰心絕望的心情,讓第一種深信油然而生,終於意識到救主阿彌陀佛的存在,升起了第二種深信-黑暗的角落正是佛光閃耀之處。這種無人救助的痛苦心情,只有已曾經歷過的信心決定者方能體會,所以庄松才會狠下心來,將米村氏踹落谷底,真的是「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行筆至此,當年學弘願法門的種種往事浮上心頭,我不禁潸然淚下,「回心向佛之一念」是我走過多少痛苦的荊棘,才番然悔悟投向阿彌陀佛的懷抱。增我量深大德在《淨土真宗要義》第四講「道理與邏輯」提到:

「所謂『信之一念』,即指眾生醒悟於如來迴向之一刻。『一念』,是亟指信樂開發時刻之短促、剎那。信心開發之時節(時機)是極為短促、急速的。此乃言時機之急速,非徒指時間之飛速。所謂急促、所謂急速決定,實有其所以可貴的背景唯有真正不斷努力於修行的人,才明白信心決定時機之急促的箇中三昧。未曾努力的人是不明白的。真正曾於心中刻苦努力的人,才會有彌足珍貴的恍然『一念』,而於一念中飛越三大阿僧祇劫。」

 

  當我看到《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下列兩句經文,內心就悸動萬分: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

〔兜率宮中偈讚品第二十四〕:「寧可恒具受,一切世間苦,終不遠如來,不睹自在力。

俗話說:「金窩、銀窩抵不上家裡的狗窩」,若不是娑婆世界如韋提希夫人所言:「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誰人肯吃苦來求解脫呢!換言之,若無苦迫的因緣,我們懈慢的習氣怎捨得去除呢!所以是「芒鞋踏遍嶺頭雲」的辛苦,才能見到「春在枝頭已十分」;終於恍然大悟,原來阿彌陀佛早已洞悉一切,一直都在「金臂遙伸垂念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