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9日 星期三

弘願法門傳承之瞎說(下篇)


接下來,要看老師文章的第二段:

「然而,恩師所主要傳承的是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石泉學派的一體二相的法義。論之,則與〔名號—信心—稱名〕的法之流顯然有異,又與開山聖人的稱名御轉釋不同,亦不符合〔信本行末、信體行用〕之宗義。因此,猶須待有志之士力挽之,以救法義之不周,而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如此,才真的是對得起師教之恩厚也。

 

再來複習一下,老師所稱之一體二相的法義恩師在《附講》八十七講第一二八頁的機受之圖表所示:

南無阿彌陀佛(佛智)

【信】願行在法體成就,而安堵於往生(現生入正定聚)

【稱】願行成就之名號,而安住於佛恩(弘願信心生活)

上述所示,跟〔名號—信心—稱名〕的法之流有何差異呢?唉!我真是愚鈍的凡夫,實在無法理解老師心中之見解

 

繼續來看「開山聖人的稱名御轉釋」,我在《教行信證》找到相關的兩則經文,首先是《行卷》之「稱名轉釋」:

「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也,可知。」

恩師一生傳授之弘願法門的教義,乃遵循善導大師之所傳: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這又與親鑾聖人的「稱名轉釋」有何不同呢?老師的想法真叫人費疑猜。

 

接著是《信卷》之「一念轉釋」:

「宗師(善導)云:專念即是一行。云:專心即是一心也。

然者,願成就一念即是專心;專心即是深心;深心即是深信;深信即是堅固深信;堅固深信即是決定心;決定心即是無上上心;無上上心即是真心;真心即是相續心;相續心即是淳心;淳心即是憶念;憶念即是真實一心;真實一心即是大慶喜心;大慶喜心即是真實信心;真實信心即是金剛心;金剛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是攝取眾生生安樂淨土心。是心即是大菩提心,是心即是大慈悲心,是心即是由無量光明慧生故。願海平等故發心等,發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者是佛道正因故。」

老師在文章第一段末寫道:

「像恩師這樣一生不計毀譽、捨身捨命地〔弘願我家業〕」

如此讚嘆恩師之行誼,卻沒聯想到恩師就是有了「度眾生心」、「攝取眾生生安樂淨土心」,才會如此戮力於講經弘法。恩師身體力行於「一念轉釋」,其所傳之教義又怎麼會與親鑾聖人的教法不一樣呢?老師的理念真讓人摸不著頭緒。

 

    老師又評論恩師弘揚之教義,不符合〔信本行末、信體行用〕之宗義,我得繼續反駁一下。所謂「信本行末」,就是我在曾我量深的《淨土真宗要義》一書中看到:開山聖人教示吾人要以「信心為本」。也就是「信心正因(信本),念佛報恩(行末)」,因此恩師在講經時才履次提及曾我量深所言:

「有感應之處則有信,無感應之處則有疑。」

並且在講解《正信念佛偈講話》時,也強調梅原真隆的話:

信心就是完全得救的體驗。」

恩師就是奉行「信本行末」,才要法眷們追求信心決定;還擔心大家遇到逆境會退失信心,才鼓吹證信來堅固信心,老師為何無法體會其苦心,而說出不符合宗義的評語呢?。

 

    再來是「信體行用」,為了這個宗義,恩師才拼命宣講《安心決定鈔講話》共三次。此書的宗旨是在闡釋三種機法一體:往生正覺機法一體、色心功德機法一體及彼此三業機法一體。其中往生正覺機法一體是就「本願」而明,即示之「法體」,乃在教導「安心」。色心功德與彼此三業之兩種機法一體是就「念佛」而明,為「念佛三昧」而示,亦即就眾生受得來說,乃在顯明念佛眾生之得益。換言之,往生正覺機法一體就在表明「信之體」,即本願也;色心功德與彼此三業之兩種機法一體乃在表達「行之用」,即念佛之效用。如此法義,已然吻合「信體行用」之宗義,卻遭受批判,真讓人覺得「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唉!這應該是我才疏學淺,無法揣測出老師他力信心的境界,才會一頭霧水,真的只能求饒!我追隨恩師學佛三十年,這是我人生的希望,也是眾多法眷的心靈寄託。而我們大多是如《歎異鈔》所言,無力學習經釋之輩,面對老師在此篇文章之末,評斷游藤恩師所傳承之教義為法義不周,真不知如何適從?因此,我要借用《歎異鈔》之文來表達抗議:

「闡明他力真實之旨種種聖教者,是教信本願稱念佛者即能成佛,其他,有何種之學問可成為往生之要耶。

真實,迷於此理之人,不論如何要學問而知本願之旨也。雖學經釋,不領解聖教之本意者是最可憐之事也。」

 

    其實,老師這篇文章早在20171231日就PO文在台北蓮社LINE群組裡,因我不熟悉淨土真宗之教派,在網路上也找不到石泉學派之學說,只能作罷。但對他在文章裡,明褒暗貶恩師,頗為反感。更加痛心!因為從前在台北蓮社聽過老師宣講《教行信證》,打從內心裡讚嘆他的講經。所以,我把這篇文章保留在手機裡,用以警惕自己,卻在去年12月時,未經深思,就冒然PO文在淡水蓮社LINE群組裡。那裡的法眷們大多是恩師往生後才加入蓮社,事後不免擔憂他們受到影響,故不得不就自己所知來辯駁一下,以彌補過失,至於大家是否接受我的說詞,就交由讀者們自行決定。

 

    關於老師在這篇文章裡,提到「法藏山佛教弘願蓮社於今後何去何從的答案,就很清楚了」,即是他和一位師兄率領一輛遊覽車的蓮友們,前去歸依法雷學派,認為此舉就能如其文所言:「有辦法能自立於台灣的佛教界」。為此,我想請大家看一篇文章,為存覺上人之《淨土真要鈔》:

「問曰:聞畢一流之義,就此發信心得往生者,乃依善知識之教,如上所聞。然而所謂善知識之體,如何可知耶?

答曰:總而言時,真善知識者:諸佛菩薩也;別而言時,傳法與我等之人也。所謂《涅槃經》言:

『諸佛菩薩名善知識。善男子!譬如船師,善度人故,名大船師;諸佛菩薩,亦復如是;度諸眾生,生死大海;以是義故,名善知識。』

故可知真實善知識者,佛菩薩也。然則佛菩薩之外,以為無善知識乎?不限於此也,即《大經》下卷說值佛法之難,而言:

『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

菩薩勝法,諸波羅密,得聞亦難。

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

言『如來難值』、『菩薩勝法亦難聞』;此外言『遇善知識,聞法亦難』者,可知佛菩薩之外,為眾生故,使其聞法之人,亦可名善知識也。

又雖非自己說法使人聽聞,成就其聞法之緣者,亦名善知識。

所謂妙莊嚴王之遇雲雷音王佛,而翻邪見成佛道,乃是依二子、夫人之引導,即指彼三人說為善知識。

又法華三昧行人之五緣具足之中,言「得善知識」者,乃指為行者作依怙之人也。

故善知識者,諸佛菩薩也;諸佛菩薩之總體者,阿彌陀如來也

傳其智慧,承其法,而直接與聞,或引導不知之人聞法,皆善知識也。故聞佛法,離生死之源者,唯善知識也。

此故《教行證文類》第六(化身土卷),引諸經文,舉善知識之德;所謂《涅槃經》言:

『一切梵行之因者,善知識也;一切梵行,因雖無量,說善知識,即已攝盡。』

《華嚴經》言:

汝念善知識  生我如父母

養我如乳母  增長菩提分

故一旦隨其人,行佛法者,應長守其人,信彼之教也。

我決定聽從上列之存覺上人的言教,繼續追隨游藤恩師,其留下書籍、錄音帶等,已足以引導我前進極樂報土。況且,如恩師所云: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是慈父如來迴施我往生定得之證據,思之歡喜踴躍也。」

此亦存覺上人之叮嚀:「善知識者,阿彌陀如來也」。

 

另外,還有一篇文章可供參考,就是法然上人之《沒後遺誡文》:

一、普告予遺弟等:予之沒後,各宜別住,不須共居一所

共居雖似和合,而又恐起鬥諍;不如閒居靜處,獨行念佛也

又為予修追福,亦莫聚居一所,致諍論起忿怒也

且莫修圖佛寫經檀施等善,唯應一向修念佛之行

平生之時,自行化他,既唯念佛一行,沒後寧雜自餘修善哉。

又氣絕之後,即時興行念佛,或一晝夜,或一七日,至誠勤修;

不要中陰之間不斷念佛,恐生懈倦,還防勇進也。有志之輩,勿敢乖遺語矣。

二、予見聞古今,人之沒後,在家出家,多有喧諍,皆由諍遺塵也。

或兄弟忽忘連枝之昵,或同法俄變一器之志。每見聞此事,敢不勝安忍。

普告予門人:於予沒後,就坊舍資具等,莫起諍論;白衣尚可愧,況於緇服乎!

但弟子雖多,入室者僅七人也:所謂信空、證空、感西、圓親、長尊、感聖、良清也,此等諸人,於彼世出世間之恩深,於我至順至孝之志篤者也;誰人忘二世之恩德,致一旦之諍論乎!(下略)

沒後二條,預示遺誡如斯。若夫不忘累劫之緣,荷負半偈之恩,服膺遺語,以擬報恩。同法遺弟,共如水乳,互策勵心行,同入和合海,是予所願也。

 

當年恩師會出售蓮社土地,連本帶利把錢還給捐款之法眷們,就是遇到法然上人所言之情況:「但弟子雖多,入室者僅七人也」,故其作為乃遵循法然上人之遺誡—不要場面,要法真實。因此,恩師在講授《安心決定鈔講話》第三次之二十三講附講寫了兩句話:

與佛願心—感應道交,不放逸—耐冷淡。

法眷們是否遵從就各自選擇了,不再贅言,因為我連入室的資格都沒有,只是一位台下聽眾,恩師根本不認識我。

 

接著,我想請大家看幾篇從網路上下載來的文章。第一篇是從佛陀教育基金會網站下載來的,乃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證涅槃的優婆塞】」:

「有一次,大臣山達迪平定邊境的叛亂後,凱旋回來,波斯匿王非常高興,就大肆賞賜他,並賜給他一名舞女,供他娛樂。接連幾天裏,山達迪縱情玩樂,開懷暢飲,並且沉迷於與該舞女耳鬢廝磨。最後一天,他前往河邊沐浴。路上,他遇見佛陀正在化緣。當時,他醉眼惺忪,所以只向佛陀簡單致意。佛陀微微一笑,向阿難說道:『這大臣今天一定會來找我,並在聽聞我的說法後,證得阿羅漢果,而且證悟後,就入滅了。』

當天山達迪一夥人整天都在河邊嬉戲。傍晚的時候,該名舞女跳舞娛樂山達迪和他的同伴,但由於連日來的體力消耗,導致心臟病突發,而倒地不起。山達迪看見這突然的變故大受刺激,十分沮喪,傷痛之餘,他出發前去找佛陀

『尊者!請幫我解除憂愁吧!做我的依止,讓我的內心平息吧!』

『放心吧!你已經找到真正可以幫助你的人,一位永遠能給你安慰,給你皈依的人,累世以來,你為親朋好友去世所流的眼淚,多得無法計數!』佛陀接著告誡他:『過去,你執著貪愛,現在棄絕它們吧。未來,不要讓貪愛奴役你,此刻,也不要陷入任何的執著,沒有執著,貪愛就完全消滅,你就會證得涅槃了。』

山達迪聽完佛陀的說法後,就證得阿羅漢果。他也明白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就向佛陀說道:『世尊,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讓我達到究竟解脫吧!』不久之後,他就入滅了。

比丘們問佛陀:『世尊山達迪入滅時,身著大臣的衣服,他究竟是比丘呢?還是婆羅門?』

『他既可稱之為比丘也可以稱為婆羅門,只要內心清淨,解脫無明,穿什麼衣服都不重要!』佛陀如此回答他們。

即使穿著華麗、但內心平和、不貪愛、克制欲望、
確信四果、修習梵行,不傷害有情眾生的人,
就是婆羅門、沙門、比丘

 

第二篇為《佛光大辭典慈怡法師主編之【破和合僧】:

略稱破僧。即破壞和合之僧伽。為五逆罪之一。可分二種:()破法輪僧,立邪法以破壞聽聞佛陀教法之和合僧()破羯磨僧,在同一結界內,別立羯磨,以破壞僧伽之和合。〔四分律卷四十六、五分律卷二十五、十誦律卷三十六〕

 

第三篇為「佛教正覺同修會」網站之摘要文:

大乘佛法中說的僧,卻不限於出家僧,也包括了在家僧,像《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中這樣的聖教說有四種僧:【一者勝義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啞羊僧、四者無慚愧僧。】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5)【云何名勝義僧?謂佛世尊;若諸菩薩摩訶薩眾,其德尊高,於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獨勝覺;若阿羅漢、若不還、若一來、若預流,如是七種補特伽羅,勝義僧攝。若諸有情帶在家相,不剃鬚髮,不著袈裟,雖不得受一切出家別解脫戒,一切羯磨、布薩、自恣,悉皆遮遣,而有聖法得聖果故,勝義僧攝,是名勝義僧。】(《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5)這意思是說:「諸佛世尊以及諸菩薩摩訶薩,還有聲聞四果及修因緣觀證果的這七類有情,都攝屬於勝義僧;縱使說現在家相不剃鬚髮、不服袈裟、不受一切出家別解脫戒,但因為有解脫道,或是佛菩提道的聖法,也證得聖果的緣故,都是在勝義僧之列。」

《梵網經》中說的「轉法輪僧」,是指大乘法中的法輪,弘揚大乘法的菩薩僧,而且他所說的大乘法義是正確無誤的。如果有人指控這位菩薩僧所說的法錯誤,那就成就了大乘的破轉法輪僧逆罪。所以在大乘七逆罪中的破僧,指的是破羯磨轉法輪僧,它就包括了前面所說明的三種情形;只要破了一種就是不通懺悔的極重罪,戒體就失去了,而且不得重受戒,而須於捨報後下墮無間地獄受極重的苦報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285-a10_107

 

當年我初入蓮社,那些拿麥克風在勸信與引導我的師兄們,現在弘法時,都對恩師語多批評,令人聞之震驚與痛心!逼使個性沉默的我,不得不提筆來捍衞一番。每當看到自己的部落格出現在網頁上,就覺得很心酸,弘願蓮社怎麼會輪到我這個C咖來宣傳呢!所以,列舉上面三篇文章的用意,是要呼籲大家千萬不要,因為游藤恩師是在家人又往生多年,就任意批判、詆毀他,這會遭受果報的!大家既然踏入佛門當謹言慎行。最後,我要祝福那些投靠法雷學派的蓮友們,前途無量;而繼續留在弘願蓮社的法眷們,都能早日信心決定。

 

2020.01.30 發表於中華電信之隨意窩部落格

弘願法門傳承之瞎說(上篇)


為了學佛,我於民國784月到十方禪林擔任會計一職,聽到生平第一次出家法師的開示:「凡夫欠缺智慧,學佛如同瞎子摸象,摸到長長的鼻子,就說大象長得像水管;摸到粗粗的大腿,就說大象長得像柱子。」我是煩惱具足之凡夫,想提筆來瞎說游藤恩師弘願法門之傳承,來度過109年的新春假期,至於文章內容可信否,交由讀者自行判斷。

 

首先要請大家看一篇文章,是來自台北蓮社LINE群組的PO文,因為我使用電腦的技術很爛,只好抄錄下來:

南無阿彌陀佛!感謝願愚法眷的御分享。

﹝安心決定鈔講話一百四十七頁至一四九頁及附講八七講.一二八頁﹞,如照片所示機受之圖表,正是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石泉學派的特色,是一體二相之法義。恩師御一生傾全力弘揚淨土真宗的教義,其傳承於此歷然也。依此,不可不說恩師是專宗於淨土真宗,且是專派於本願寺派的。如此,〔法藏山佛教弘願蓮社〕於今後何去何從的答案,就很清楚了。又,請大家再好好地想想:當前的〔法藏山佛教弘願蓮社〕,有辦法能自立於台灣的佛教界嗎?又有誰可以出來領眾一方,像恩師這樣一生不計毀譽、捨身捨命地〔弘願我家業〕呢?難道大家想讓恩師御一生辛勞所創立的〔法藏山佛教弘願蓮社〕,白白地就此止步!

然而,恩師所主要傳承的是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石泉學派的一體二相的法義。論之,則與〔名號—信心—稱名〕的法之流顯然有異,又與開山聖人的稱名御轉釋不同,亦不符合〔信本行末、信體行用〕之宗義。因此,猶須待有志之士力挽之,以救法義之不周,而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如此,才真的是對得起師教之恩厚也。

如上粗淺所述,大家以為如何?請賜教。謝謝!」

 

此文說:

﹝安心決定鈔講話一百四十七頁至一四九頁及附講八七講.一二八頁﹞,如照片所示機受之圖表,正是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石泉學派的特色,是一體二相之法義。恩師御一生傾全力弘揚淨土真宗的教義,其傳承於此歷然也。依此,不可不說恩師是專宗於淨土真宗,且是專派於本願寺派的。

 

    這就讓我想起恩師所說的話:

「恩師曾於『正信念佛偈講話(二)』CD#181文中說:「淨土真宗就是淨土真實的宗旨,是指『阿彌陀佛的本願』。信阿彌陀佛絕對救度的本願,決定往生成佛就好了,不用去管什麼日本淨土真宗什麼東本願寺、西本願寺,或已分十幾派。是以三經為標準,以佛本願為標準,能往生就好了,不要去理會東or西,或是什麼派,靠阿彌陀佛就好了,就能成佛。『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真宗。』」

上列之文是我從以前YAHOO部落格下載來,由一位願承師姐所寫,現在她的部落格名為﹝感懷游藤恩師~法藏山佛教員林弘願講堂﹞。

 

我不明白為何老師聽不進恩師的話,在其往生快二十年,無法辯駁之際來妄言其派別。因此,我也要有樣學樣來亂扯恩師所傳弘願法門之教義的來源。首先來看《安心決定鈔講話》一百四十七頁至一百四十九頁之文,是在講解《安心決定鈔》第十九條文末:

故領解亦不止於機,領解則歸佛願之體。名號亦不止於機,稱則頓歸弘願。

《安心決定鈔講話》一百四十七頁云:故領解亦不止於機者:此段文正示『信行』即是『名願力』也。

『信』凡夫之願行在於法體成就,而安堵於往生。

『稱』願行成就之名號,而歡喜安住於佛恩。

或信或行,但仰受法體成就之願行而已,毫無須要眾生之造作,…(乃至)」。

一百四十九頁云:信托之信,口稱之行者,非眾生自己發起之造作,是佛之願力活動於眾生之心口,令信令行而使往生淨土也。然者『信』自體,『行』自體即是弘願之自動,釋顯其意故言歸佛弘願之體也。  

再來是《附講》八十七講第一二八頁:

「二、機受之圖表:

南無阿彌陀佛(佛智)

【信】願行在法體成就,而安堵於往生(現生入正定聚)

【稱】願行成就之名號,而安住於佛恩(弘願信心生活)

(註):或信或行,但仰信法體成就之願行而已,毫無須要眾生之造作。

 

    其實上述之文就是在解說第十八願成就文 :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此段經文,並未如第十九願成就文所云:「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強調「其有」,來要求眾生自己發願去往生淨土。反而是「信心歡喜」緊接著「聞其名號」,來指出信心源自名號;乃至一念。至心迴向」續接著「願生彼國」,在表示阿彌陀佛的至心迴向了名號,給了我們欲生心。因此第十八願成就文的內涵,早已說明名號具足了阿彌陀佛所成就之信願行,亦即老師所說的「一體二相之法義。只是凡夫愚癡看不出來,不過龍樹菩薩曾經指示,在《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云: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請注意「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字句,信與行是連在一起,即有老師所說「一體二相之法義」的影子。職是之故,龍樹菩薩才會進一步開示:

是諸佛世尊現在十方清淨世界。皆稱名憶念。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此處在傳遞出一體(本願如是)二相(念我稱名)之法義」。

 

    善導大師承襲龍樹菩薩之教義,於《往生禮讚偈》云:

問曰。一切諸佛三身同證。悲智果圓。亦應無二。隨方禮念。課稱一佛。亦應得生。何故偏歎西方。勸專禮念等。有何義也。

答曰。諸佛所證平等是一。若以願行來收。非無因緣。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是故釋迦及以諸佛勸向西方。

上列之文「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信)。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行)。以佛願力易得往生」,豈不是如《安心決定鈔講話》一百四十七頁所說:此段文正示『信行』即是『名願力』也」。

 

再者,《往生禮讚偈》又云:

問曰。今欲勸人往生者。未知若為安心起行作業。定得往生彼國土也。答曰。必欲生彼國土者。如觀經說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讚歎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起三業。必須真實。故名至誠心。二者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上列之文「信知(信)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行)」,可以窺見善導大師也在傳達「一體二相之法義」。由此可知,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本來即已成就一體二相之義,這是淨土真宗歷代祖師皆知之傳承,老師何以聲稱其為本願寺派石泉學派的特色,此舉恐有竊取彌陀專利之嫌。

 

    善導大師還在《觀念法門》云:

又如下經云。佛告韋提。汝是凡夫。心想又劣。不能遠見。致使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等見。夫人白佛言。我今因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得見極樂世界。佛即告言。韋提。汝及眾生專心計念。想於西方琉璃地下一切寶幢。地上眾寶室內莊嚴等。專心注意。亦同上夫人得見。即云。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皆令得見。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此謂覺想中見。故云粗見。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稱三昧者。心眼即開。見彼淨土一切莊嚴。說無窮盡也。又以此經證。一切凡夫但使傾心。定有見義。應知。設有見聞者。不須驚怪也。何以故。乃由彌陀佛三昧力外加故得見。故名見佛淨土三昧增上緣。

 

上述之文寫道「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稱三昧者」,定心三昧當依循善導大師在《觀經疏》所言之:

必須決定真實心中迴向願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剛。」

換言之,即是恩師在《附講》八十七講第一二八頁的機受之圖表所示:【信】願行在法體成就,而安堵於往生(現生入正定聚)」;

而「口稱三昧」則為《往生禮讚偈》所云

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

亦即所謂之:

「【稱】願行成就之名號,而安住於佛恩(弘願信心生活)」

倘若沒有恩師機受之圖表」的解說,我還真看不懂善導大師的「定心三昧及口稱三昧」的意義。

 

由於善導大師在此處的開示:

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稱三昧者。心眼即開。見彼淨土一切莊嚴。說無窮盡也。又以此經證。一切凡夫但使傾心。定有見義。

促使恩師進一步傳授「臨睡入觀法」,在最後講經階段鼓勵法眷們去追求體驗,而有別於日本淨土真宗之「仰信」與「解信」,在寶島台灣提倡「證信」,將日本淨土真宗回歸到善導大師所傳之弘願法門。此舉,更明白彰顯出游藤恩師一生所弘揚之弘願法門的教義絕不是老師所指之日本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石泉學派;準確的講法當為:

淨土真宗就是淨土真實的宗旨,是指『阿彌陀佛的本願』。信阿彌陀佛絕對救度的本願,決定往生成佛就好了;是以三經為標準,以佛本願為標準,能往生就好了;靠阿彌陀佛就好了,就能成佛。

游藤恩師一生所弘揚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我言盡於此。大家是要相信在蓮社有份量、有學識、有教師身份之老師;還是高商畢業之公司會計的無名小卒,就任憑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