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6日 星期日

緬懷我的善知識—游藤老師(上)


104228假期,師姊邀我前往淡水蓮社聽經,在途中她講了一件事,讓我每憶及此事,就感動不已。此事為師姐夢到老師吩咐她,要護持劉岳青師兄出來佈教。這讓我回想起謝來發居士在講經時,也曾提及夢到老師,交待他說法時,要讓蓮友們與阿彌陀佛更親近。

 

這兩件事讓我意識到,老師為了讓我以後能繼續聞法,在往生後竟然四處拜託人講經給我聽。想不到在這世上,竟有人如此關懷我、惦念我,就感動到潸然淚下。我的父母頂多關心我這一世的生活,而老師卻關注我未來世的幸福,難怪《無量壽經》會說:「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世間父母念子」。更令我動容的是,自己與老師非親非故,而他老人家弘法也未獲得任何利益,使我具體感受到《觀經第九觀真身觀》所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像這樣被老師疼入心的感受,就是他力念佛的心情,多麼幸福啊!

 

    對照老師慈悲心,我慚愧地想起自己一度有種心態--認同老師所說的法,卻不認同他的人。舉個例來說明,像慧淨法師翻譯親鑾聖人的書,卻僅稱呼其為親鑾大師,如下文所示:

有人曾質疑我的書為何沒有提起日本、淨土真宗,尤其親鸞應尊稱聖人,何可僅稱大師、上人。

        我曾住在日本,遊學於京都,遍訪於各地,深深知道真宗是帶有日本民族色彩很濃厚的宗教,而闡揚本願及祖師思想的也不限於真宗。不可囿於門戶之見,凡是闡揚本願具有水準的、精華的都可吸收。橫看成嶺側成峰,高低遠近各不同;只舉一隅只是窺豹一斑,相容並蓄方可一窺全貌。因此回台之後,不用某一宗之名。雖然勉強用淨宗之名,但目的在於回歸祖師 。至於親鸞若稱聖人,則法然要如何稱呼?乃至善導、曇鸞。

(該文出處請見「本願念佛、淨土真宗」徒受不白之冤12-11﹞之引文)

自己受教於淨土真宗而被尊為上人,卻吝於尊稱該宗開宗祖師,此舉或許類似於我的心態,故援引之。

 

    我很好奇親鑾聖人為何被淨土真宗門人尊稱?除了開宗闢教,弘揚《無量壽經》的彌陀本願 --「信心正因,念佛報恩」之外,可有其他理由來說服旁人?結果在《妙法蓮華經》,找到了讓我欣喜的答案。

 

    首先說明妙法蓮華經》與淨土真宗有何關聯:

一、說法時機相同

釋尊在說《法華經》時,因提婆達多阿闍世王之逆害,而同時說《觀經》,請參閱淨土三部經講話之序講第45頁。

二、經義相通:

(一)    先看《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的經文:

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往生禮讚偈》:「若稱往生者、常為六方恒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淨土真宗行者信受名號來念佛往生,即能「為諸佛護念」。

行卷:「斯行即是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真如一實功德寶海、故名大行。

淨土真宗行者以獲得一念歸命之信心,盡形壽來相續稱名,即為「植眾德本」。

《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謂但以信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故《正信念佛偈》:「憶念彌陀佛本願、自然即時入必定」,淨土真宗行者於信心決定時,即能現生「入正定聚」。

《觀經疏》:自信勸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阿彌陀佛的大悲弘願就是普度萬機、善惡齊攝,故淨土真宗行者自己信受彌陀之本願後,也勸別人來信受,就是「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如此一來,即完成「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這豈不是經義相通嗎!

(二)    再來看所謂必得是經」,釋尊法華經》的目的就是要開示悟入的知見,如下引文: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那什麼是能「令眾生入佛知見道」?這答案就在《佛說阿彌陀佛經》裡: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 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乃至…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其中我見是利,故說此言」、「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即為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就是《正信念佛偈》:「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五濁惡時群生海、應信如來如實言

其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諸佛世尊欲令眾生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因為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成使得清淨故」,就是《正信念佛偈》:「本願名號正定業、至心信樂願為因、成等覺證大涅槃、必至滅度願成就

欲令眾生佛知見道故就從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下手,就是《正信念佛偈》:「能發一念喜愛心、不斷煩惱得涅槃、凡聖逆謗齊迴入、如眾水入海一味」

欲令眾生佛知見故就從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來悟入,就是《正信念佛偈》:「憶念彌陀佛本願、自然即時入必定、唯能常稱如來、應報大悲弘誓恩。」

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就是「佛之知見」,即是彌陀慈父所成就之第十七願: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三)    最後來看《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欲所惱,亦復不為瞋恚愚癡所惱,亦復不為憍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

      這段經文就是經義相通的最佳證明。諸如「如是成就四法,如來滅後,必得是經」、「如來滅後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在再指出「如來滅後,《法華經》的聖道一佛乘,等同於《無量壽經》的誓願一佛乘,因此道綽禪師在《安樂集》說:

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三、同以信為入: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充分提到該經所述之「一佛乘法」,我們眾生只能以信為入,因為連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僅能「尚於此經、以信得入,該經文如下:

今復轉最妙,無上大法輪,是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

我等從昔來,數聞世尊說,未曾聞如是,深妙之上法。

世尊說是法,我等皆隨喜。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記

我等亦如是,必當得作佛,於一切世間,最尊無有上。

「汝舍利弗,我為眾生,以此譬喻、說一佛乘,

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一切皆當,成得佛道。 

舍利弗,尚於此經、以信得入,況餘聲聞。

     其餘聲聞,信語故,隨順此經,非己智分。

若人不信,譭謗此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

《正信念佛偈》:「惑染凡夫信心發證知生死即涅槃、必至無量光明土、諸有眾生皆普化」與上列經文:「汝舍利弗我為眾生,以此譬喻、說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一切皆當,成得佛道 有著相通的法義

       那為何舍利弗與我們眾生僅可信入?這在《法華經方便品第二》有解答:

「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者。

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諸餘法, 無能測量者。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

於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我已悉知見。

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

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

一切漏已盡,住是最後身,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

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

         釋尊在《無量壽經》也有相同之說法:

「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

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獨明了。」

由上可知《無量壽經》與《法華經》同屬「一佛乘法」乃無誤,也因此《佛說阿彌陀佛經》才會以舍利弗為對告眾而說法,藉以彰顯兩經之同等法義。(有關淨土真宗與《法華經》之關聯性,尚可參閱拙著﹝「本願念佛、淨土真宗」徒受不白之冤﹞一文)

 

    綜觀以上臚列說明,當知淨土真宗歷代祖師大德,在明瞭《法華經》與淨土真宗之教義,同為弘揚「一佛乘法」,都是闡述「信入佛知見」,因此遵循釋尊在《法華經》的教誨,恭敬地尊稱開宗祖師為「親鑾聖人」釋尊《法華經法師品第十》開示如下: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

當知是人、自捨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

若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當知佛所使,愍念諸眾生。

諸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捨於清淨土,愍眾故生此。

當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能於此惡世,廣說無上法。

應以天華香,及天寶衣服,天上妙寶聚,供養說法者。

吾滅後惡世、能持是經者,當合掌禮敬,如供養世尊

上饌眾甘美、及種種衣服、供養是佛子, 冀得須臾聞。

若能於後世、受持是經者,我遣在人中, 行於如來事

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欲捨諸懈怠,應當聽此經,是經難得聞,信受者亦難。

如人渴需水,窄鑿於高原,猶見乾燥土,知去水尚遠,

漸見濕土泥,決定知近水。藥王汝當知,如是諸人等,

不聞法華經,去佛智甚遠,若聞是深經,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之王, 聞已諦思惟,當知此人等、近於佛智

 

    釋尊在《無量壽經》說:「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二乘非所測、唯獨明了」,親鑾聖人卻能「究聖心」,能在《化土卷》說出佛陀的心意:

「三經大綱,雖有顯彰隱密之義,彰信心為能入,故《經》始稱『如是』,『如是』之義則善信相也。

今按三經,皆以金剛真心為最要,真心即是大信心,大信心希有、最勝、真妙、清淨。何以故?大信心海甚以叵入,從佛力發起故真實樂邦甚以易往,藉願力即生故。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提到: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等大眾,舍利弗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大歡喜,踴躍無量,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

又《法華經信解品第四》再度提及: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從所、聞未曾有法,世尊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稀有心,歡喜踴躍,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屈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言:「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於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我等今於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稀有之法,深自慶倖,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舍利弗得以信入「一佛乘法」,乃源於「世尊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所以親鑾聖人才會說出:「大信心海甚以叵入,從佛力發起故;真實樂邦甚以易往,藉願力即生故」。故推知親鑾聖人能夠信解「佛正意」,係因其如同《法華經》所說:「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

 

親鑾聖人撰述《教行信證》來弘揚《大無量壽經》,而此經與《法華經》同為「一佛乘法」,可知其智慧如《法華經》所說:不聞《法華經》,去佛智甚遠,若聞是深經,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 聞已諦思惟,當知此人等、近於佛智慧」。

 

職是之故,淨土真宗門人感恩其於如來滅度後,弘傳末法眾生可以信入之「一佛乘法」,得以完成《法華經譬喻品第三》所說:舍利弗,我為眾生,以此譬喻、說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一切皆當,成得佛道」。因此遵循《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之開示: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而尊稱開宗祖師為親鑾聖人。慧淨法師僅願稱呼為大師、上人,或許因其尚未信入「一佛乘法」,或者根本不明白淨土真宗的教義為「一佛乘法」,這個就交由讀者各自來發想吧。

   

《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所說「當如敬佛」的觀念,釋尊在《般舟三昧經》也有相同之教誨,接著來列舉說明《般舟三昧經》與淨土真宗的關聯性。(《般舟三昧經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所譯,共有兩個版本:一為一卷八品、二為上中下三卷共十六品

 

第一、《行卷》:「謹按往相迴向,有大行有大信。親鑾聖人之「大行」與「大信」之說詞,係引自於《佛說般舟三昧經一卷八品,在行品第二》:

跋陀和。菩薩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髮許。是定意法。名為菩薩超眾行。」

經文中「常立大信」、「勿有疑想如毛髮許」即為「大信」,所謂「大行」就是「名為菩薩超眾行」。

 

    第二、淨土真宗傳承自善導大師的教法,其所著之《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即是源於般舟三昧經》,文中大讚「般舟三昧樂」:

般舟三昧樂者是何義也。答曰。梵語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

或七日九十日身行無間總名。三業無間故名般舟也。又言三昧者亦是西國語。此翻名為定。由前三業無間。心至所感。即佛境現前。正境現時。即身心內悅。故名為樂。亦名立定見諸佛也。應知」。

此文所謂「佛境現前」,即善導大師於《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引用《般舟三昧經行品第二一卷八品說到:

跋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修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彼。隨所聞當念。去此十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譬如人夢中所見。不知晝夜。亦不知內外。不用在冥中有所蔽礙故不見。跋陀和。四眾常作是念時。諸佛境界中。諸大山須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為開。避無所蔽礙。是四眾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便於此坐見之言。四眾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來生。佛言。專念故得往生。

善導大師依據此經義,於往生禮讚偈教授「臨睡入觀法」,而讓親鑾聖人在《高僧和讚》〔善導大師〕文段中衍繹為:

真心徹到之眾生、此心成為金剛心、等同三品懺悔人善導宗師如是說。五濁惡世之我等、唯憑金剛之信心、可永遠捨離生死、速到自然之淨土

親鑾聖人藉此傳達「金剛之信心」,係「從佛力發起故」,於是學弘願法門在追求信心決定時,必須要學習「臨睡入觀法」來獲得體驗。

(關於「臨睡入觀法」與「真心徹到之眾生、此心成為金剛心、等同三品懺悔人之關聯,請參閱拙著﹝「本願念佛、淨土真宗」徒受不白之冤12-912-10等文)

因此溯其源頭,般舟三昧經》是學弘願法門要有體驗、感應的重要依據。那為何要有證信呢?在《般舟三昧經羼羅耶佛品第九三卷十六品有提到:

跋陀和是三昧誰當信者。獨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阿惟越致。阿羅漢。乃信之耳。有愚癡迷惑心者。離是現在佛前立三昧遠。何以故。是法當念佛。當見佛。佛告跋陀和。是菩薩當念佛。當見佛。當聞經。不當有著。

經文中所指「阿惟越致」即是「入正定聚」,此段經義乃透露出藉由見,來認證淨土真宗行者的「信之一念」,是否為他力迴向的信心,有無具備「住不退轉」的資格。

 

    第三、該經於《四事品第三一卷八品﹞與三卷十六品:

菩薩有四事法。疾逮得三昧。何等為四。一者所信無有能壞者。二者精進無有能逮者。三者所入智慧無有能及者。四者常與善師從事。

所謂「所信無有能壞者」,即是《信卷》:「如來悲憐苦惱群生海,以無礙廣大淨信,回施諸有海,是名利他真實信心」、「本願力回向大信心海故,不可破壞,喻之如金剛也」。淨土真宗行者之信心,是來自彌陀本願力回向之金剛信心,當然無有能壞者。

其中「精進無有能逮者」,《安心決定鈔》:「又今所言之念佛三昧者,在我等雖行稱禮念,亦非行自己之行,是唯行阿彌陀佛之行

淨土真宗行者因一念之信能與法體相應故,名號之功德全成我有,後續之念佛即是行阿彌陀佛之行,有誰的精進能與彌陀之行相比呢!

    又「所入智慧無有能及者」,《無量壽經》:「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淨土真宗行者信樂彌陀之本願力,即是明信佛智,誰的智慧能與相比呢!

    至於「常與善師從事」就是親鑾聖人在《正信念佛偈》所說:弘經大士宗師等、拯濟無邊極濁惡、道俗時眾共同心、唯可信斯高僧說」。淨土真宗行者信從三國七祖之教誨,來學習本願念佛,就是與善師從事之。

   所指「一者所信無有能壞者。二者精進無有能逮者。三者所入智慧無有能及者。四者常與善師從事」,在末法時代就佛教所有法門中,只有淨土真宗的教義能夠到達此要求,而此四項條件在《安心決定鈔》的教授中就能完整具足;換言之,唯有信心決定之弘願念佛行者,才能疾逮此般舟三昧

   

    揆諸以上所舉之說明,當能證明般舟三昧經》與淨土真宗的關係密切,故釋尊在該經之教誨--「視師如佛」,淨土真宗門人理應遵守之。

 

在《般舟三昧經四事品第三一卷八品提到:

跋陀和。欲學是三昧者。當敬於師承事供養。視當如佛視善師不如佛者。得三昧難菩薩敬善師從學。得是三昧已。

菩薩欲得見今現在佛悉在前立者。當敬善師。不得視師長短。

又《般舟三昧經四事品第三三卷十六品云:

跋陀和。如是等菩薩。當慈心常樂於善師。所視師當如佛。悉具足承事。欲書是三昧經時。若欲學時。菩薩敬師如是。跋陀和。菩薩於善師有瞋恚。有持善師。短視善師不如佛者。得三昧難

 

另於《般舟三昧經四輩品第五一卷八品說:

承事於師視當如佛得三昧疾設不恭敬。輕易欺調於師。正使久學是三昧疾忘之跋陀和。是菩薩若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是三昧當視如佛。常敬尊。」

又於般舟三昧經四輩品第六三卷十六品云:

所從聞是三昧者。所可聞是三昧處當視其人如佛。跋陀和是菩薩視師如視佛者。得三昧疾。設不恭敬於善師。輕易於善師。欺調於善師。正使久學是三昧。久持久行。設不恭敬師者疾亡之跋陀和。是菩薩。若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得聞是三昧當視如佛。所聞三昧處當尊敬。

 

行文至此,我不禁低頭啜泣,回想當年懵懵懂懂的學弘願,竟然傻傻的聽老師的話,當他是一位介紹人,頂多像對一般學校的老師般,尊敬與感謝他。並且愚蠢地死守著「依法不依人」,而沒興趣親近老師,錯失接受他更深入的教導。如今聽老師講經多年,稍有能力來涉入經藏,才明白學弘願法門必須「視師如佛」的道理,方知自己著實愚不可及,真是悔恨不已!

 

親鑾聖人在《正像末法和讚》囑咐:「如來大悲之恩德、身為粉末亦應報師主知識之恩德、碎骨亦應謝」而老師生前也曾叮嚀,蓮友們要對信心決定之弘法講師予以尊敬。原來他們不是為了贏取大家的恭敬,才說這些話;而是在教導般舟三昧經》之「視師如佛」的觀念,此為獲得信心與守護信心,來往生報土的重要條件,想到善知識們的用心良苦,真是感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