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在網路上有很多大陸佛教網站「覺之路」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引起我的注意,就下載存放,現在想拿來議論一番,其文如下:
答客問(39)-淨土法門到底難信在什麼地方?
問: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成佛機熟,為說難信法。到底難信在什麼地方?不深入體會這個問題,恐怕很難深入淨土法門。
答:一般佛經的流通分都是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的,例如《金剛經》、《阿彌陀經》以及《四十華嚴》。《金剛經》屬於《大般若經》經系流通分,《四十華嚴》(普賢行願品)則屬於《華嚴經》經系的流通分。祇園經法所象徵的含意代表什麼?人世間的回歸與實踐!所謂不離世法行佛法。念佛法門之所以三根普被,在於它的人間性,如善導大師在世時,整個長安城就是一個念佛大道場,不用離群索居。
《阿彌陀經》的教法是「名號獨運,一念單提」,修行輩品種種分別都沒有。所以蓮池大師説:「願門廣大。貴在知先。觀法深玄。尤應守約。知先則務生彼國。守約則惟事持名。舉其名兮。兼眾德而俱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
蕅益大師說:「持名一法,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唯一佛界為所緣境,不雜餘事。但持名號,即為諸佛護念,不假禪觀諸方便,不俟斷惑,橫超三界,此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所成就。」
「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是極為難信法, 所以要十方諸佛來稱名、讚歎、流通!
「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是極為難信法, 所以要十方諸佛來稱名、讚歎、流通!
「淨土法門到底難信在什麼地方」,擬就我所知來發表意見供大家參考:
《佛說阿彌陀經》的難信之處為: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依上述經文之文勢,在於表達「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而只是「執持名號」,卻能得到阿彌陀佛的接引,往生極樂國土。由此可見此處乃在表明「執持名號」,就能具足善根福德因緣來往生。可惜有人不信只須念佛就能往生,還是要加入持戒、布施、唸咒等善行,來積聚福德因緣。
《佛說觀無量壽經》的難信之處為: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
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
汝當受持、無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由這句經文可以看出佛陀認為:「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能淨除業障生諸佛前。」其受持方法為「無令忘失」。佛陀緊接著說還有一個方法,也能淨除業障生諸佛前。那就是「若善男子、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此話之意在於指出,不是只有修觀才能除障,其實只要聽聞佛菩薩名號也能除罪。同樣必須作到「無令忘失」,也就是「憶念」,即能淨除業障生諸佛前。而修觀者現身所得成就,為「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那念佛者得到什麼? 佛陀的稱讚:「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不僅如此,還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更保證「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這麼殊勝,因此佛陀才會再次鄭重叮囑:「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此經文與《佛說阿彌陀經》相呼應,只要「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念佛,就可以淨除業障而往生成佛。可惜就有人不信此段經文之意,所以佛教界才會有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的爭議。
《佛說無量壽經》的難信之處為:
「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此處經文把第十七願與第十八願之成就文緊連著,乃在表達十方諸佛所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之處,即為「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因為文中指出念佛只要「信心歡喜」就能往生,而非一般人認為要「一心不亂」—要事一心、理一心,反而《佛說阿彌陀經》要延續此處經文之含意,該「一心不亂」應釋為信心不亂,有了信心才會達到一心。
十方諸佛讚歎之處還有一項,先來看第十九願成就文: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此文強調「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是我們眾生自己發願要往生淨土。而第十八願成就文,沒有「諸有眾生其有」之字眼,就表示「願生彼國」是來自「聞其名號」、「至心迴向」,亦即眾生的願往生心乃是來自名號,是阿彌陀佛的至心迴向給我們欲生心。並且「信心歡喜」緊接著「聞其名號」,乃表示著信心歡喜來自名號,阿彌陀佛又惠賜信心給我們。又有「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的經文,在表示著阿彌陀佛把「行」也迴向給我們,因為第十八願發願文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法藏菩薩已成佛,即表示我們的往生之法體已成就。
總而言之,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所需的信願行三資糧,阿彌陀佛都已經準備好,放在名號裡迴向給我們,所以法藏菩薩才會發第十七願要諸佛稱揚其名號。我們眾生只要信樂受持名號就能住不退轉、入正定聚,因此十方恆沙諸佛如來才會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可惜啊!有人不信此處經文,卻執著其後續的三輩經文,要發菩提心來修諸行往生,而排斥淨土真宗。
「淨土法門到底難信在什麼地方?」一言以蔽之,就是「明信佛智」,那為何往生淨土有此要求呢?《佛說無量壽經》云: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而疑惑佛智的下場:「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
所以佛陀勸說:「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淨土門相較於聖道門,乃屬於易行道,而佛陀卻強調其為難信之法,我想有種用意在於凸顯「明信佛智」,對念佛法門的重要性。
那「明信佛智」到底有多難呢?《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在〔賢首品第十二〕就譬喻佛慧難信的程度:
「第一智慧廣大慧,真實智慧無邊慧,勝慧及以殊勝慧,如是法門今已說。
此法希有甚奇特,若人聞已能忍可,能信能受能讚說,如是所作甚為難。
世間一切諸凡夫,信是法者甚難得,若有勤修清淨福,以昔因力乃能信。
一切世界諸群生,少有欲求聲聞乘,求獨覺者轉復少,趣大乘者甚難遇。
趣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倍更難,況復持誦為人說,如法修行真實解!
有以三千大千界,頂戴一劫身不動,彼之所作未為難,信是法者乃為難。
有以手擎十佛剎,盡於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為難,能信此法乃為難。」
而為何凡夫信受佛慧這麼難呢?在《佛說無量壽經》有說明:
「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
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淨慧如本空,億劫思佛智。
窮力極講說,盡壽猶不知,佛慧無邊際,如是致清淨。」
幸好當年學弘願法門時,沒有注意到這些經文,否則我絕對落跑。現在知道了,竟然發現一個疑問,就打算提筆來面對它。
高僧大德云:「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播種」,學佛者想成就佛道,必須虔誠地發菩提心,也就是發成佛之心。但是龍樹菩薩卻提醒有困難,在《十住毗婆沙論》第五之〔易行品〕云:
「發願求佛道者,比舉三千大千世界重。」
又第十五之〔大乘品〕云:
「若人以指舉三千大千世界於虛空中住百千萬劫,此事可成不足為難;若發願言我當作佛,是為希有甚難。」
由上文可得知,求無上菩提是何等之大願,同時要成就是何等之難事。
因此龍樹菩薩告訴大家,在五濁惡世的無佛時代,發菩提心來求阿毗跋致是難行道,「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故勸大家來學易行道:
「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我想到的疑問是:「信佛因緣」依《華嚴經》所譬喻的難度,比起發菩提心根本就不遑多讓。雖然說念佛一行比起六度萬行來的簡單,但也得跨過「信」這個門檻,為何龍樹菩薩勸大家來學淨土法門?。究竟是依據什麼?
於是我看了《佛說無量壽經》,從下列經文中,找到了答案:
「佛語彌勒。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信佛因緣」雖說是難,其實不難,因為佛陀開示了解決之道。
經文云:「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請注意「是故」二字,在此係表達出:下文之「我法」,能解決上文「信樂受持之難」。
因此龍樹菩薩才敢大力提倡易行道: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因為有了「信」的「方便」,方可說是「易行」,我乃據此「方便」、「易行」之語,才順勢說「其實不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