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學佛,我於民國78年4月到十方禪林擔任會計一職,聽到生平第一次出家法師的開示:「凡夫欠缺智慧,學佛如同瞎子摸象,摸到長長的鼻子,就說大象長得像水管;摸到粗粗的大腿,就說大象長得像柱子。」我是煩惱具足之凡夫,想提筆來瞎說游藤恩師弘願法門之傳承,來度過109年的新春假期,至於文章內容可信否,交由讀者自行判斷。
首先要請大家看一篇文章,是來自台北蓮社LINE群組的PO文,因為我使用電腦的技術很爛,只好抄錄下來:
「南無阿彌陀佛!感謝願愚法眷的御分享。
﹝安心決定鈔講話一百四十七頁至一四九頁及附講八七講.一二八頁﹞,如照片所示機受之圖表,正是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石泉學派的特色,是一體二相之法義。恩師御一生傾全力弘揚淨土真宗的教義,其傳承於此歷然也。依此,不可不說恩師是專宗於淨土真宗,且是專派於本願寺派的。如此,〔法藏山佛教弘願蓮社〕於今後何去何從的答案,就很清楚了。又,請大家再好好地想想:當前的〔法藏山佛教弘願蓮社〕,有辦法能自立於台灣的佛教界嗎?又有誰可以出來領眾一方,像恩師這樣一生不計毀譽、捨身捨命地〔弘願我家業〕呢?難道大家想讓恩師御一生辛勞所創立的〔法藏山佛教弘願蓮社〕,白白地就此止步!
然而,恩師所主要傳承的是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石泉學派的一體二相的法義。論之,則與〔名號—信心—稱名〕的法之流顯然有異,又與開山聖人的稱名御轉釋不同,亦不符合〔信本行末、信體行用〕之宗義。因此,猶須待有志之士力挽之,以救法義之不周,而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如此,才真的是對得起師教之恩厚也。
如上粗淺所述,大家以為如何?請賜教。謝謝!」
此文說:
「﹝安心決定鈔講話一百四十七頁至一四九頁及附講八七講.一二八頁﹞,如照片所示機受之圖表,正是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石泉學派的特色,是一體二相之法義。恩師御一生傾全力弘揚淨土真宗的教義,其傳承於此歷然也。依此,不可不說恩師是專宗於淨土真宗,且是專派於本願寺派的。」
    這就讓我想起恩師所說的話:
「恩師曾於『正信念佛偈講話(二)』CD#181文中說:「淨土真宗就是淨土真實的宗旨,是指『阿彌陀佛的本願』。信阿彌陀佛絕對救度的本願,決定往生成佛就好了,不用去管什麼日本淨土真宗什麼東本願寺、西本願寺,或已分十幾派。是以三經為標準,以佛本願為標準,能往生就好了,不要去理會東or西,或是什麼派,靠阿彌陀佛就好了,就能成佛。『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真宗。』」
上列之文是我從以前YAHOO部落格下載來,由一位願承師姐所寫,現在她的部落格名為﹝感懷游藤恩師~法藏山佛教員林弘願講堂﹞。
我不明白為何蘇老師聽不進恩師的話,在其往生快二十年,無法辯駁之際來妄言其派別。因此,我也要有樣學樣來亂扯恩師所傳弘願法門之教義的來源。首先來看《安心決定鈔講話》一百四十七頁至一百四十九頁之文,是在講解《安心決定鈔》第十九條文末:
「故領解亦不止於機,領解則歸佛願之體。名號亦不止於機,稱則頓歸弘願。」
《安心決定鈔講話》一百四十七頁云:「故領解亦不止於機者:此段文正示『信行』即是『名願力』也。
『信』凡夫之願行在於法體成就,而安堵於往生。
『稱』願行成就之名號,而歡喜安住於佛恩。
或信或行,但仰受法體成就之願行而已,毫無須要眾生之造作,…(乃至)」。
一百四十九頁云:「信托之信,口稱之行者,非眾生自己發起之造作,是佛之願力活動於眾生之心口,令信令行而使往生淨土也。然者『信』自體,『行』自體即是弘願之自動,釋顯其意故言歸佛弘願之體也。」   
再來是《附講》八十七講第一二八頁:
「二、機受之圖表:
南無阿彌陀佛(佛智)
【信】願行在法體成就,而安堵於往生(現生入正定聚)
【稱】願行成就之名號,而安住於佛恩(弘願信心生活)
(註):或信或行,但仰信法體成就之願行而已,毫無須要眾生之造作。」
    其實上述之文就是在解說第十八願成就文 :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此段經文,並未如第十九願成就文所云:「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強調「其有」,來要求眾生自己發願去往生淨土。反而是「信心歡喜」緊接著「聞其名號」,來指出信心源自名號;「乃至一念。至心迴向」續接著「願生彼國」,在表示阿彌陀佛的至心迴向了名號,給了我們欲生心。因此第十八願成就文的內涵,早已說明名號具足了阿彌陀佛所成就之信願行,亦即蘇老師所說的「一體二相之法義」。只是凡夫愚癡看不出來,不過龍樹菩薩曾經指示,在《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云: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請注意「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字句,信與行是連在一起,即有蘇老師所說「一體二相之法義」的影子。職是之故,龍樹菩薩才會進一步開示:
「是諸佛世尊現在十方清淨世界。皆稱名憶念。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此處在傳遞出「一體(本願如是)二相(念我稱名)之法義」。
    善導大師承襲龍樹菩薩之教義,於《往生禮讚偈》云:
「問曰。一切諸佛三身同證。悲智果圓。亦應無二。隨方禮念。課稱一佛。亦應得生。何故偏歎西方。勸專禮念等。有何義也。
答曰。諸佛所證平等是一。若以願行來收。非無因緣。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是故釋迦及以諸佛勸向西方。」
上列之文「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信)。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行)。以佛願力易得往生」,豈不是如《安心決定鈔講話》一百四十七頁所說:「此段文正示『信行』即是『名願力』也」。
再者,《往生禮讚偈》又云:
「問曰。今欲勸人往生者。未知若為安心起行作業。定得往生彼國土也。答曰。必欲生彼國土者。如觀經說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讚歎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起三業。必須真實。故名至誠心。二者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上列之文「信知(信)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行)」,可以窺見善導大師也在傳達「一體二相之法義」。由此可知,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本來即已成就一體二相之義,這是淨土真宗歷代祖師皆知之傳承,蘇老師何以聲稱其為本願寺派石泉學派的特色,此舉恐有竊取彌陀專利之嫌。
    善導大師還在《觀念法門》云:
「又如下經云。佛告韋提。汝是凡夫。心想又劣。不能遠見。致使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等見。夫人白佛言。我今因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得見極樂世界。佛即告言。韋提。汝及眾生專心計念。想於西方琉璃地下一切寶幢。地上眾寶室內莊嚴等。專心注意。亦同上夫人得見。即云。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皆令得見。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此謂覺想中見。故云粗見。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稱三昧者。心眼即開。見彼淨土一切莊嚴。說無窮盡也。又以此經證。一切凡夫但使傾心。定有見義。應知。設有見聞者。不須驚怪也。何以故。乃由彌陀佛三昧力外加故得見。故名見佛淨土三昧增上緣。」
上述之文寫道「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稱三昧者」,此「定心三昧」當依循善導大師在《觀經疏》所言之:
「必須決定真實心中迴向願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剛。」
換言之,即是恩師在《附講》八十七講第一二八頁的機受之圖表所示:「【信】願行在法體成就,而安堵於往生(現生入正定聚)」;
而「口稱三昧」則為《往生禮讚偈》所云:
「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
亦即所謂之:
「【稱】願行成就之名號,而安住於佛恩(弘願信心生活)」
倘若沒有恩師「機受之圖表」的解說,我還真看不懂善導大師的「定心三昧及口稱三昧」的意義。
由於善導大師在此處的開示:
「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稱三昧者。心眼即開。見彼淨土一切莊嚴。說無窮盡也。又以此經證。一切凡夫但使傾心。定有見義。」
促使恩師進一步傳授「臨睡入觀法」,在最後講經階段鼓勵法眷們去追求體驗,而有別於日本淨土真宗之「仰信」與「解信」,在寶島台灣提倡「證信」,將日本淨土真宗回歸到善導大師所傳之弘願法門。此舉,更明白彰顯出游藤恩師一生所弘揚之弘願法門的教義,絕不是蘇老師所指之日本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石泉學派;準確的講法當為:
「淨土真宗就是淨土真實的宗旨,是指『阿彌陀佛的本願』。信阿彌陀佛絕對救度的本願,決定往生成佛就好了;是以三經為標準,以佛本願為標準,能往生就好了;靠阿彌陀佛就好了,就能成佛。」
游藤恩師一生所弘揚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我言盡於此。大家是要相信在蓮社有份量、有學識、有教師身份之蘇老師;還是高商畢業之公司會計的無名小卒,就任憑選擇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