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法華經法師品第十》囑咐此經‚千萬要「勿妄宣傳」: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佈、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
世尊在《佛說阿彌陀經》也說此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難信之法」‚足見兩經乃同屬一佛乗法‚因此淨土真宗當同受「勿妄宣傳」之約束。
職是之故,法然上人於《選擇本願念佛集》末尾吩咐著:
「庶幾一經高覽之後,埋于壁底,莫遺窻前,恐令破法之人,墮於惡道也。」
覺如上人也在《教行信證大意》之文末叮嚀著:
「短慮以之,令擬報恩之勤,賢才披之,莫加誹謗之詞。謹言謹言,不可及外見者也。既為吾宗秘稟教趣;又恐他人造破法罪也。」
    不過《往生禮讚偈》的這首偈語‚眾所皆知‚善導大師卻呼籲著:「自信教人信  難中轉更難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呢?倘若仔細深究‚即能明白不相違背。因為佛的大悲是要救度眾生‚拔苦與樂而非墮入惡趣‚只要避其害而取其利即可。 
為此‚蓮如上人在《御文章》裡提出「五重之義」:
「依此立訂五重之義如下:一、宿善;二、善知識;三、光明;四、信心;五、名號。對此五重之義若無成就,是得不到往生之果也。」
其中強調「宿善」之機為弘法對象‚解決了此一弘法的窘境‚使得淨土真宗得以宣揚開來‚故其贏得「中興之祖」的讚譽。
此一主張‚是根據開山宗祖親鸞聖人之《教行信證總序》:
「噫!弘誓強緣,多生叵值;真實淨信,億劫叵獲。遇獲行信,遠慶宿緣。」
其實‚「宿善」之機的見解乃源自《無量壽經》:
「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
  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踊躍大歡喜。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比法,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在《法華經譬喻品第三》也將「宿善」之機‚列為可學習一佛乗法的對象:
「若人曾見,億百千佛,植諸善本,深心堅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蓮如上人在《御文章》裡‚這篇文〈宿善有無〉中說道:
「  夫,若想勸化本流他力信心之所以者,必先瞭識對方宿善、無宿善之機,雖自昔已掛名本流門徒,若無宿善之機者,也難取得信心者也。
    宿善開發之機,需由自己取信來成就,故於無宿善機緣之前,正雜二行皆反而成為誹謗之基耳。若不先分別宿善、無宿善之道理,便毫無忌憚勸化世人,便與本流之律定背道而馳。
    故於《大經》曰之:『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若聞此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斯難』。又善導大師釋之曰:『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則生歡喜』。
依據任何經釋,皆可見限於宿善為要,故應抓住宿善之機,始可將本流之法授與之。」
 蓮如上人更在《御文章》之〈中古以來〉一文中‚挑明著說:
「夫自中古以來至當時,司職勸化本流之人中,尚有不知宿善之有無就行勸化。總之,自今以後,自身必須瞭解其所謂,不論是讀誦聖教,或說明本法門,也應有此覺悟,讚嘆一流之法義;或於聽聞佛法場中,眾人聚集時,應注意到『眾人中,或有無宿善之機』。該不該將一流真實之法義說出等等,必經細察而定。因看到近代人人勸化眾人之為體(情形),皆無此覺悟(認識),不論任何之機,認為只要好好勸化就是符合本流之意,便可得著本流之安心等等,這要知道是一大錯也。應有以上之認識而司於勸化之務。」
關於道綽禪師的《安樂集》‚所引述《十往生經》之文:「是故無智無信人中。莫說是經也」,我的解讀已論述完畢‚但有善導大師的著作‚也值得著墨一番。首先‚來看親鸞聖人在《高僧和讚》之文:
「真心徹到之眾生、此心成為金剛心、等同三品懺悔人,善導宗師如是說。」
    此文源自《往生禮讚偈》‚節錄如下:
「普為師僧父母及善知識法界眾生。斷除三障。同得往生阿彌陀佛國。歸命懺悔。
上二品懺悔發願等同前。須要中要取初。須略中略取中。須廣中廣取下。其廣者。就實有心願生者而勸。或對四眾。或對十方佛。或對舍利尊像大眾。或對一人。若獨自等。又向十方盡虛空三寶。及盡眾生界等。具向發露懺悔。懺悔有三品。上中下。
上品懺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懺悔。
中品懺悔者。遍身熱汗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懺悔。
下品懺悔者。遍身徹熱。眼中淚出者。名下品懺悔。
此等三品雖有差別。即是久種解脫分善根人。致使今生敬法重人。不惜身命。乃至小罪若懺。即能徹法徹髓。能如此懺者。不問久近。所有重障頓皆滅盡。若不如此。縱使日夜十二時急走。眾是無益。若不作者。應知雖不能流淚流血等。但能真心徹到者。即與上同。〔乃至〕
今於三寶前法界眾生前、發露懺悔、不敢覆藏。唯願十方三寶法界眾生、受我懺悔、憶我清淨。始從今日、願共法界眾生、捨邪歸正、發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提眷屬、作真善知識、同生阿彌陀佛國,乃至成佛。如是等罪永斷相續、更不敢作。懺悔已、至心歸命阿彌陀佛。廣懺竟。
     
若入觀及睡眠時。應發此願。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向西。十聲稱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菩薩清淨大海眾竟。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淪六道苦不可具云。今日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本弘誓願攝受。弟子不識彌陀佛身相光明。願佛慈悲示現弟子身相觀音勢至諸菩薩等。及彼世界清淨莊嚴光明等相。道此語已。一心正念。即隨意入觀及睡。或有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有睡眠時得見。除不至心。此願比來大有現驗。」
上述之文‚指出上中下之三品懺悔,必須作到「如是等罪永斷相續、更不敢作」,方能「所有重障頓皆滅盡」,這對凡夫而言是強人所難。但是親鸞聖人從《往生禮讚偈》之文勢,於懺悔文後緊接著是「臨睡入觀法」,而窺見出善導大師的用意,「但能真心徹到者。即與上同」乃指「臨睡入觀法」‚故摘要出「真心徹到之眾生、此心成為金剛心、等同三品懺悔人」。
游藤老師於是根據親鸞聖人的此一開示‚遂傳授了「臨睡入觀法」給弘願蓮社之法眷們。在其講經說法之末期‚為讓門生於遭逢逆境而不退失信心‚故大力提倡證信‚讓有需要之人‚經由與佛感應道交‚來安住於「單單念佛、蒙佛救度」。
為何游藤老師會選在弘法之最後階段‚才鼓勵大家去體驗「蒙佛救度」的真實感?那是因為在上中下之三品懺悔文中‚說到:「此等三品雖有差別。即是久種解脫分善根人。致使今生敬法重人。不惜身命。」故善導大師吩咐要「須廣中廣取下。其廣者。就實有心願生者而勸」。那就來理解「須廣中廣取下」之意‚係指若勸信他人來懺悔‚即便放鬆要求‚也要能達到「下品懺悔者」之程度。那何人可堪勸信呢?善導大師明確指出要具備「實有心願生者」之條件‚才能完成之。換言之‚「臨睡入觀法」的學習者‚也要是「實有心願生者」‚才能有決心來吃苦求體驗。因此‚恩師採用變通方法‚認為在弘願蓮社聽經十多年之法眷們‚都是「實有心願生者」‚故授予「臨睡入觀法」‚來獲得親鸞聖人所說的「真心徹到之眾生、此心成為金剛心」。
接著來探討善導大師為何指明‚要「就實有心願生者而勸」‚堪能學習「臨睡入觀法」?答案就在《般舟三昧經》‚此經係現世念佛即能體驗見到佛之證據‚也是「臨睡入觀法」的源頭。在《般舟三昧經行品第二》(三卷十六品)云:
「若沙門白衣。所聞西方阿彌陀佛剎。當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晝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以後。見阿彌陀佛。於覺不見。於夢中見之。…是菩薩摩訶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是間終。生彼間佛剎乃見。便於是間坐。見阿彌陀佛。…菩薩於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
  在《般舟三昧經譬喻品第四》就說明會有人不相信‚今生念佛即能見佛。雖然如此‚世尊仍然為了宿善之機而說出感應之教法: 
「佛言。是迷惑自貢高人。不信者及與惡知識從事。聞此經不信不樂。是為於我經中怨家無異。是不持戒人。在自大中。其餘人展轉聞其言信隨之。此為壞佛法。其人相告言。是經為非佛所說。直作是誹謗。佛言。有信是三昧者。其人宿命曾見過去佛。已用是故我為是信者說是三昧耳。是輩之人。常護佛法。聞是經信樂者。當作是知離佛不遠。」
上述經文就看到佛陀嚴厲斥責不信體驗之人‚是「經中怨家」、「此為壞佛法」‚就是在誹謗正法。善導大師承續佛言‚在《般舟讚》說明謗法者墮入地獄之下場:
「般舟三昧樂(願往生)       專心念佛斷貪瞋(無量樂)
 入此七重鐵門內(願往生)   何時何劫得回還(無量樂)
 罪人入已門皆閉(願往生)   一一身滿不相妨(無量樂)
 一臥八萬長時劫(願往生)   皆由破法罪因緣(無量樂)
 謗毀三寶壞人善(願往生)   亦墮阿鼻大獄中(無量樂)
 戲笑作罪多劫受(願往生)   不惜佛意取人情(無量樂)
 慎莫輕心縱三業(願往生)   業道分明不可欺(無量樂)」
昔日蘇老師在台北蓮社講授《教行信證》‚就公然反對追求體驗‚因為很多人做不來。他認為只要心中信受不再懷疑‚就算信心決定‚便可往生淨土。其見解與法雷派之主張不謀而合‚故能投靠之。不僅如此‚還汙衊游藤老師的教法與親鸞聖人之教義有異(此事請參閱〈弘願法門傳承之瞎說〉)‚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善導大師的感嘆:「不惜佛意取人情」。因此‚善導大師唯恐有不信者出言謗法‚才會指明學習「臨睡入觀法」‚要具備「就實有心願生者而勸」的條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