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0日 星期日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讀後感(下篇)


    繼續就是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這句話於通途之解釋常為:大勢至菩薩以清淨的念佛心,得以證到無生法忍。其之所以如此說,乃站在自力而言,即以能念佛之心來念佛,故講求念佛之功夫;而以他力言之,係以所念之佛心來念佛,故強調信心決定。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論述母子相憶之事,可窺知大勢至菩薩是以他力心來念佛而見到佛,故依《觀經》與維摩經佛國品第一》之經文得知其於見佛時,得到無生法忍。

 

過來就是「佛問圓通,我無選擇」,大勢至菩薩當然不用選擇,因為法藏菩薩早已用五劫之時間,從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中選擇了清淨之行-稱念名號。是故,此話之用意在告訴我們,不用再挑選其他圓通法門,大家就來念佛吧!「斯為第一這個就是第一!

 

講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我在網路上看到印光大師曾說:

「念佛用功最妙方法。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眼皮放下,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方為淨念。若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此云正定,亦示正受。正定者、心安住於佛號中,不復外馳之謂。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

以自力立場來說,此一開示絕對正確,可惜愚鈍之我只能舉雙手投降。

 

    我另外用一個作法,也算與「都攝六根」沾上邊。法然上人於《選擇本願念佛集》第二章提到:

第一親疏對者。先親者,修正助二行者,於阿彌陀佛甚為親昵。

故《疏》上文云:

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我只要努力實踐善導大師所言之正行: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即活著在鼻子有呼吸時,來起行而常作上述之稱、禮、念,於眼觀佛像而身禮拜之,於動舌來口稱名號而耳聞之、於起心動念來念佛,豈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全派上用場,並且阿彌陀佛立刻見、聞、知,又能與互動親昵,多棒啊!我覺得比起印光大師所教之自力念佛法,此一作法更為引人入勝。

 

至於「淨念相繼」,就他力念佛之行者來說,乃信從善導大師之「順彼佛願故」之言,即四十八字本願成就釋文: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在《安心決定鈔講話》提到:

我等往生之一大事,安住於攝受眾生之佛願力,而無絲毫疑心,住於往生安堵之念,言『安心』,又言『信心』也。

弘願念佛人按照此文所言之信心來念佛,即《安心決定鈔》所言:

「我等色心二法及三業四威儀,

報佛之功德無所不至者,南無之機與阿彌陀佛片刻亦不離,念念皆是  南無阿彌陀佛

然者,出息入息,亦無時分,離佛之功德故,皆是

阿彌陀佛之體也。

如此念佛豈不是淨念相繼」,因佛願、佛德具足清淨,故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念佛也清淨之。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此話更是淨土真宗的立論之基法然上人於《選擇本願念佛集》所提倡之三重選擇:「擱聖道門、拋諸雜行、傍於助業」,即相應於「佛問圓通,我無選擇」。親鑾聖人於《正信念佛偈》云:

憶念彌陀佛本願、自然即時入必定、唯能常稱如來號、應報大悲弘誓恩

即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最佳寫照。偈文又云:

本願名號正定業、至心信樂願為因、成等覺證大涅槃、必至滅度願成就

即是「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的最佳詮釋。

 

    上述說法,對於排斥淨土真宗的人,可能不認同,我另有其他說辭。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寫著:

「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此乃引自於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

「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于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義意:

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

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上列所指「譬如陸路,步行則苦、譬如水路,乘船則樂。」豈不是在說「佛問圓通,我無選擇」。「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來「剋念願生」,豈不是同義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佛力住持,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而「亦得往生、入正定聚」,請注意喔!強調「」字,就是馬上、迅速,故為「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哈!哈!龍樹菩薩曇鸞大師都是位列傳承淨土真宗之「三國七祖」的祖師。

 

 還沒說完呢!《教行信證》之〔行卷〕:「謹按往相迴向,有大行有大信。親鑾聖人之「大行」與「大信」之說詞,係引自於《般舟三昧經一卷八品,在行品第二》:

「菩薩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髮許。是定意法。名為菩薩超眾行。」

經文中「常立大信」、「勿有疑想如毛髮許」即為「大信」,所謂「大行」就是「名為菩薩超眾行」。又般舟三眛經羼羅耶佛品第九三卷十六品云:

是三昧誰當信者獨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阿惟越致‧阿羅漢‧乃信之耳有愚癡迷惑心者離是現在佛前立三昧遠何以故是法當念佛當見佛

此文指出具有「阿惟越致」者,即入正定聚之人,當然會念佛、會見到佛。而淨土真宗依據《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文,主張追求信心決定,獲得彌陀迴向之他力信心,來現生入正定聚,即是兩部淨土經典一脈相承之法義。故該經問事品第一》所云:

有三昧名定意。菩薩常當守習持。不得復隨餘法。功德中最第一。

又再次清清楚楚地證明: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必定見佛…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職是之故,游藤老師所弘揚的淨土真宗之教義,不同於現今日本之作法,僅止於仰信與解信,而回歸漢傳經典之法脈,講求體驗、與佛感應之證信,乃遵從善導大師之言: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故易名為「弘願法門」。哈!在我看來,整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是在傳授他力念佛的「弘願法門」,此一觀點,請問您贊同了嗎?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經文很短,看起來好像很簡單,要探究它卻如此大費周章,給了我很大壓力,因為我得趕在假期結束前完成它,一上班我就要忙著算一月份薪水,同事們正等著領錢。放假不休息,卻來挑戰這篇文章,唉!我真是自找苦吃!我真的很敬佩游藤老師,很感恩他無怨無悔的付出!希望有幸聆聽到老師之法寶者,都能努力追求信心決定來現前見佛,即使失敗了,仍能往生化土來脫離苦海,切莫辜負游藤老師的一片苦心。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讀後感(中篇)


    有位網友留言給我:阿彌陀佛與十方眾生是沒有隔離的,佛成就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本願名號絕對救度大願。阿彌陀佛本願名號有佛真實生命,不用向外追求,凡夫能夠信仰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力,沒有白學佛。學佛本願一定要思維游藤老恩師每一句為我們開示,要多加思維。感恩游藤老恩師」其所謂「向外追求」,跟我的說法並不搭軋,因為我只會向阿彌陀佛求,祂並不是外人,而是救我脫離娑婆世界之苦海的慈父。弘願法門所謂的「他力」,乃是指「佛力」,這點大家要明白,不要把「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觀念搞進來,攪和在一起而不清不楚,障礙了學習他力信心,一定要仔細辨清聖道門與淨土門的分野。

 

不過有些話,這位網友倒是說對了:「阿彌陀佛與十方眾生是沒有隔離的」、「阿彌陀佛本願名號有佛真實生命」,因此大勢至菩薩才會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太棒了!只要念佛就可以見到阿彌陀佛此一說法,可在下列經典得到應證。《佛說阿彌陀佛經》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這就是「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當來,必定見佛」。

 

而在《般舟三昧經行品第二三卷十六品云:

若沙門白衣。所聞西方阿彌陀佛剎。當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晝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以後。見阿彌陀佛。於覺不見。於夢中見之是菩薩摩訶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是間終。生彼間佛剎乃見。便於是間坐。見阿彌陀佛。菩薩於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

此即為「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必定見佛」。

        那為何可以「現前,必定見佛」呢?又云::

菩薩如是持佛威神力。於三昧中立。在所欲見何方佛。欲見即見。何以故。如是跋陀和。是三昧佛力所成。持佛威神。於三昧中立者。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見佛。

所以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讚嘆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

 

去佛不遠阿彌陀佛真的跟我們是沒有距離的阿彌陀佛本願名號真的有佛真實的生命,所以眾生只須念佛 ,現前必定能見佛。不過須按照善導大師在《觀經疏定善義》所說:

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是以,這位網友如其所言「不用向外追求」,也就是不願意見到阿彌陀佛,那就-去佛很遠了!遙不可及。

   

    至於如何「憶佛、念佛,必定見佛」?其實不難,只要努力實踐「二人相憶,二憶念深」,達到「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即追求信心決定,也就是「明信佛智」時,就能「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我的具體作法就是跟隨游藤老師,認真聽經、用心思惟,再碎碎念佛,遇到問題就向禱告,便能從老師口中聽到解答,如此經過一番用功,於是得到「信之一念」-即信心決定。然後有一天我在念佛時,突然憶起「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就發想阿彌陀佛的佛光正照耀著我,隨之莫名其妙入了定。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很開心,雀躍不已!這種甘露味,大家一定要來品嚐。因為又有人在追問我體驗之事,忍不住再說一遍,給大家參考。

 

接著來談談「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句話才八個字,卻蘊藏深意。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時說:奇哉!奇哉!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因此佛陀在《維摩經佛國品第一》指出一條明路,來幫眾生解決妄想執著的問題:

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 而汝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

 

    上述經文在告訴我們,依著佛的智慧,眾生就可以心淨,則能見佛土清淨。是故《佛說無量壽經》才說「明信佛智」方能自然化生清淨報土,並且在現世可依般舟三昧經行品第二來得到清淨心,而見到阿彌陀佛,故該經文繼續解釋:

「譬若,跋陀和,年少之人,端正姝好莊嚴,已如持淨器盛好麻油,如持好器盛淨水,如新磨鏡,如無瑕水精,欲自見影,於是自照,悉自見影。云何?跋陀和,其所麻油、水、鏡、水精,其人自照,寧有影從外入中不?

跋陀和言:『不也。天中天(即佛),用麻油、水精、水、鏡淨潔故,自見其影耳。其影亦不從中出,亦不從外入。』

佛言:『善哉!善哉!跋陀和,如是!跋陀和,色清淨,所有者清淨,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

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三處:欲處。色處。無想處,是三處意所為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怛薩阿竭(即如來),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樂者,皆念所為,設使念為空耳。設有念者,亦了無所有。如是跋陀和,菩薩在三昧中立者,所見如是。』

佛爾時頌偈曰 :
 心者不知心  有心不見心
 心起想則癡  無想是泥洹
 是法無堅固  常立在於念
 以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念」

 

以上所列經文,就是我所認知之「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有人要我細說感應之過程與境界,真讓我無言以對。我的過程如同經文所云: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那是阿彌陀佛感知我的心念,在一剎那間就發生的事,要從何說起呢?那是的發功而不是我的造作,故無法言說。再者,我不是信前入觀,有了感應才信心決定,再次強調我是信後入定的。至於境界,則是經文所言「心無想是泥洹」,心清淨了,那有言辭可著墨之處!若勉強說,那就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了。如果真的想知道,那就請你來追隨游藤老師,學習弘願法門的證信之法,自己去親身經歷了。

 

再來說說:「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無量壽經》云:「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其意為以佛的弘誓功德來莊嚴我們自己,而佛的弘誓功德莊嚴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即《安心決定鈔》所云:「唯行阿彌陀佛之行」,亦即信後之念佛而成為染香之人。至於「身有香氣」,這個「游藤老師追隨者部落格」就是阿彌陀佛香氣的散發。我就讀高商不注重國文課程,又逢家母生病,根本無心於課業,所以我的國文程度嚴格講起來只有初中,故讀古文有著困難度。從前我都是依賴老師的講經,後來為了護持證信的教法,只好抽空看看經典,其實所讀之書極為有限,卻能寫出這麼多文章,連我自己都嚇一跳!尤其是這兩年來身體微恙,沒有體力與心情來看書,現在卻能洋洋灑灑寫出這篇文章,這個「香光莊嚴」的效應著實讓我驚訝!以前當學生時,要是有此「莊嚴」,那該多好,說不定我就會有一張大學文憑。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讀後感(上篇)


       我在網路上閒逛,輸入「淨土真宗」搜尋時,常看到下列這段文章:

禪的生活67-聖嚴法師  法鼓全集

三、淨土真宗.日蓮宗

我在日本讀書時,有位老師──金倉圓照博士,他非常忙,忙得沒有時間念佛,但他相信他能生淨土,他持的理由是十念尚能往生,何況他平時就有信、有願,願生西方;願生西方,自然得生西方。日本淨土真宗的宗教信仰,熱誠而懇切。日本的淨土宗最先由天臺教徒源空法然上人,讀了中國善導大師所著《觀無量壽佛經疏》後,即脫離天臺宗而另創專修念佛的淨土宗,後來親鸞上人提倡專修念佛,成立淨土真宗,念的是阿彌陀佛,乃是純他力的信仰。

 

此話:「金倉圓照博士,他非常忙,忙得沒有時間念佛,但他相信他能生淨土,他持的理由是十念尚能往生,何況他平時就有信、有願,願生西方;願生西方,自然得生西方。」就會讓我想起《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現在趁著新春假期,來提筆說說我的想法,先看經文: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大勢至菩薩超日月光佛教祂念佛三昧的原理,先用最淺顯的方式來概說: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緊接著大勢至菩薩讓我們進一步來體會阿彌陀佛的同體大悲心,用凡夫心都能深刻感受的情境,來闡述彌陀的本願念佛: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上列經文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可在《法華經譬喻品第三》看到同義之經文:「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又經文云「若子逃逝,雖憶何為」,豈不是相同於《法華經信解品第四》「捨父逃逝」之喻。由這一整段經文可以窺知《無量壽經》的誓願一佛乘,等同於《法華經》的聖道一佛乘,故《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最後才以「斯為第一」作為結尾。其含義尚有表明此「念佛三昧」,在《楞嚴經所提二十五位大士之圓通法門中,「斯為第一」,故念佛三昧亦稱寶王三昧,以念佛三昧為三昧中之至寶而美名之。

 

再者,經文所云「若子逃逝」,係出自於世尊所說之《法華經信解品第四》,此段經文就是在解釋何為「信」。世尊藉此「捨父逃逝」之喻,指明佛修行本來就是為了救度眾生,即佛慈悲地視眾生如子,其所修得之無量功德就是要迴向賜予眾生,俾其脫離苦海。我們眾生僅須以赤子之心,信受彌陀慈父所迴向的本願力,而領受其所成就之無量功德寶藏,靠著專稱名號功德來成為不退菩薩,此即為超日月光佛所要教給大勢至菩薩的念佛三昧

 

所謂「念佛三昧」的精髓,在於:「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母親疼愛子女的天性之理,眾人皆知,故大勢至菩薩據以說出: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因此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在解釋天親菩薩的「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之文時,說出「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即為「子若憶母」之援用。又在五念門之讚歎門說到:「云何讚歎,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此一文義可謂「如母憶時」之詮釋,即是「二人相憶,二憶念深」之實踐法。

 

接著,我想摘錄游藤老師所翻譯的《正信念佛偈講話》第十六章之文,來幫助大家了解曇鸞大師文義:

此旨趣就是說:讚歎的稱名須要如實修行。

而如實修行是什麼意思呢?

對此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解釋說:

『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

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

三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雜故。

此三句輾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又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可言心不淳。

與此相違名如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建言一心。

道綽禪師承接這樣的道理而說明:

『若能相續即是一心,只能一心即是淳心,若具此三心,不生者無有是處。』

三不信就是信心的不淳、不一、不相續,三信就是淳心、一心、相續心,此三信是相應於名號的實義之他力如實修行,三不信是反此的不如實修行。

換句話說,前者是自力的信,後者是他力的信,因此勸人以他力的三信念持名號。

其中『淳心』是淳朴純情的心,沒有計度心、虛飾心,就是離開自力的計度依照名號而信的心,超越了若存若亡的動搖;若有時想得救,有時想不能得救,這樣的心是拘泥於自力的機執。而全托『名號絕對的統一』之人,即無這樣的不安。

其次『一心』是無二心,是無疑的心,決定的信念,驀直信救的心而無疑慮。

第三『相續心』就是信心純一相續而無有餘他的心間雜之相狀,至於臨終一貫的信心。

這樣『一心』的決定性,相續心的持久性,是表示確實的信心,而這是依著適應名號之實義的絕對歸順之『淳』真性了。……

『淨土宗是做愚人而信的』就是表示這樣的意思。

做愚人就是說『淳心』,是表示直心全托的態度,這直心的歸依既是受如來攝取與佛念力支持以上,則具備著一心的決定性與相續心的不斷性。

 

金倉圓照博士,他非常忙,忙得沒有時間念佛,但他相信他能生淨土,他持的理由是十念尚能往生,何況他平時就有信、有願,願生西方;願生西方,自然得生西方。」這段話為何讓我想起《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因為我不認同他的觀點,擔心此文會影響初學淨土真宗之人,但他卻擁有博士頭銜而我只是個無名小卒,幸好我有信心決定和真實之感應,可以聯想到請來大勢至菩薩幫忙反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經文很短,看起來也很簡單,卻是大勢至菩薩成功學會念佛三昧的心得與祕訣,是我們學習淨土真宗-念佛三昧的最佳典範。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阿彌陀佛為了這句話,那可是花了五劫時間的思惟,其憐念眾生所具足「淳心的真實性和「一心的決定性,令人動容;更以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憐念眾生所具足相續心的持久性,難以望其項背反觀金倉圓照博士竟然可以大言不慚地—忙到沒有時間念佛,真叫人搖頭!「何況他平時就有信、有願,願生西方」,或許他一開始有了淳心」和「一心」,但他的相續心不見了,忘記了親鑾聖人之「三不三信誨慇懃」的叮嚀,依照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之解釋:「此三句輾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又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可言心不淳。」對於他的往生西方之前途,真是堪憂啊!

 

金倉圓照博士和一些反對追求信心決定之人都犯了一個錯誤,他們只作了「子若憶母」,而沒有進一步作到「如母憶時」。如同妙好人庄松所講的比喻:有一次,庄松問某蓮友說:「你的安心如何?」那人回答說:「我深信本願而無有絲毫懷疑。稱名念佛,甚感喜悅。」庄松開導他說:「讓我打個比方吧!有位母親讓孩子到下關當學徒。為了愛兒,她一針一線真誠地縫了件棉襖送過去。兒子接到了衣服,但卻沒有接到母親的真誠。你的安心,即是如此。」同時,他把那種慈母之心編成一首搖籃曲,背著孩子時經常唱起:「好冷,好冷,國地不同,下關尤冷。縫寄棉衣,附上慈悲。不取慈悲,只取棉衣。」

 

我希望學習弘願法門的蓮友們,務必記得大勢至菩薩的祕訣: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我們效法天親菩薩來「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時,一定要努力作到具足三心:『淳心』之淳朴純情、沒有計度心、虛飾心;『一心』之無二心、無疑心、決定的信念;『相續心』之信心純一相續而無有間雜,至臨終仍一貫的信心。如此,才能達到如母憶時,真實地感受到阿彌陀佛所迴向的他力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