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就是「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這句話於通途之解釋常為:大勢至菩薩以清淨的念佛心,得以證到無生法忍。其之所以如此說,乃站在自力而言,即以能念佛之心來念佛,故講求念佛之功夫;而以他力言之,係以所念之佛心來念佛,故強調信心決定。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論述母子相憶之事,可窺知大勢至菩薩是以他力心來念佛而見到佛,故依《觀經》與《維摩經佛國品第一》之經文得知其於見佛時,得到無生法忍。
過來就是「佛問圓通,我無選擇」,大勢至菩薩當然不用選擇,因為法藏菩薩早已用五劫之時間,從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中選擇了清淨之行-稱念名號。是故,此話之用意在告訴我們,不用再挑選其他圓通法門,大家就來念佛吧!「斯為第一」,這個就是第一!
講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我在網路上看到印光大師曾說:
「念佛用功最妙方法。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眼皮放下,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方為淨念。若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此云正定,亦示正受。正定者、心安住於佛號中,不復外馳之謂。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
以自力立場來說,此一開示絕對正確,可惜愚鈍之我只能舉雙手投降。
我另外用一個作法,也算與「都攝六根」沾上邊。法然上人於《選擇本願念佛集》第二章提到:
「第一親疏對者。先親者,修正助二行者,於阿彌陀佛甚為親昵。
故《疏》上文云:
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我只要努力實踐善導大師所言之正行: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即活著在鼻子有呼吸時,來起行而常作上述之稱、禮、念,於眼觀佛像而身禮拜之,於動舌來口稱名號而耳聞之、於起心動念來念佛,豈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全派上用場,並且阿彌陀佛立刻見、聞、知,又能與佛互動親昵,多棒啊!我覺得比起印光大師所教之自力念佛法,此一作法更為引人入勝。
至於「淨念相繼」,就他力念佛之行者來說,乃信從善導大師之「順彼佛願故」之言,即四十八字本願成就釋文: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在《安心決定鈔講話》提到:
「我等往生之一大事,安住於攝受眾生之佛願力,而無絲毫疑心,住於往生安堵之念,言『安心』,又言『信心』也。」
弘願念佛人按照此文所言之信心來念佛,即《安心決定鈔》所言:
「我等色心二法及三業四威儀,
報佛之功德無所不至者,南無之機與阿彌陀佛片刻亦不離,念念皆是
南無阿彌陀佛。
然者,出息入息,亦無時分,離佛之功德故,皆是
阿彌陀佛之體也。」
如此念佛豈不是「淨念相繼」,因佛願、佛德具足清淨,故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念佛也清淨之。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此話更是淨土真宗的立論之基。法然上人於《選擇本願念佛集》所提倡之三重選擇:「擱聖道門、拋諸雜行、傍於助業」,即相應於「佛問圓通,我無選擇」。親鑾聖人於《正信念佛偈》云:
「憶念彌陀佛本願、自然即時入必定、唯能常稱如來號、應報大悲弘誓恩」
即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最佳寫照。偈文又云:
「本願名號正定業、至心信樂願為因、成等覺證大涅槃、必至滅度願成就」
即是「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的最佳詮釋。
上述說法,對於排斥淨土真宗的人,可能不認同,我另有其他說辭。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寫著:
「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此乃引自於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
「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于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義意:
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
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上列所指「譬如陸路,步行則苦、譬如水路,乘船則樂。」豈不是在說「佛問圓通,我無選擇」。「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來「剋念願生」,豈不是同義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而「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請注意喔!強調「即」字,就是馬上、迅速,故為「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哈!哈!龍樹菩薩和曇鸞大師都是位列傳承淨土真宗之「三國七祖」的祖師。
還沒說完呢!《教行信證》之〔行卷〕:「謹按往相迴向,有大行有大信。」親鑾聖人之「大行」與「大信」之說詞,係引自於《般舟三昧經》﹝一卷八品﹞,在《行品第二》:
「菩薩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髮許。是定意法。名為菩薩超眾行。」
經文中「常立大信」、「勿有疑想如毛髮許」即為「大信」,所謂「大行」就是「名為菩薩超眾行」。又《般舟三眛經羼羅耶佛品第九》﹝三卷十六品﹞云:
「是三昧誰當信者‧獨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阿惟越致‧阿羅漢‧乃信之耳‧有愚癡迷惑心者‧離是現在佛前立三昧遠‧何以故‧是法當念佛當見佛。」
此文指出具有「阿惟越致」者,即入正定聚之人,當然會念佛、會見到佛。而淨土真宗依據《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文,主張追求信心決定,獲得彌陀迴向之他力信心,來現生入正定聚,即是兩部淨土經典一脈相承之法義。故該經《問事品第一》所云:
「有三昧名定意。菩薩常當守習持。不得復隨餘法。功德中最第一。」
又再次清清楚楚地證明:「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必定見佛…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職是之故,游藤老師所弘揚的淨土真宗之教義,不同於現今日本之作法,僅止於仰信與解信,而回歸漢傳經典之法脈,講求體驗、與佛感應之證信,乃遵從善導大師之言: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故易名為「弘願法門」。哈!在我看來,整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是在傳授他力念佛的「弘願法門」,此一觀點,請問您贊同了嗎?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經文很短,看起來好像很簡單,要探究它卻如此大費周章,給了我很大壓力,因為我得趕在假期結束前完成它,一上班我就要忙著算一月份薪水,同事們正等著領錢。放假不休息,卻來挑戰這篇文章,唉!我真是自找苦吃!我真的很敬佩游藤老師,很感恩他無怨無悔的付出!希望有幸聆聽到老師之法寶者,都能努力追求信心決定來現前見佛,即使失敗了,仍能往生化土來脫離苦海,切莫辜負游藤老師的一片苦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