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網路上閒逛,輸入「淨土真宗」搜尋時,常看到下列這段文章:
禪的生活67-聖嚴法師
法鼓全集
三、淨土真宗.日蓮宗
我在日本讀書時,有位老師──金倉圓照博士,他非常忙,忙得沒有時間念佛,但他相信他能生淨土,他持的理由是十念尚能往生,何況他平時就有信、有願,願生西方;願生西方,自然得生西方。日本淨土真宗的宗教信仰,熱誠而懇切。日本的淨土宗最先由天臺教徒源空法然上人,讀了中國善導大師所著《觀無量壽佛經疏》後,即脫離天臺宗而另創專修念佛的淨土宗,後來親鸞上人提倡專修念佛,成立淨土真宗,念的是阿彌陀佛,乃是純他力的信仰。
此話:「金倉圓照博士,他非常忙,忙得沒有時間念佛,但他相信他能生淨土,他持的理由是十念尚能往生,何況他平時就有信、有願,願生西方;願生西方,自然得生西方。」就會讓我想起《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現在趁著新春假期,來提筆說說我的想法,先看經文:
「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大勢至菩薩把超日月光佛教祂念佛三昧的原理,先用最淺顯的方式來概說:「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緊接著大勢至菩薩讓我們進一步來體會阿彌陀佛的同體大悲心,用凡夫心都能深刻感受的情境,來闡述彌陀的本願念佛:「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上列經文「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可在《法華經譬喻品第三》看到同義之經文:「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又經文云「若子逃逝,雖憶何為」,豈不是相同於《法華經信解品第四》「捨父逃逝」之喻。由這一整段經文可以窺知《無量壽經》的誓願一佛乘,等同於《法華經》的聖道一佛乘,故《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最後才以「斯為第一」作為結尾。其含義尚有表明此「念佛三昧」,在《楞嚴經》所提二十五位大士之圓通法門中,「斯為第一」,故念佛三昧亦稱寶王三昧,以念佛三昧為三昧中之至寶而美名之。
再者,經文所云「若子逃逝」,係出自於世尊所說之《法華經信解品第四》,此段經文就是在解釋何為「信」。世尊藉此「捨父逃逝」之喻,指明佛修行本來就是為了救度眾生,即佛慈悲地視眾生如子,其所修得之無量功德就是要迴向賜予眾生,俾其脫離苦海。我們眾生僅須以赤子之心,信受彌陀慈父所迴向的本願力,而領受其所成就之無量功德寶藏,靠著專稱名號功德來成為不退菩薩,此即為超日月光佛所要教給大勢至菩薩的念佛三昧。
所謂「念佛三昧」的精髓,在於:「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母親疼愛子女的天性之理,眾人皆知,故大勢至菩薩據以說出:「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因此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在解釋天親菩薩的「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之文時,說出「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即為「子若憶母」之援用。又在五念門之讚歎門說到:「云何讚歎,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此一文義可謂「如母憶時」之詮釋,即是「二人相憶,二憶念深」之實踐法。
接著,我想摘錄游藤老師所翻譯的《正信念佛偈講話》第十六章之文,來幫助大家了解曇鸞大師的文義:
「此旨趣就是說:讚歎的稱名須要如實修行。
而如實修行是什麼意思呢?
對此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解釋說:
『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
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
三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雜故。
此三句輾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又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可言心不淳。
與此相違名如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建言一心。』
道綽禪師承接這樣的道理而說明:
『若能相續即是一心,只能一心即是淳心,若具此三心,不生者無有是處。』
三不信就是信心的不淳、不一、不相續,三信就是淳心、一心、相續心,此三信是相應於名號的實義之他力如實修行,三不信是反此的不如實修行。
換句話說,前者是自力的信,後者是他力的信,因此勸人以他力的三信念持名號。
其中『淳心』是淳朴純情的心,沒有計度心、虛飾心,就是離開自力的計度依照名號而信的心,超越了若存若亡的動搖;若有時想得救,有時想不能得救,這樣的心是拘泥於自力的機執。而全托『名號絕對的統一』之人,即無這樣的不安。
其次『一心』是無二心,是無疑的心,決定的信念,驀直信救的心而無疑慮。
第三『相續心』就是信心純一相續而無有餘他的心間雜之相狀,至於臨終一貫的信心。
這樣『一心』的決定性,『相續心』的持久性,是表示確實的信心,而這是依著適應名號之實義的絕對歸順之『淳』真性了。……
『淨土宗是做愚人而信的』就是表示這樣的意思。
做愚人就是說『淳心』,是表示直心全托的態度,這直心的歸依既是受如來攝取與佛念力支持以上,則具備著一心的決定性與相續心的不斷性。」
「金倉圓照博士,他非常忙,忙得沒有時間念佛,但他相信他能生淨土,他持的理由是十念尚能往生,何況他平時就有信、有願,願生西方;願生西方,自然得生西方。」這段話為何讓我想起《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因為我不認同他的觀點,擔心此文會影響初學淨土真宗之人,但他卻擁有博士頭銜而我只是個無名小卒,幸好我有信心決定和真實之感應,可以聯想到請來大勢至菩薩幫忙反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經文很短,看起來也很簡單,卻是大勢至菩薩成功學會念佛三昧的心得與祕訣,是我們學習淨土真宗-念佛三昧的最佳典範。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阿彌陀佛為了這句話,那可是花了五劫時間的思惟,其憐念眾生所具足「淳心」的真實性和「一心」的決定性,令人動容;更以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其憐念眾生所具足『相續心』的持久性,難以望其項背。反觀金倉圓照博士竟然可以大言不慚地—忙到沒有時間念佛,真叫人搖頭!「何況他平時就有信、有願,願生西方」,或許他一開始有了「淳心」和「一心」,但他的『相續心』不見了,忘記了親鑾聖人之「三不三信誨慇懃」的叮嚀,依照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之解釋:「此三句輾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又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可言心不淳。」對於他的往生西方之前途,真是堪憂啊!
金倉圓照博士和一些反對追求信心決定之人都犯了一個錯誤,他們只作了「子若憶母」,而沒有進一步作到「如母憶時」。如同妙好人庄松所講的比喻:有一次,庄松問某蓮友說:「你的安心如何?」那人回答說:「我深信本願而無有絲毫懷疑。稱名念佛,甚感喜悅。」庄松開導他說:「讓我打個比方吧!有位母親讓孩子到下關當學徒。為了愛兒,她一針一線真誠地縫了件棉襖送過去。兒子接到了衣服,但卻沒有接到母親的真誠。你的安心,即是如此。」同時,他把那種慈母之心編成一首搖籃曲,背著孩子時經常唱起:「好冷,好冷,國地不同,下關尤冷。縫寄棉衣,附上慈悲。不取慈悲,只取棉衣。」
我希望學習弘願法門的蓮友們,務必記得大勢至菩薩的祕訣:「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我們效法天親菩薩來「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時,一定要努力作到具足三心:『淳心』之淳朴純情、沒有計度心、虛飾心;『一心』之無二心、無疑心、決定的信念;『相續心』之信心純一相續而無有間雜,至臨終仍一貫的信心。如此,才能達到「如母憶時」,真實地感受到阿彌陀佛所迴向的他力信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