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等到清明節假期,我可以有時間來寫這篇文章,其實在過年的新春假期有想到要寫,但是一想到「不是名號正定業,而是光明正定業」的字句,就覺得很丟臉而作罷,還是依照原定計劃寫了「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讀後感」之文。但是在108年3月23日去淡水蓮社參加游藤恩師忌辰追思會,卻想不到1月6日所發生的事件仍餘波盪漾,只得犧牲休假日而繼續坐在電腦前埋頭苦幹。
首先來概略敘述1月6日所發生的事情:我被邀請加入台中某個LINE群組,當天有位吳師姐發文說,我的那篇文章「緬懷我的善知識—游藤老師」提到要視師如佛,講的真對,所以他們也要這樣來尊敬謝老師,因為游藤恩師於生前很讚嘆他,還寫了一幅字畫「忍終不悔」送給他,然後就是一串讚美詞。看了就覺得有點意外,那是我在讚揚游藤恩師,怎麼會這樣呢?接著龔師姐也發文讚美謝老師,然後講到外面的人都在批評謝老師,要以光明攝取為本位,他們都錯了,不要聽,大家要感恩謝老師的講經。我一看就不對,於是鋪上我的文章「我所知道的信不退」,此文在敘述游藤恩師引用《正信念佛偈》「本願名號正定業、至心信樂願為因、成等覺證大涅槃、必至滅度願成就」,來說明以名號為本位,光明攝取是附帶性。台北蓮友鄭師兄就發文,說是很棒的分享。謝老師看了就說:「懂啥!不要亂稱讚」。鄭師兄便說:「抱歉,眼誤」。謝老師接著說:「不懂的蓮友,不要亂鋪文」。於是龔師姐說:「游師姐所講的是錯誤,是光明正定業,而不是名號正定業,大家還是要聽從謝老師的,以光明攝取為本位。」我一看就嚇一跳,怎會有這麼離譜且重大的錯誤,就鋪上《正信念佛偈》「本願名號正定業、至心信樂願為因、成等覺證大涅槃、必至滅度願成就」,趕緊退出LINE群組。
「我所知道的信不退」之文,提到游藤恩師於安心決定鈔講話(三)第36片 CD說明:
「第十八願未談論到攝取不捨,而是在觀經第九觀真身觀才說到。但以本願名號為正定業,非是光明攝取為正定業,在信受名號時自然就攝取。有人以為沒有光明攝取就無法往生,這是錯的,還是以名號為本位,光明是附帶性。名號是往生業,有人體驗到佛手來攝取,非是光明才能攝取。
第18願成就文為「聞其名號」,而不是聞其光明,所以信受名號即得到救。佛以本願名號為正定業,非是光明,這點要認識清楚,不可錯誤;非是無光明即無法往生。凡夫被煩惱障礙無法見到光明,但是領受名號就決定往生,故不用擔心有無見到光明。
往生之願行具足在名號,只要信受就決定往生,但體驗是另外的立場,以後再說。先信受名號、仰信名號,就能一分鐘往生。」
有人不認同上述之說法,認為要以光明攝取為本位,進而否定以佛手來攝取之體驗,而游藤恩師即是感應到佛手來救度,便演變成懷疑其信心決定否?多數蓮友都是信受名號就決定往生,縱然有感應也不是光明攝取,都連帶遭到波及,還會誤導初學者步入歧途。事情發展至此,可說是茲事體大,動搖國本,所以3月23日曾師兄才提議,大家來討論此一事件,盼望找出有力證據,俾以支撐游藤恩師的主張,並駁斥此一謬論。可惜有蓮友不懂其用意,反而與主持會議之詹師兄起了口舌之爭,造成不歡而散的場面。我發現蓮友們在面對爭議時,只會一昧地強調要相信游藤恩師的話,而無法據理力爭,這是難以叫外人信服的。因此,我才會寫這個「游藤老師追隨者」的部落格,來引經據典的說明游藤恩師的證信之教法。故面對此一事件,我也無法置身事外,必須勇於提筆來守護游藤恩師所傳授之教法,說出所知教義來供蓮友們參考。
當大家在議論「名號正定業」與「光明正定業」孰是孰非時,有蓮友當起和事佬,以「光明名號顯因緣、開入本願大智海」,主張名號與光明同一體,而說兩者皆對。《正信念佛偈講話》第十七章《終南的善導》解釋這句文意,乃善導大師:
「憫念指示了凡夫得救的大道,宣說名號是因,光明為緣,開導一切眾生入佛本願的智海。」
書中又說:
「名號就是執持名號,是迴施凡夫的正定業,信受這名號稱念之時,如來就放光明與我們結緣;這樣得救之因與緣,一切都是表現著『他力迴向』。」
又說:
「他力迴向來做我們的內因之時,成為名號的稱念,做外緣之時,成為光明的攝取,而使我們往生淨土的報土。」
此段說明是要大家領會這句話的意義,明白內因與外緣還是不同的,不要搞混在一起。
唉!「名號正定業」係源自善導大師《觀經疏》:
「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
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
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所謂「正定之業」是指可以讓我們進入正定(亦名三昧)之起行作業,請問大家「光明」要如何起行、如何作業?善導大師有教嗎?告訴你們密宗有個修「虹光身」的教法,修到最後整個身體變成光明體,到臨終時化成一束光就走了,這才是「光明正定業」,卻不是在家人能夠學得來。而淨土真宗就是念佛法門,其行業只有專行、雜行之分,這個大家要搞清楚,不要亂攪和。
其實蓮友們都忘記一句話:「本願為宗、名號為體」,這句話出自《教行信證》之《教卷》:
「大無量壽經 真實之教
淨土真宗」、「是以說如來本願為經宗致,即以佛名號為經體也。」
親鑾聖人早已標舉名號之地位,真宗之信徒豈有不遵從之理,另立異解,居心何在?在《安心決定鈔》第十六條:
「名體不二之弘願之行故,名號即是正覺之全體。正覺之體故,即是十方眾生往生之體。往生之體故,我等之願行無不具足。」
上述文意清清楚楚表達:名號即是往生之體,亦即為以名號為本位。大家何苦要為「光明正定業」說項,還是正確地聽從游藤恩師的話吧!
在《安心決定鈔講話》惠覺上人詮釋第十六條云(自第133頁至137頁):
「又復,有以『光明與壽命』」說彌陀之果德,又以此二德,解彌陀之名。
佛果已是光壽,佛名亦是光壽,佛體與佛名是同一體而不別者,體即名,名即體也。…
『體德成為名德,而攝化眾生』之義相者,大略如此,以此言,名體不二也。
本來名體雖然不二,『體』宜觀察,此言觀佛三昧。『名』宜聞稱,此言念佛三昧。
名體既不二故,觀念亦一,如實之觀佛,如實之念佛,於義無別。
然,彌陀之別願,在聞名,非觀佛。
『不願觀體之處,境智冥合;而誓聞名之處,成機法一體。』者即是第十八願也。
然,欲『觀體』者,卻迷方便。『聞名』者,能達真實。
『觀體』者,不必知佛意。『聞名』者,必信願力。
聞名之處領受佛體之願行,聞名之誓願故也。
他流者,以觀為本;本流者,以聞名為宗。
中興上人《御一代聞書》云:
『他宗之意者,言佛體勝於名號,木像勝於繪像。
當流之意者,言名號勝於佛體,繪像勝於木像。』
如是宗意之所在,當沉思之。」
謝老師有了光明攝取之體驗,竟反嗆淨土真宗祖師的「名號正定業」之教義,就是如上文所言,觀體者卻迷失於方便而忘掉佛意,真是可悲也!有感應、體驗者當引以為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