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7日 星期日

弘願法門是本願名號正定業,切莫誤解(5之3)


接下來要讓大家先看一段《大經》之經文:

「佛言。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上述經文提到「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這在《佛說法滅盡經》有詳細述說: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
如來三月當般涅盤,與諸比丘及諸菩薩,無央數眾來詣佛所,稽首於地,世尊寂靜,默無所說,光明不現。
賢者阿難作禮白佛言:世尊前後說法,威光獨顯。
今大眾會,光更不現,何故如此?其必有故。願聞其意。
佛默不應,如是至三,佛告阿難:吾涅盤後,法欲滅時,五逆濁世,魔道興盛。
魔作沙門,壞亂吾道,著俗衣裳,樂好袈裟,五色之服,飲酒噉肉,殺生貪味。無有慈心,更相憎嫉。
時有菩薩辟支羅漢,精進修德一切敬待,
人所宗向教化平等,憐貧念老鞠育窮厄,
恆以經像令人奉事,作諸功德志性恩善,
不侵害人,捐身濟物,不自惜己,忍辱仁和。
設有是人,眾魔比丘鹹共嫉之,誹謗揚惡,擯黜驅遣,不令得住。
自共於後,不修道德,寺廟空荒,無復修理,轉就毀壞。
但貪財物,積聚不散,不作福德。
販賣奴婢,耕田種植,焚燒山林,傷害眾生,無有慈心。
奴為比丘,婢為比丘尼。
無有道德,淫劮濁亂,男女不別。
令道薄淡,皆由斯輩。或避縣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門,不修戒律。
月半月盡,雖名誦戒,厭倦懈怠,不欲聽聞。抄略前後,不肯盡說。
經不誦習,設有讀者,不識字句。為強言是。不谘明者,貢高求名。
虛顯雅步,以為榮冀,望人供養。
眾魔比丘命終之後,精神當墮無擇地獄,五逆罪中。
餓鬼畜生,靡不經歷,恆河沙劫。罪竟乃出生在邊國,無三寶處。
法欲滅時,女人精進,恆作功德。
男子懈慢,不用法語,眼見沙門,如視糞土,無有信心。
法將殄沒,登爾之時,諸天泣淚。
水旱不調,五谷不熟。疫氣流行,死亡者眾。
人民勤苦,縣官計克。不順道理,皆思樂亂。
惡人轉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
劫欲盡故,日月轉短,人命轉促。
四十頭白,男子淫劮,精盡夭命。
或壽六十。男子壽短,女人壽長。七八九十,或至百歲。
大水忽起,卒至無期,世人不信,故為有常。
眾生雜類,不問豪賤。沒溺浮漂,魚鱉食噉。
時有菩薩辟支羅漢。眾魔驅逐不預眾會。
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怕自守,以為欣快,壽命延長。
諸天衛護,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興吾道。
五十二歲,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
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
吾法滅時,譬如油燈,臨欲滅時,光明更盛,於是便滅。
吾法滅時,亦如燈滅。自此之後,難可數說。
如是之後,數千萬歲,彌勒當下世間作佛。
天下泰平,毒氣消除。雨潤和適,五谷滋茂,樹木長大。
人長八丈,皆壽八萬四千歲。眾生得度,不可稱計。
賢者阿難作禮白佛:當何名斯經?雲何奉持?
佛言:阿難,此經名為《法滅盡》,宣告一切,宜令分別。功德無量,不可稱計。
四部弟子,聞經悲慘惆怅,皆發無上聖真道意,悉為佛作禮而去。

 

    上述經文提及「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也就是我方才說念佛可以見到佛,所引用之經文依據,《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與《般舟三昧經》最先滅掉,再來連《觀經》也會消失不見。若淨土真宗是「以光明攝取為本位」,那麼請問大家,在滅法時代的人們聽聞到《大經》,將如何「隨意所願、皆可得度」?世尊豈不是在大妄言!老師的主張真是一派胡言!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讚偈》說:

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爾時聞一念、皆當得生彼」

,就是在說「以名號為本位」,如此阿彌陀佛的救度方能縱貫正像末滅之四個時期。故親鑾聖人於《高僧和讚》云:

經道滅盡時期至、如來出世本意之、弘願真宗若得遇、凡夫亦能念而悟」。

 

    在《般舟三昧經行品第二三卷十六品更提到阿彌陀佛的囑咐:

佛告跋陀和。我持三人以付。若持是事為人說經。使解此慧至不退轉地。得無上正真道。然後得佛號曰善覺。如是。跋陀和。菩薩於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見佛已。從問。當持何等法。生阿彌陀佛國。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

上述經文就是見到阿彌陀佛本尊,祂一再的叮嚀見到佛之人,要殷勤來念佛往生,這豈不是再次告知「光明攝取是附帶性,名號才是往生之業」。

   

    法然上人遵從上述阿彌陀佛的旨意,寫下了《念佛決定往生文》:

論三心四修者、為成一向專修也;若已成一向專修者、不別論三心四修也。成為一向專修之念佛人、唯相續念佛、直至臨終往生也。

  迴顧此身、善時喜得往生、亦屬別種之心;惡時思往生大事、亦屬別種之心。唯不顧善惡、知稱念必生、而從今以後、畢命為期、一向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也。縱雖信心淺薄、稱名亦弱、亦唯應持決定往生之想;若往生大事有恐懼心,亦屬別種之心。

  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之得、不得;非以心情為決、非以體驗為決、非以聽聞為決、非以傳承為決。

  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人之身分也、心情也、體驗也、聽聞也、傳承也、善知識也、善同行也、淨土宗也;此外一概不論。此亦是我之本尊 也、異香也、紫雲也。佛法之深奧者、唯南無阿彌陀佛也。」

法然上人清清楚楚說到:「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之得、不得,非以體驗為決」,所以阿彌陀佛的本願念佛絕對不是「以光明攝取為本位」,老師應該沒有讀到此篇文章,否則怎會有如此荒謬之言論。有意學習淨土真宗之人,千萬不可盲從,自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路。

 

    話說回來,我們現在是末法之初,三寶、經道皆猶在,並且善導大師有傳授「臨睡入觀法」,游藤恩師既然講經弘法,當有義務宣講感應見佛之法,而其理由在《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一》《序觀地品第二》有解釋:

諸佛如來出現於世,有二種法以自莊嚴。何等為二?一者、先說十二部經,令諸眾生讀誦通利,如是種種,名為法施;二者、以妙色身示閻浮提及十方界,令諸眾生見佛色身具足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無缺減相,心生歡喜。

我涅槃後,諸眾生等,業行若干,意想若干,所識不同,隨彼眾生心想所見,應當次第教其繫念。如我住世,不須繫念,譬如日出,冥者皆明,惟無目者而無所覩。未來世中,諸弟子等,應修三法。何等為三?一者、誦修多羅甚深經典;二者、淨持禁戒,威儀無犯;三者、繫念思惟,心不散亂

又在《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九》《本行品第八》云:

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結加趺坐,坐寶臺中,與十億菩薩住虛空中,讚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大悲世尊,說佛身相,示佛威儀,現佛光明,顯諸化佛,為未來世凡愚眾生不見佛者,作見佛因。』

「佛告阿難:『此觀佛三昧,是一切眾生犯罪者藥,破戒者護,失道者導,盲冥者眼,愚癡者慧,黑闇者燈,煩惱賊中是勇健將,諸佛世尊之所遊戲。首楞嚴等諸大三昧始出生處。
       
佛告阿難:『汝今善持,慎勿忘失,過去、未來三世諸佛,是諸世尊皆說如是念佛三昧,我與賢劫諸大菩薩因是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智威神自在,如是十方無量諸佛皆由此法成三菩提。』」

由上述經文大家可以看到世尊的話:「過去、未來三世諸佛,是諸世尊皆說如是念佛三昧」,游藤恩師一介凡夫怎敢不從,故強調要追求體驗,那些對其教授感應之法而頗有微詞之反對的蓮友們,都是未深入經藏,欠缺佛學知識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