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淨土真宗會產生兩種他力信心,一種是相信他力的信心,另一種是他力迴向的信心,兩者皆依據《無量壽經》之經文。在「下輩往生者」之文云:
「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此段「諸天人民,其有至心」,就在表明人民之「欲生彼國」的至心,是他們自己發心的。「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說明人們有幸聽聞到彌陀之本願,而高興地信受無疑來念佛,當能往生淨土。這就是游藤恩師所說學仰信、解信之人,以自力心思考、研究所發之信心,即是以自力心來信他力法,此為相信他力的信心,將往生化土。
他力迴向的信心則是來自第18願成就文: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此文並沒有「其有」之字眼,表示「願生彼國」是來自「聞其名號」,即眾生的願往生心乃是阿彌陀佛的至心迴向。又「信心歡喜」緊挨著「聞其名號」,則表明信心歡喜也源自名號,是阿彌陀佛所惠賜的信心。這就是親鑾聖人所說,由佛力來發起的真實信心,現生不退轉來入正定聚而往生報土。故游藤恩師說此一信心,必須與佛之願心感應道交,而鼓勵有志者來學習證信。
《無量壽經》是以「至心」來區別兩種他力信心,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則以「見佛」一事來分別之,其經文如下: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此段文須拆開來看,「憶佛、念佛,當來,必定見佛」,就是「下輩往生者」之文,所言「此人臨終,夢見彼佛」,即相信他力之信心者於「臨終見佛」。而他力迴向的信心則是「憶佛、念佛,現前,必定見佛」,雖然《無量壽經》沒有「現前見佛」之明顯字句,卻於《般舟三昧經》有經文與之相呼應。
在《般舟三昧經行品第二》﹝三卷十六品﹞云:
「佛言。持是行法故。致三昧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何因致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昧。如是。跋陀和。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心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是間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即西方極樂淨土)。在眾菩薩中央說經。一切常念阿彌陀佛。…
如是跋陀和菩薩。若沙門白衣。所聞西方阿彌陀佛剎。當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晝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以後。見阿彌陀佛。於覺不見。於夢中見之。譬如人夢中所見。不知晝不知夜。亦不知內不知外。不用在冥中故不見。不用有所弊礙故不見。如是跋陀和菩薩。心當作是念時。諸佛國界名大山須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為開闢。目亦不弊。心亦不礙。是菩薩摩訶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是間終。生彼間佛剎乃見。便於是間坐。見阿彌陀佛。聞所說經悉受得。」
此段經文明確告知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若一晝夜或七日七夜,過七日以後就能見到阿彌陀佛,即使醒時見不到,在夢中也能見到,這就是「現前見佛」之佛語的依據。
又《般舟三眛經羼羅耶佛品第九》﹝三卷十六品﹞云:
「佛告跋陀和。是三昧誰當信者‧獨怛薩阿竭(如來)阿羅呵(應供)三耶三佛(正遍知)‧阿惟越致‧阿羅漢‧乃信之耳‧有愚癡迷惑心者‧離是現在佛前立三昧遠‧何以故‧是法當念佛當見佛。」
此文指出具有「阿惟越致」者,即入正定聚之人,當然會念佛、會見到佛,這豈不是相應於第十八願成就文,故大勢至菩薩才會說:「憶佛、念佛,現前,必定見佛」。
善導大師承接上述經文之意,而教授「臨睡入觀法」:
「若入觀及睡眠時。應發此願。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向西。十聲稱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菩薩清淨大海眾竟。
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淪六道苦不可具云。今日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本弘誓願攝受。
弟子不識彌陀佛身相光明。願佛慈悲示現弟子身相觀音勢至諸菩薩等。及彼世界清淨莊嚴光明等相。
道此語已。一心正念。即隨意入觀及睡。或有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有睡眠時得見。除不至心。此願比來大有現驗。」
修習此法須先具備兩種深信,如偈文:「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淪六道苦不可具云。今日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本弘誓願攝受」表示已領受他力信心,再向彌陀慈父祈求現身:「弟子不識彌陀佛身相光明。願佛慈悲示現弟子身相觀音勢至諸菩薩等。及彼世界清淨莊嚴光明等相」,接著:「道此語已。一心正念」則是念念相續。「除不至心。此願比來大有現驗」即指弟子需有至心才能應驗。垢障凡夫何來至心,當仰賴彌陀慈父賜予至心,也就是他力迴向的信心,才能見到阿彌陀佛的身相光明。
善導大師也是依經文先主張信受名號,再來求見佛。因此,我有了「信之一念」的他力迴向之信心後,而無疑心地持續念佛,就感應到光明攝取的殊勝體驗。以我的學習經驗,故認同游藤恩師所言:「第18願成就文為『聞其名號』,而不是聞其光明,所以信受名號即得到救。佛以本願名號為正定業,非是光明,這點要認識清楚,不可錯誤。非是無光明即無法往生。凡夫被煩惱障礙無法見到光明,但是領受名號就決定往生,故不用擔心有無見到光明。」因為在《楞嚴經》提到: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信受名號即是「理則頓悟,乘悟並銷」,故能領受名號就決定往生來得到救。因為「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凡夫罪業深重而被煩惱障礙到,而無法一時來見到光明,所以淨土真宗祖師才會說:「信心正因、念佛報恩」,大家只要用心體會這句經文,就能明白游藤恩師的話乃正確無誤。
談到見佛一事,亦有兩種發心之別,就在《觀經》中:
「見此事時、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出定之時,憶持不失。
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
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何況觀佛具足身相。
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
是為雜想,名第十三觀。」
上述經文在第十二觀提到,眾生可自己發心來欲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而觀想見到佛,便能得到化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常來看他。在第十三觀則指明眾生須有至心來願往生淨土,而此一至心當然是靠著如來的宿願力所給的,才能憶想成就。
職是之故,游藤恩師在講經時,有如下之開示:
「有人想說“弘願法門”只有光論說、介紹而已,而對“體
驗”(乙事)則沒有(論及),(事實上)並不是這樣。親鸞聖
人建立淨土真宗,他純然從真實體驗中來發揮的,並不是說像普
通那樣,將他人的東西集起來的一種論說。所以說這點咱要了
解,不是說光是空談,這都有“實行、實證”。不用說,現代人
(要有)“實行、實證”太困難了,關於這點,所以說對這
個“聞信”,要沒有繼續聞信,那個信心不會很深刻。譬如說自
己無法依據這個“體驗”去體驗的時候,就是要硬研究,繼續聞
法,起先那個信心才會決定。“信心決定”不是光是嘴巴講的,
若遇到逆境,心就會亂。弘願法門最重要的是“信心決
定”。“信心決定”就是“得到救”的體驗。“得到救”那個真
實感,之後,那個信心不會退,才叫做“信心決定”。有些人亂
講,說他也是信心決定,(但)並不是這樣。也不是普通那樣聞
信,就不會往生,也不是那樣,而是往生“報土”或往生“化
土”的差別而已,大概來這裡,要(是)有繼續聞法,經過一
年,大概的人往生化土應該是沒問題,但往生“報土”那就不知
道,(要往生)“報土”最好要有體驗。講到體驗則千差萬別,
但不是說沒有標準,就是要以“第18願”作標準。因為咱弘願法
門的“信心”,以第18願作本位,離開第18願,無信心(可
言)。咱弘願法門是以第18願那個三心,叫做信心,沒有得到那
個真實信心,就是信心未決定。所以,對18願要一直追求(追
究),離開第18願是無信心(可言)。有人說偶然得到什麼感
應,他就把它當作信心決定,並不是這樣,決定要依據第18願,
這個才是真實的信心。有的看到佛,好像桃園那邊,有一個人要
死以前,都有看到三聖到他家,但不知道三聖到他家要幹什麼?
臨終的人看到,但不知道(三聖)要來幹什麼,他說他有看到
二、三天了,所以說有看到佛,也不一定得到救,他也沒有信
心,也有這款的人,不是說看到佛,就得到救。有些宗教上、信
仰上的靈驗,那個靈驗也不是說就是得到救。“得到救”是要有
信第18願而得到救,確實說“聞其名號,信心歡喜,即得往生,
住不退轉”,有“得到救”,得到“往生”,那個才算是。所以
說這點有些人會想錯。怎麼可以說“聞法”笑,,那樣就是信心
決定?(怎麼可以說)“聞法”哭,那樣就是信心決定?不是在
說這些,信心決定不是這樣,要有“得到救”的體驗,你知道
嗎?有人說要是知道這麼困難,咱們就不學。並不是這樣,說容
易才要學,困難就不學,不要這樣想。實在要“得到救”,那個
最標準,依據第18願去體驗最標準,光是看到佛,甚且還不知道
佛要救我們,不會跑去讓佛救,不知道佛要來幹什麼?好像說警
察來就是要抓人,刑事來就是要抓人,閻羅王來就是要抓人,阿
彌陀佛來就是要救人往生佛國去作佛,沒有學的人,看到什麼也
無效。所以說,一面“聞法”,一面自己也要去體驗,馬馬虎
虎,那是沒有辦法的。佛法中沒有馬馬虎虎的法,不能看輕這個
法門,了脫生死的心要切,來追求才會信心決定。【引自游藤老
師正信念佛偈講話第二次宣講17講】」
上述之文是從詹師兄以前所寫之「弘願人生部落格」下載來的,今日派上用場,真棒!看到所列《觀經》之文,就不禁懷疑起謝老師的感應,究竟是來自「至心」?還是來自「自心」?否則怎會如此誤解淨土真宗之教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