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來看看道綽禪師的《安樂集》,在這篇文章的末端引用著《十往生經》的經文,節錄如下:
「佛告山海慧菩薩。於後閻浮提或有比丘比丘尼。見有讀誦是經者。或相瞋恚。心懷誹謗。由是謗正法故。是人現身之中。來致諸惡重病。身根不具。聾盲瘖啞。水腫鬼魅。坐臥不安。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或乃致死。墮於地獄。八萬劫中受大苦惱。百千萬世未曾聞水食之名。久後得出。在牛馬豬羊為人所殺。受大極苦。後得為人。常生下處。百千萬世不得自在。永不聞三寶名字。是故無智無信人中。莫說是經也。」
最後之文句「是故無智無信人中。莫說是經也」,我認為是在說給弘法者聽,鄭重囑咐著勿任意說法,應留意聽經之人的素質,以免他人誹謗殊勝之念佛法門,而嚐到苦果。
再來閱讀善導大師所著的《觀念法門》,其中亦引述《十往生經》:
「問曰。釋迦出現。為度五濁凡夫。即以慈悲。開示十惡之因報果三塗之苦。又以平等智慧。悟入人天迴生彌陀佛國。諸經頓教文義歷然。今乃有人。公然不信共相誹毀者。未知此人現生及死後得何罪報。具引佛經與其作證。令生改悔信佛大乘迴生淨土。即為利益也。
答曰。今直引佛經以為明證。即如《十往生經》云。〔乃至〕山海慧白佛言。未來眾生多有誹謗。如是之人於後云何。佛言。於後閻浮提或有比丘、比丘尼、若男、若女。見有讀誦是經。或相瞋恚心懷誹謗。緣是謗正法故。是人現身得諸惡重病。身根不具。〔乃至〕百千萬世不得自在。百千萬世不見三寶名字。為謗是經故。受苦如是。是故無智人中莫說是經。正觀正念。如是之人。然後與說。彼此不敬是經。墮於地獄。彼此敬重。得正解脫。往生阿彌陀佛國。今又以此經證。故知毀敬之者。佛記損益不虛。應知。具答前問竟。」
善導大師也在提醒弘法者:「是故無智人中莫說是經」,並警告「彼此不敬是經。墮於地獄」,請注意「彼此」,是指說者與聽者都會下地獄。當我聽到曾師兄說宮廟的創辦人變成植物人時,脫口說出:善導大師所言不虛。在此處之經文,亦慎重告誡「故知毀敬之者。佛記損益不虛。應知」。
上述《十往生經》乃源自《佛說山海慧菩薩經》,故來研讀之,俾於了解兩位祖師文中之含意,節錄經文如下:
「爾時山海慧菩薩白佛言。世尊。頂受尊教。唯然世尊。有眾生多有誹謗。如是之人於後云何。佛告山海慧。於後閻浮提或有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見有讀誦是經。或相瞋恚心懷誹謗緣。是誹謗正法。是故是人現身之中來致諸惡重病。身根不具。〔乃至〕百千萬世不得自在。謗是經故受苦如是。從此死以還得人中。百千萬世未曾聞有三寶名字。謗是經故受苦如是。是故語汝。無智人中莫說是經。聞不解了。亦莫與說。正觀正念。如是之人然後與說。常處空山。遠離五欲。如是等人然後與說。若見有人孝順父母恭敬師僧。如是等人然後與說。若見有人慈悲喜捨供養諸佛。如是等人然後與說。若見有人心懷歡喜恭敬沙門。無大無小。有德無德。有道無道。有法無法。心行正士清信女。讀誦是經。流布是經。恭敬是經。不謗是經。信樂是經。供養是經。如是人輩緣是信敬。我從今日常使二十五菩薩護持是人。常使是人無病無惱。諸惡鬼神亦不中害。亦不惱之。亦不得便。亦不見惡。亦不橫死。常使是人臥安睡安夢安覺安起安立安行安。是人所至之處皆悉得安。若復有人。讀誦是經。應當正念。念報佛恩。然後與說。令說聽者得發善心。好說是經。說者聽者悉皆往生阿彌陀國。不敬是經說者聽者墮於地獄。彼此敬重說者聽者得正解脫。世世生生在在處處不經八難。隨願往生阿彌陀國。」
上述經文之字句「然後與說」‚可以明顯地看出,就是針對弘法者而言‚並且清楚地列出可以宣講的對象。此一作法亦出現在《法華經譬喻品第三》‚條列著「乃可為說」:
「告舍利弗, 謗斯經者, 若說其罪, 窮劫不盡。
以是因緣, 我故語汝, 無智人中, 莫說此經。
若有利根, 智慧明了, 多聞強識,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曾見, 億百千佛,
植諸善本, 深心堅固,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精進,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為說。
若人恭敬, 無有異心, 離諸凡愚, 獨處山澤,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又舍利弗, 若見有人,
捨惡知識, 親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見佛子, 持戒清潔, 如淨明珠, 求大乘經,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無瞋, 質直柔軟,
常愍一切, 恭敬諸佛,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復有佛子, 於大眾中, 以清淨心,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說法無礙,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有比丘, 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頂受,
但樂受持, 大乘經典, 乃至不受, 餘經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經, 得已頂受, 其人不復, 志求餘經,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上述經文亦提到「無智人中,莫說此經」‚以及「乃可為說」‚這都是在說明《法華經》與《無量壽經》同屬一佛乘法‚故佛陀說法之標準乃為一致‚此亦合乎於《大經》所言:
「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
善導大師所引述《十往生經》之經文:「彼此不敬是經。墮於地獄」‚這在《佛說山海慧菩薩經》則清楚地寫明:「不敬是經說者聽者墮於地獄。彼此敬重說者聽者得正解脫」。通常人們會以為聽者在誹謗正法與說者無關,但此處之經文卻讓我解讀為有關係。
因為在蓮如上人的《御一代記聞書》說道:
「缺乏信心的人持有聖教,這就好比將劍交到小孩子的手上一樣。
劍是很好用的工具,但是如果交給小孩子,小孩子會傷到自己。
反之,交給善於持劍的人,劍就是利器。」
此文所謂「持有聖教」之人‚即指淨土真宗的弘法者‚若其信心未決定就講經說法或主持教團來引導別人‚他自己會受到傷害‚此事就是依據「不敬是經說者聽者墮於地獄」而來。
善導大師於《般舟讚》‚雖然讚歎著阿彌陀佛云:
「門門不同八萬四 為滅無明果業因
利劍即是彌陀號 一聲稱念罪皆除」
親鸞聖人於《正信念佛偈》卻不禁感嘆云:
「彌陀佛本願念佛 邪見驕慢惡眾生
信樂受持甚以難 難中之難無過斯」
阿彌陀佛的本願雖欲救度十方眾生‚奈何眾生的根器拙劣‚難以信受‚如《法華經方便品第二》所云:
「以五濁惡世, 但樂著諸欲, 如是等眾生, 終不求佛道。
當來世惡人, 聞佛說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墮惡道。」
故《法華經譬喻品第三》明確地告知弘法者‚何者絕不可來聽經: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計我見者,莫說此經。
凡夫淺識,深著五欲,聞不能解,亦勿為說。」
又世尊在《維摩經囑累品第十四》更清楚訴說原由:
「彌勒!復有二法,名新學者,不能決定於甚深法。何等為二?一者所未聞深經,聞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順,毀謗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聞,從何所來?二者若有護持解說如是深經者,不肯親近供養恭敬,或時於中說其過惡。有此二法,當知是新學菩薩,為自毀傷。不能於深法中,調伏其心。」
惡眾生若誹謗了一佛乘法以及汙衊說此法之人‚其罪極為深重‚會受苦無窮。因此‚弘法者應責無旁貸地負起觀機逗教之義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