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蓮友依據第18願成就文「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來質疑、排斥游藤老師所提倡之證信、體驗,為此特撰文表達個人見解,供大家參考、思惟。
    我認為蓮友不該執着於經文字面之意思,而忽略了內含深義。倘若單從字面「一念」來看,即如蓮如上人【一代記聞書】所言:「一次之願,即是一生之願;一次起信,即是一生起信。因為若是當下命終,即成一生之願。」再就經文深義而言,當依存覺上人【真要鈔】文中所述:「然雖薄地凡夫,持彌陀名號,發起金剛之信心者,橫離三界流轉之報故,其義當於得不退也。此即非在菩薩位所論之『位、行、念』之三不退。今所言不退者,是『心』(信)不退也。」
關於「信不退」,在【安心決定鈔講話】有更進一步之詮釋:「信心與稱名不是同時並立,信心者是初起,稱名者是後續。以初起之一念佛因滿足,而其滿足之分,向後成為盡形壽相續故;若初起之一念未滿足者,後續之多念亦未滿足矣。已於領受法體之全分故,後起多念之稱名者,持初起之全分,不增不減而相續」、「信托之時領受全分,相續至於臨終,成為稱名故,初信與後行之通涉,有示機受全相之必要」、「弘願法之顯於眾生之全相而言,即是『信心與稱名』。即信心一發起,成為聲聲相續,此是在長壽之機,長時相續之人而言;若夫短命乎,無長時相續之緣,而於自己之往生即無妨礙,因一念之信能與法體相應故,名號之功德全成我有,而佛因無缺故也。」如上所言,短命之機才可滿足於「初起一念之信心」,長壽之機在建立初起信心後,必須後續聲聲稱名。換言之,長壽之機當如【和語燈錄】所云:「勸信者,取一念得生。勸行者,勉勵一形。」綜上所述,乃長壽之機,念佛往生;一命嗚呼者,一念往生。
    關於「乃至一念」,蓮友們只把焦點放在第18願成就文,殊不知在【大經】「下輩往生者」文中,亦有「乃至一念」:「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老師即根據此經文,來斷言仰信、解信者,為化土往生。
    下輩往生文與第18願成就文不同之處:仰信、解信者其信心狀況即如經文:「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而證信者則是「聞其名號,信心歡喜」,即梵語「波羅娑陀」之意:有「歡喜、信、心中安靜、晴明、純粹、潔白、善心地、仁惠、恩澤、深切、承受、恩賜、一致」等意思。又有異處,前者為「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若聞深法…以至誠心,願生其國」,即至心是眾生自發的;而後者為「聞其名號…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如親鑾聖人所言:「從佛力發起故」。由此可見「乃至一念」,非僅信知彌陀迴向即可得,有些蓮友對此認知不足。
    親鑾聖人在法然上人門下,已發現上述問題,故在【正信念佛偈】明確指出:「行者正受金剛心‧慶喜一念相應後‧與韋提等獲三忍‧即證法性之常樂」。又在【化土卷】用對比方式說明:「言『教我思惟』者,即方便也。言『教我正受』者,即金剛真心也。」要明瞭此字義須看【觀經疏】《玄義分》:「言思惟者‧思想彼國依正二報總別相也、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因此對於「一念」,聖人在【信卷】有兩種說法:一為「夫按真實信樂,信樂有一念。『一念』者,斯顯信樂開發時剋之極促,彰廣大難思慶心也」;二為「問曰:幾時名為一念?答曰:百一生滅名為一剎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時節也。但言: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隨所觀緣,心無他想,十念相續,名為十念。但稱名號,亦復如是。」如此艱澀文字之描繪,垢障愚鈍之凡夫怎能清楚揣摩其意境?蓮友們該如何不錯失於「信一念」,依其所願往生真實報土?
    游老師就擔心有些蓮友錯會已得他力信心,故在一生佈教皆言仰信、解信之外,另於往生前數月抱病講經力倡證信、感應,建議蓮友學習「臨睡入觀法」。因為善導大師傳法時說:「除不至心。此願比來大有現驗」即指弟子需有至心才能應驗。垢障凡夫何來至心,當仰賴彌陀賜予至心,也就是他力迴向的信心,才能見到彌陀佛身相光明。由此可知「臨睡入觀法」,可以讓蓮友進一步確認其信心是否為他力所發起。
    修習此法須先具備兩種深信,如偈文:「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淪六道苦不可具云。今日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本弘誓願攝受」表示已領受他力信心,再向彌陀慈父祈求現身:「弟子不識彌陀佛身相光明。願佛慈悲示現弟子身相觀音勢至諸菩薩等。及彼世界清淨莊嚴光明等相」,表現出相續憶念「光明遍照、攝取不捨」,最後為:「道此語已。一心正念」則是聲聲相續,此即長壽之機者所為也。
    我一直以為老師在傳授弘願法門之初期,未預先給予蓮友們「信後學習」的觀念,讓大家誤把信心決定當作是學弘願法門的終點,導致無法接受須再進一步追求體驗、證信的說法。最近看了老師在民國七十六年講授的【弘願念佛法門簡介】,發現當時早已告知:(142頁)「得到『信心決定』是學弘願法門剛好及格的人,此後信心相續不斷而顯在口業,則是『稱名念佛』;又因為往生已經決定,感謝佛的深恩,愈發不可懈怠之心,所以也可以叫做『感恩念佛』、『報恩念佛』。」那些批評老師的人,在學習心態上流於懈怠而不自知。因為蓮如上人也在【御文章】之《挖掘》文中,提及:「聽到有各寺住持和其他人,大略得到信心決定之傳聞。可喜可賀,本望就是如此,但就此擱置不精進,信心會漸消失,『應謹慎挖掘一條信心之溝,好讓彌陀法水流潤』這事應該要做到。」「臨睡入觀法」就是「一條信心之溝」,因為善導大師在教授此法時,首先聲明:「其廣者。就實有心願生者而勸。」即指出有心急於往生之人,才堪學習此法;難道已領受他力信心之人,不是更該屬於「實有心願生者」嗎!老師乃依善導大師之指示,而倡言證信、體驗,大家不該質疑老師的用心,更不該停留在及格邊緣。
    蓮友們千萬不可錯會「乃至」是至少的意思,曾我量深於【淨土真宗要義】書中說:「乃至」是指延續之謂,將成片斷的東西拼湊在一起不謂之「乃至」。所謂「乃至十念」之「乃至」是指連續不斷。憶念之心恆常不絕,此中就有「乃至」,若非如此就非「乃至」。所以不論一念或十念皆同,只要是連續不斷,則不論一念、十念或終其一生,都常立於一念歸命之際。所謂一念歸命,乃是指無限延續者。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一直強調「念念相續」:「仰願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身願生彼國者。行住坐臥必須勵心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終。後念即生彼國。」請注意「往生人」、「已能今身」之字句,當指「入正定聚」、「住不退轉」之人,必須「勵心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才能「前念命終。後念即生彼國」。因此就長壽之機而言,信心決定不是終點,而是得照【大經】:「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所說,要「至心不斷」,用彌陀慈父惠賜之至心,繼續依照祖師大德指點方向虛心學習,才能「得生其國」,如願往生真實報土。
                      發表於2009.05.01 Yahoo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