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信後隨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信後隨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1月1日 星期二

有阿彌陀佛在真好


108年的元旦有4天假期不用上班,就連台北蓮社在週末也不上課。我自己一個人閒閒沒事幹,與其整天瞎晃、被電視看,倒不如來打打字說說話。放4天假說長不長,我不敢挑戰複雜議題的文章,萬一沒寫完掛在心上,會讓我回去上班時分心,而一月份對會計而言,是個重要且忙碌的日子,需要專心工作不可出錯,所以只能寫寫小品文來打發時間。

我與佛教的因緣始於就讀北市商(今之士林商職),高二時碰到一位英文老師,她會在課堂上講一些佛教故事,又高三時的英文老師是基督徒,也會傳教一番。這兩相比較,對於佛教我較能接受,開始有好感。

畢業後任職於會計師事務所,碰到一位同事曾是東海大學佛學社員,他覺得我頗具善根,就借我一本《弘一大師傳記》,看完就對佛教更感興趣。不久後,員工旅遊到佛光山住宿,我滿心期待可以有機會接觸佛教教義,卻發現那裡只是觀光景點,很失望地敗興而歸。

時隔七、八年遭逢家母過世,葬儀社的道士不願意在晚上於永和中正橋上,引渡家母亡魂來設立牌位,於是我要求家兄去拜託其親近的寺廟十方禪林,能否幫忙一下。該寺轉介一位修本法師在深夜十一點前來設立牌位;他讓我們不要得罪道士,出殯儀式還是交由道士處理。他則幫我們做七,且建議只做單數七來節省開支,雙數七就教我們自行作課誦《阿彌陀經》。因為家母生前曾想吃素,卻被家人阻止,所以我有想到就請示家母亡魂,果然「聖杯」。出殯當天,由於舅父依照習俗祭拜牲禮,我們有感覺不對勁,回家後趕緊請示家母亡魂,擲杯時的聲音,可以感受到她的憤怒。於是去電修本法師,他專程來一趟,為家母持大悲咒,化解一番。還有,他會多帶經書並且放慢速度,讓我們兄弟姊妹一起誦經。這些做為,給了我們家人很大的助益,使我重新拾回對佛教的好感,心想等我退休了,也要來親近佛教。

辦完家母後事沒多久,就遇到中元節,鄰居阿姨要我參加附近宮廟的禮斗法會,超度亡母。因為家母突然失蹤,在找不到人的緊急情況下,我就照一般所知的宗教習俗,跑到行天宮求神問卜一番,要離開卻碰到其傳教時刻,工作人員硬是擋住,要我留下來聽講,說什麼都不肯讓。等我打電話給家父,其告知已找到家母大體,卻找不到我。家父還提醒我,依照一般習俗,家有喪事,不可到廟裡拜拜。聽了很生氣,人在哀傷時最需要慰藉,竟然在此時刻,嫌我有孝在身不乾淨。為此,我還特地請教修本法師,他說佛教慈悲無此禁忌,從此對道教宮廟極為感冒。是以,我不肯聽從那位阿姨的話,卻在報紙上看到善導寺啟建水陸大法會的廣告,於是報名參加來超度亡母。

家兄知道後,告知我不可只是花錢了事,要虔誠參與法會誦經才有功效。於是我在週六、日前往法會,看到很多人在跪拜,心裡覺得納悶,不過還是入境隨俗跟著跪,心想就把它當運動,隔天竟然大腿酸痛。當我跟著誦經時,常常跟不上,還看不懂經文的意思,心想那些阿公和歐巴桑怎會那麼厲害,竟然贏過我這個年輕人。上班時,會計師說人還年輕容易受教,才會跟我講一些人生道理,這讓我警覺自己不可等到老了、腦筋僵化才學佛,至少要在四十多歲,經濟稍微穩固時就來學。

    相隔數月,換我被機車撞到輕微腦震盪住院,在病床上發現手指不能動,猛然察覺人的意識,真的可以跟身體不聯繫,而聯想到人死後會有靈魂一事。雖然我有認真處理家母後事,但是心裡還在半信半疑的狀態,真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才深刻感覺到真實性,尤其是對人生無常的感受。不到一年時間發生這麼多不幸:父親騎腳踏車被公車撞上,人滾到車盤底下;家母受此刺激而失蹤,大體在永和中正橋下發現;我只是下班過馬路,就被機車從後方撞飛,在地上滾了兩圈。出院後,我不顧一切,就下定決心開始學佛。

    現在回想起當年這個決定,慶幸自己作對了。我目前快六十歲,身體差、體力不好,腦筋也不靈光,對複雜的文章、書籍會沒耐心看下去,只想作些簡單的事情。尤其這件事,更想為當年的我來喝采。台北蓮社目前剩下十幾個人在聽經,看到這種狀況,要是我絕不會進來弘願蓮社學佛。民國7811月,我踏入八德蓮社,看到滿屋子的人,約有四、五十位,並且有很多年輕人和男眾,不像一般的寺廟,都是阿公和歐巴桑的信眾。因此,我現在深深感謝,當年坐在那裡聽經的蓮友們。有你們在,我獨自一人的年輕女子,才敢踏進公寓二樓,放心坐下來聽聽看;即使心中頗為懷疑游藤老師所教的他力念佛,因為有你們的認真聽講,讓我覺得可以繼續學下去。

年輕學佛真好,有體力、腦筋動的快。如果我現在才學弘願法門,絕對學不會老師所傳的「證信」。那時,我白天在道場工作,因為十方禪林在大樓內,地方不是很大,上班走動之處,都可看到佛像、佛語等,好像在提醒我學佛這件事。下班後趕到弘願蓮社老師還很有體力,每週二、三講經、每次兩個半小時。我自己也很好奇,急著想了解他力念佛,會在週四、五持續聽錄音帶,甚至等公車時都在看書。為了救助家母,我的心很急切,是處在一個很緊繃的狀態下,學弘願法門比我參加聯考還要用功。因為應付聯考只要死K書、熟記文字理論,所學的知識只是一項工具,所用的是腦力;而學弘願法門不但要認真思維、理解教義,還要挑戰自我的意識型態,來改變原本的思想與觀念,更要投注感情才能體會、認同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心願,所花的是心力。那時候,常思索到夜晚無法入睡,所以說老實話,現在我不敢勸年紀大的蓮友學「證信」,因為換成目前我的精神和體力,無法有能力像從前那樣辛苦、拼命。

學到「證信」,對我而言很重要。我生長於感情不睦的家庭,是個沒安全感的人,對人有所戒心、疑心病很重,因此會牢記這句話:「殺一個人,只是殺他一世生命;講經錯了,就殺他好幾世的慧命。」有了感應,來親自體驗阿彌陀佛的願心與佛力的不可思議,讓我對老師的傳法卸下心防,全然沐浴在佛恩的光輝下。感應不只是信心決定的標誌,更是開通我與阿彌陀佛的連結,可以感受到祂對我的攝取不捨,真誠的、開心地說出:「有阿彌陀佛在真好」,然後有股暖流在心裡溫馨著,好喜悅啊!

兩年前家父過世後,卸下照顧的重擔,我就按時回去台北蓮社上課,發覺聽經的人很稀少,不禁回想起四維蓮社有上百人聽經的盛況,心中無限感慨!自己所鍾情的團體竟變得如此凋零,從前的蓮友們都那兒去?從網路上、蓮友閒聊,可聽到現在到處有人弘揚本願念佛、淨土真宗、弘願法門,有的排斥感應、有拒絕信心決定、有夾帶雜信雜行;即使有講求證信,也是眾說紛紜,聽得一頭霧水,真教人莫衷一是。他們好多人的學識、社會地位等條件,都優於我好幾倍,為什麼在弘法時會造成如此亂象百出,究竟他們的念佛信心如何呢?此疑情一起,讓我不禁反省、檢討自己的信心,最後我虔誠地向阿彌陀佛祈求,希望能得到開示。在我禱告完,心中想起一段經文,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給了回應,解決了我的疑問。

這段經文就是:《佛說觀佛三昧海經第十卷》《密行品第十二》:

 「佛告阿難。未來眾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觀佛諸相好者。得諸佛現前三昧者。當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貢高。若起邪命及貢高法。當知此人是增上慢。破滅佛法。多使眾生起不善心。亂和合僧。顯異惑眾。是惡魔伴。如是惡人雖復念佛。失甘露味。此人生處以貢高故。身恒卑小。生下賤家。貧窮諸衰。無量惡業以為嚴飾。如此種種眾多惡事當自防護令永不生。若起如是邪命業者。此邪命業猶如狂象壞蓮華池。此邪命業亦復如是壞敗善根。佛告阿難。有念佛者。當自防護勿令放逸。念佛三昧人若不防護生貢高者。邪命惡風吹憍慢火。燒滅善法。善法者。所謂一切無量禪定諸念佛法從心想生。是名功德藏。」

    游藤老師曾說:「信心決定之人於念佛時,會有法樂。」亦即此經文所言之甘露味,這可用來檢視我的信心狀況。並且經文提到:「念佛三昧人若不防護生貢高者」,與《無量壽經》:「謙敬聞奉行,踊躍大歡喜。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之文相呼應。往後,我必須遵從世尊「謙敬聞奉行」的法語,努力作到善導大師的叮嚀:「念念不捨、畢命為期」,就能保持「踊躍大歡喜」。

   《密行品》的這段經文,讓我想起了法然上人的《念佛決定往生文》:

「論三心四修者、為成一向專修也;若已成一向專修者、不別論三心四修也。成為一向專修之念佛人、唯相續念佛、直至臨終往生也。

  迴顧此身、善時喜得往生、亦屬別種之心;惡時思往生大事、亦屬別種之心。唯不顧善惡、知稱念必生、而從今以後、畢命為期、一向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也。縱雖信心淺薄、稱名亦弱、亦唯應持決定往生之想;若往生大事有恐懼心,亦屬別種之心。

  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之得、不得;非以心情為決、非以體驗為決、非以聽聞為決、非以傳承為決

  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人之身分也、心情也、體驗也、聽聞也、傳承也、善知識也、善同行也、淨土宗也;此外一概不論。此亦是我之本尊也、異香也、紫雲也。佛法之深奧者、唯南無阿彌陀佛也。」

    首次看到此文嚇一跳,其中「非以體驗為決」,豈不是和老師所教之證信相抵觸,這個疑點放在心上很多年,終於得到解答。有體驗之人,即所謂 「未來眾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觀佛諸相好者。得諸佛現前三昧者」,此人若防護不周而生起貢高,當邪命惡風吹憍慢火。燒滅善法」,即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一旦念佛失去甘露味,沒有了歡喜踊躍的心情來念佛,就會心裡逐漸不愛、不想念佛了,最終失去了功德寶藏,即經文所言:「燒滅善法。善法者。所謂一切無量禪定諸念佛法從心想生。是名功德藏。」難怪法然上人會說:「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人之身分也、心情也、體驗也、聽聞也、傳承也、善知識也、善同行也、淨土宗也」,我總算明白這些經文的涵意了。

《阿彌陀經》云:《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說得一點也沒錯,有阿彌陀佛在真好!我很感恩游藤老師提倡證信,真實地把阿彌陀佛介紹給我。在他往生極樂後,當我遭遇難題,都能找到阿彌陀佛來解除疑惑,而不會被當前弘法亂象,搞得無所適從。

雖然弘願蓮社目前門庭凋敝、盛況不再,但是游藤老師所傳授的弘願法門正確無誤,依然值得大家學習,所以我會在網路上繼續為大家介紹游藤老師的教法,歡迎有志往生西方淨土之人,都能來學習。尤其是年輕人,趕快把握青春,不要磋跎了。年紀大的人更要來學習,或許無緣於證信,但是阿彌陀佛常住,「依然大悲常照護」,只要秉持「謙敬聞奉行」,努力作到「唯不顧善惡、知稱念必生、而從今以後、畢命為期、一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百年後定能往生極樂世界,永別娑婆世界的苦海。

最後,我想說:「依我的學習經驗,學佛還是要如台語所講的『搏揉』,就是要有環境的薰陶,要耳濡目染,有同伴來一起學習。雖然道場難免是非多,但有污泥才能長出美麗的蓮花。希望大家不要躲在家裡、手機裡學法,能來護持各地弘願蓮社互相砥礪,讓弘願法門能永遠流傳,利益無量眾生。

 


2015年1月25日 星期日

往生禮讚之問答


    謹依善導大師所著之【往生禮讚偈】之文勢,稍作整理與排序,以問答方式,讓內容更加清晰明白呈現出,善導大師所欲傳達之意涵,以幫助蓮友們對游藤老師所教授之「臨睡入觀法」,能窺出其堂奧,以消除大家心中之疑慮。

 

    我能發現此偈之奧義,全拜蓮友們對老師的質疑,造成蓮社內部之擾攘不安,使我不禁暗責老師何苦說破要證信、求感應,其實學解信久了,時機成熟自然明白箇中道理。

 

    在搬家打包家當時,順手翻閱老師所給之【往生禮讚】講義,看到文末也寫著「臨睡入觀法」(很慚愧!我從沒讀過此偈)。奇怪!善導大師怎麼跟老師一個樣,都在臨別一腳,究竟有何用意!於是上網找到全文,仔細研讀一番,才明白兩位老人家的用心良苦心。我猶豫了很久,決定發佈出來,避免老師的苦心化為烏有。

 

一﹑如何定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答︰有兩種途徑定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一種﹒具三心、五念、四修必生。第二種﹒稱名相續即生。

第一種﹑如觀經說者。具三心必得往生。又如天親淨土論云。若有願生彼國者。勸修五念門。五門若具定得往生。又勸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速得往生。又菩薩已免生死。所作善法回求佛果。即是自利。教化眾生盡未來際。即是利他。

第二種﹑然今時眾生悉為煩惱繫縛。未免惡道生死等苦。隨緣起行。一切善根具速回。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更無所畏。如上四修自然任運。自利利他無不具足。又如文殊般若云。明一行三昧。唯勸。獨處空閑。捨諸亂意。係心一佛。不觀相貌。專稱名字。即於念中。得見彼阿彌陀佛及一切佛等。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眾生障重。境細心麤。識颺神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

 

二﹑為何稱名相續即生?

答︰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是故釋迦及以諸佛勸向西方。

 

三﹑為何要念念相續?

答︰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

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心生輕慢。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何以故余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此二行得失如前已辨。仰願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身願生彼國者。行住坐臥必須勵心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終後念即生彼國。長時永劫常受無為法樂。乃至成佛不經生死。豈非快哉。〈難怪善導大師會說:到彼國已。更無所畏。如上四修自然任運。

 

四﹑如何才能念念相續?

答︰係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迴願不慇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

懺悔有三品。一要二略三廣。如下具說。隨意用皆得。乃至小罪若懺。即能徹法徹髓。能如此懺者。不問久近。所有重障頓皆滅盡。若不如此。縱使日夜十二時急走。眾是無益。若不作者。

 

五﹑要如何懺悔?

答︰懺悔有兩種方法。一種取中下懺悔亦得。一種真心徹到。

    第一種﹑上二品懺悔發願等同前。須要中要取初。須略中略取中。須廣中廣取下。其廣者。就實有心願生者而勸。或對四眾。或對十方佛。或對舍利尊像大眾。或對一人。若獨自等。又向十方盡虛空三寶。及盡眾生界等。具向發露懺悔。懺悔有三品。上中下。上品懺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懺悔。中品懺悔者。遍身熱汗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懺悔。下品懺悔者。遍身徹熱。眼中淚出者。名下品懺悔。此等三品雖有差別。即是久種解脫分善根人。致使今生敬法重人。不惜身命。

敬白。十方諸佛。十二部經。諸大菩薩。一切賢聖。及一切天龍八部。法界眾生。現前大眾等。證知我。發露懺悔。從無始已來乃至今身。殺害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不可知數。偷盜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物。不可知數。於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上起邪心。不可知數。妄語欺誑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不可知數。綺語調哢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不可知數。惡口罵辱誹謗毀呰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不可知數。兩舌鬥亂破壞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不可知數。或破五戒八戒十戒十善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菩薩三聚戒十無盡戒乃至一切戒及一切威儀戒等。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不可知數。如是等眾罪亦如十方大地無邊微塵無數。我等作罪亦復無數。虛空無邊。我等作罪亦復無邊。方便無邊。我等作罪亦復無邊。法性無邊。我等作罪亦復無邊。法界無邊。我等作罪亦復無邊。眾生無邊我等劫奪殺害亦復無邊。三寶無邊。我等侵損劫奪殺害亦復無邊。戒品無邊。我等毀犯亦復無邊。如是等罪。上至諸菩薩。下至聲聞緣覺。所不能知。唯佛與佛乃能知我罪之多少。今於三寶前法界眾生前。發露懺悔。不敢覆藏。唯願十方三寶法界眾生。受我懺悔。憶我清淨。始從今日。願共法界眾生。捨邪歸正。發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提眷屬。作真善知識。同生阿彌陀佛國。乃至成佛。如是等罪永斷相續。更不敢作。懺悔已。至心歸命阿彌陀佛(廣懺竟)

    第二種﹑應知雖不能流淚流血等。但能真心徹到者。即與上同。

若入觀及睡眠時。應發此願。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向西。十聲稱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菩薩清淨大海眾竟。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淪六道苦不可具云。今日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本弘誓願攝受。弟子不識彌陀佛身相光明。願佛慈悲示現弟子身相觀音勢至諸菩薩等。及彼世界清淨莊嚴光明等相。道此語已。一心正念。即隨意入觀及睡。或有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有睡眠時得見。除不至心。此願比來大有現驗。

 

六﹑稱念禮觀阿彌陀佛。現世有何功德利益?

答︰若稱阿彌陀佛一聲。即能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禮念已下亦如是。

十往生經云。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又如觀經云。若稱禮念阿彌陀佛。願往生彼國者。彼佛即遣無數化佛無數化觀音勢至菩薩護念行者。復與前二十五菩薩等。百重千重圍遶行者。不問行住坐臥一切時處若晝若夜。常不離行者。

又如無量壽經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又如彌陀經云。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稱佛不亂。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此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國。佛告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是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次下說云。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南西北方及上下。一一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各於本國出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云何名護念。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證誠此事。故名護念經。次下文云。若稱佛往生者。常為六方恒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故名護念經。

 

 

附註:建議於閱讀此文時,配合往生禮讚偈之原文,可清楚所做整理之依據。

 

                        發表於2009.05.01 Yahoo部落格

信心決定不是終點


    有蓮友依據第18願成就文「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來質疑、排斥游藤老師所提倡之證信、體驗,為此特撰文表達個人見解,供大家參考、思惟。

 

    我認為蓮友不該執着於經文字面之意思,而忽略了內含深義。倘若單從字面「一念」來看,即如蓮如上人【一代記聞書】所言:「一次之願,即是一生之願;一次起信,即是一生起信。因為若是當下命終,即成一生之願。」再就經文深義而言,當依存覺上人【真要鈔】文中所述:「然雖薄地凡夫,持彌陀名號,發起金剛之信心者,橫離三界流轉之報故,其義當於得不退也。此即非在菩薩位所論之『位、行、念』之三不退。今所言不退者,是『心』(信)不退也。」

 

關於「信不退」,在【安心決定鈔講話】有更進一步之詮釋:「信心與稱名不是同時並立,信心者是初起,稱名者是後續。以初起之一念佛因滿足,而其滿足之分,向後成為盡形壽相續故;若初起之一念未滿足者,後續之多念亦未滿足矣。已於領受法體之全分故,後起多念之稱名者,持初起之全分,不增不減而相續」、「信托之時領受全分,相續至於臨終,成為稱名故,初信與後行之通涉,有示機受全相之必要」、「弘願法之顯於眾生之全相而言,即是『信心與稱名』。即信心一發起,成為聲聲相續,此是在長壽之機,長時相續之人而言;若夫短命乎,無長時相續之緣,而於自己之往生即無妨礙,因一念之信能與法體相應故,名號之功德全成我有,而佛因無缺故也。」如上所言,短命之機才可滿足於「初起一念之信心」,長壽之機在建立初起信心後,必須後續聲聲稱名。換言之,長壽之機當如【和語燈錄】所云:「勸信者,取一念得生。勸行者,勉勵一形。」綜上所述,乃長壽之機,念佛往生;一命嗚呼者,一念往生。

 

    關於「乃至一念」,蓮友們只把焦點放在第18願成就文,殊不知在【大經】「下輩往生者」文中,亦有「乃至一念」:「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老師即根據此經文,來斷言仰信、解信者,為化土往生。

 

    下輩往生文與第18願成就文不同之處:仰信、解信者其信心狀況即如經文:「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而證信者則是「聞其名號,信心歡喜」,即梵語「波羅娑陀」之意:有「歡喜、信、心中安靜、晴明、純粹、潔白、善心地、仁惠、恩澤、深切、承受、恩賜、一致」等意思。又有異處,前者為「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若聞深法…以至誠心,願生其國」,即至心是眾生自發的;而後者為「聞其名號…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如親鑾聖人所言:「從佛力發起故」。由此可見「乃至一念」,非僅信知彌陀迴向即可得,有些蓮友對此認知不足。

 

    親鑾聖人法然上人門下,已發現上述問題,故在【正信念佛偈】明確指出:「行者正受金剛心慶喜一念相應後與韋提等獲三忍即證法性之常樂」。又在【化土卷】用對比方式說明:「言『教我思惟者,即方便也。言『教我正受者,即金剛真心也。」要明瞭此字義須看【觀經疏】《玄義分》:「言思惟者‧思想彼國依正二報總別相也、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因此對於「一念」,聖人在【信卷】有兩種說法:一為「夫按真實信樂,信樂有一念。『一念』者,斯顯信樂開發時剋之極促,彰廣大難思慶心也」;二為「問曰:幾時名為一念?答曰:百一生滅名為一剎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時節也。但言: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隨所觀緣,心無他想,十念相續,名為十念。但稱名號,亦復如是。」如此艱澀文字之描繪,垢障愚鈍之凡夫怎能清楚揣摩其意境?蓮友們該如何不錯失於「信一念」,依其所願往生真實報土?

 

    老師就擔心有些蓮友錯會已得他力信心,故在一生佈教皆言仰信、解信之外,另於往生前數月抱病講經力倡證信、感應,建議蓮友學習「臨睡入觀法」。因為善導大師傳法時說:「除不至心。此願比來大有現驗」即指弟子需有至心才能應驗。垢障凡夫何來至心,當仰賴彌陀賜予至心,也就是他力迴向的信心,才能見到彌陀佛身相光明。由此可知「臨睡入觀法」,可以讓蓮友進一步確認其信心是否為他力所發起。

 

    修習此法須先具備兩種深信,如偈文:「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淪六道苦不可具云。今日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本弘誓願攝受」表示已領受他力信心,再向彌陀慈父祈求現身:「弟子不識彌陀佛身相光明。願佛慈悲示現弟子身相觀音勢至諸菩薩等。及彼世界清淨莊嚴光明等相」,表現出相續憶念「光明遍照、攝取不捨」,最後為:「道此語已。一心正念」則是聲聲相續,此即長壽之機者所為也。

 

    我一直以為老師在傳授弘願法門之初期,未預先給予蓮友們「信後學習」的觀念,讓大家誤把信心決定當作是學弘願法門的終點,導致無法接受須再進一步追求體驗、證信的說法。最近看了老師在民國七十六年講授的【弘願念佛法門簡介】,發現當時早已告知:(142頁)「得到『信心決定』是學弘願法門剛好及格的人,此後信心相續不斷而顯在口業,則是『稱名念佛』;又因為往生已經決定,感謝佛的深恩,愈發不可懈怠之心,所以也可以叫做『感恩念佛』、『報恩念佛』。」那些批評老師的人,在學習心態上流於懈怠而不自知。因為蓮如上人也在【御文章】之《挖掘》文中,提及:「聽到有各寺住持和其他人,大略得到信心決定之傳聞。可喜可賀,本望就是如此,但就此擱置不精進,信心會漸消失,『應謹慎挖掘一條信心之溝,好讓彌陀法水流潤』這事應該要做到。」「臨睡入觀法」就是「一條信心之溝」,因為善導大師在教授此法時,首先聲明:「其廣者。就實有心願生者而勸。」即指出有心急於往生之人,才堪學習此法;難道已領受他力信心之人,不是更該屬於「實有心願生者」嗎!老師乃依善導大師之指示,而倡言證信、體驗,大家不該質疑老師的用心,更不該停留在及格邊緣。

 

    蓮友們千萬不可錯會「乃至」是至少的意思,曾我量深於【淨土真宗要義】書中說:「乃至」是指延續之謂,將成片斷的東西拼湊在一起不謂之「乃至」。所謂「乃至十念」之「乃至」是指連續不斷。憶念之心恆常不絕,此中就有「乃至」,若非如此就非「乃至」。所以不論一念或十念皆同,只要是連續不斷,則不論一念、十念或終其一生,都常立於一念歸命之際。所謂一念歸命,乃是指無限延續者。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一直強調「念念相續」:「仰願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身願生彼國者。行住坐臥必須勵心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終。後念即生彼國。」請注意「往生人」、「已能今身」之字句,當指「入正定聚」、「住不退轉」之人,必須「勵心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才能「前念命終。後念即生彼國」。因此就長壽之機而言,信心決定不是終點,而是得照【大經】:「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所說,要「至心不斷」,用彌陀慈父惠賜之至心,繼續依照祖師大德指點方向虛心學習,才能「得生其國」,如願往生真實報土。

                      發表於2009.05.01 Yahoo部落格

為何「易往而無人」


以前不太明白為何會「易往而無人」?雖然梅原真隆淨土三部經講話中列有三項理由:三毒五惡之難、不了佛智之難、遇善知識之難。從老師的講解中,稍微知道意思,但覺得尚有未明之處。近來碰到一些事情,總算實際了解它的原因。

 

游藤老師弘法多年,一向謙稱自己是介紹人,都按照歷代祖師大德的傳承,引經據典講解弘願法門,未逾越凡夫的分寸,自創新教義。老師也一再叮嚀蓮友們,關於淨土真宗的所有教義、經釋,歷代祖師大德早已全部發揮,詳細闡述完畢,希望大家切勿妄想超越前人。可惜有人雖自認是師承游藤老師,卻在講經過程履次提及,有見解不同於老師之處。

 

我覺得此舉犯有過失,因為親鑾聖人曾囑咐:「師主知識之恩德、碎骨亦應謝」,老師的話都忤逆不從,何來感恩之心。更是違背佛陀般舟三昧經的教誡:「菩薩欲得見今現在佛悉在前立者。當敬善師。不得視師長短。…承事於師視當如佛。得三昧疾設不恭敬。輕易欺調於師。正使久學是三昧疾忘之。佛告跋陀和是菩薩若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是三昧當視如佛常敬尊。」根據上列經文「當敬善師。不得視師長短」,我想無法接受善知識的傳法,即使相遇如同不遇,當屬「遇善知識之難」。

 

另外看到有人接觸老師的錄音帶,從中學習了弘願法門,而於弘揚時說明自己,係以曇鑾道綽善導印光之法脈為宗,蓄意忽略日本祖師的存在,將排的大中華思想表現於宗教上,實為不妥。此於經文中有提到「承事於師視當如佛。得三昧疾設不恭敬。輕易欺調於師。正使久學是三昧疾忘之」,可見對傳法善知識不恭敬,是一件多嚴重的事。

 

老師惟恐弘願法門淪於泡沫哲學,而呼籲有退心之慮的蓮友,應學習「臨睡入觀法」尋求感應,來鞏固他力信心一事,有些人不以為然而加以批判、排斥。

 

此舉乃屬「不了佛智之難」,因感應之事乃佛陀所主張。從善導大師於觀念法門之引文可看出:「又如般舟三昧經云。佛告跋陀和菩薩。有三昧。名十方諸佛悉在前立。若欲疾得是三昧者。常當守習持不得有疑想如毛髮許(要有兩種深信)。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行學是三昧者。七日七夜除去睡眠。捨諸亂想。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身真金色三十二相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如臨睡入觀法)。一心觀想。心念口稱念念不絕者(一心正念)。佛言。七日已後見之。佛陀又於此經鄭重告知:「是三昧誰當信者。獨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阿惟越致。阿羅漢。乃信之耳。有愚癡迷惑心者。離是現在佛前立三昧遠。何以故。是法當念佛、當見佛。佛告跋陀和。是菩薩當念佛、當見佛、當聞經。」經文中所指之「阿惟越致」,即是入正定聚、,住不退轉。換言之,信心決定即是現生入正定聚者,必須能得彌陀之感應方屬之,此乃佛陀親口所說。故排斥老師所提倡之證信,當為「不了佛智之難」。

 

老師臨別一說,使得部份追隨多年之弟子,無法接受突來之變故,引發軒然大波,弟子間為解信、證信互相諍論不休,演變成彼此水火不容,蓮友們紛紛出走。時至今日台北蓮社已門庭凋敝,同門自立門戶而不相往來,如此剛愎自用、不容異己,真令人感嘆!

 

此一現象早為善導大師所預見,而於般舟讚中說出:「若見聞有人行善者。即以善助之。若見聞有人行教讚之。若聞人說行。即依行順之。若聞人有悟。即依悟喜之。何意然者。同以諸佛為師。以法為母生養。共同情親非外。不得輕毀他有緣之教行。讚自有緣之要法即是自相破壞諸佛法眼。法眼既滅。菩提正道履足無由。淨土之門何能得入。」、「傷歎曰。生盲信業走。隨業墮深坑。縱此貪瞋火。自損損他人。長沒無明海。遇木永無緣。行者等必須於一切凡聖境上。常起讚順之心。莫生是非慊恨也。何故然者。為自防身口意業。恐不善業起。復是流轉。與前無異

 

所謂「三毒五惡之難」,當如善導大師所言:「縱此貪瞋火。自損損他人。長沒無明海」、「莫生是非慊恨也」。部份蓮友未能作到「共同情親非外」,任憑教團四分五裂而不思和解、振興之道,已然誤蹈此難而不自知,看了真叫人捏一把冷汗。

 

念佛行者之所以遭遇上述三難,推究其原因乃懈慢在作祟。善導大師藉由己身經歷,提醒後人注意此過患,觀經疏文末記載:「自此已後。每夜夢中常有一僧而來指授玄義科文。既了更不復見。後時脫本竟已。復更至心要期七日。日別誦阿彌陀經十遍。念阿彌陀佛三萬遍。初夜後夜觀想彼佛國土莊嚴等相。誠心歸命一如上法。當夜即見三具磑輪道邊獨轉。忽有一人乘白駱駝來前見勸。師當努力決定往生。莫作退轉。此界穢惡多苦。不勞貪樂。答言。大蒙賢者好心視誨。某畢命為期。不敢生於懈慢之心(云云)。」其中「答言。大蒙賢者好心視誨。某畢命為期。不敢生於懈慢之心」即為善導大師預知末法凡夫之根器拙劣,恐自滿於有所成就而生慢心,特於告示警誡。

 

我在信心決定且得到感應後,仍警覺於勿自視甚高而心生傲慢,卻遭到蓮友質疑我所學為要門自力觀。其認為學弘願法門所得之信心,已通過兩種深信之考驗,何來慢心可憂慮、可去除。對此論點,我不以為然,因為善導大師於獲得感應後,亦遭此訓誨,另有諸多經文可資佐證。

 

道隱法師於本典略讚解釋:「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時,說明:「謗法等重罪,彌陀名號豈不滅此等重罪耶!雖然穢惡之處濁增之世,不同無為自然之淨國;雖發心稱名,不能無造惡,造惡之極十惡為限,而言除逆謗。彰許十惡之意,其言除逆謗者,抑止使不造重罪,此乃為保護信後之機也。觀經攝五逆,而不制者,臨命終剎那,無暇制之。故大經三信十念機,約平生故,於信後相續制之,深保護其機故也。」、「吾祖末燈鈔中誡信後造惡者,亦為之耳。」讀者應可看出,即使親鑾聖人也不敢說信心決定後,就能止惡行善,而犯逆謗之因當與懈慢有所關聯。

 

此於觀念法門之引文可窺知: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密行品》第十二卷第十。佛告阿難。未來眾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觀佛諸相好者。得諸佛現前三昧者。當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貢高。若起邪命及貢高法。當知此人是增上慢。破滅佛法。多使眾生起不善心。亂和合僧。顯異惑眾。是惡魔伴。如是惡人雖復念佛。失甘露味。此人生處以貢高故。身恒卑小。生下賤家。貧窮諸衰。無量惡業以為嚴飾。如此種種眾多惡事當自防護令永不生。若起如是邪命業者。此邪命業猶如狂象壞蓮華池。此邪命業亦復如是壞敗善根。佛告阿難。有念佛者。當自防護勿令放逸。念佛三昧人若不防護生貢高者。邪命惡風吹憍慢火。燒滅善法。善法者。所謂一切無量禪定諸念佛法從心想生。是名功德藏。」其中「未來眾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觀佛諸相好者。得諸佛現前三昧者」即指信心決定且得到感應之念佛行者。「若起邪命及貢高法。當知此人是增上慢」即是心生懈慢。「破滅佛法。多使眾生起不善心。亂和合僧」當屬逆謗之罪。讀者於此可知,我所警惕之事絕非子虛烏有,所學法門絕非要門自力觀。

 

    倘若弘願念佛行者不會誤入歧途,佛陀何苦白費唇舌來囑咐:「有念佛者。當自防護勿令放逸。念佛三昧人若不防護生貢高者。邪命惡風吹憍慢火。燒滅善法。善法者。所謂一切無量禪定諸念佛法從心想生。是名功德藏。」更說出重話警告:「如是惡人雖復念佛。失甘露味。此人生處以貢高故。身恒卑小。生下賤家。貧窮諸衰。無量惡業以為嚴飾。如此種種眾多惡事當自防護令永不生。若起如是邪命業者。此邪命業猶如狂象壞蓮華池。此邪命業亦復如是壞敗善根。」善導大師也據以叮嚀:「行者等必須於一切凡聖境上。常起讚順之心。莫生是非慊恨也。何故然者。為自防身口意業。恐不善業起。復是流轉。與前無異此乃提醒信心決定之人,應避免「復是流轉,與前無異」之憾事,而喪失往生機會。

 

    關於三毒五惡、不了佛智、遇善知識等三難,以往認知只發生於信前,故對「易往而無人」有所疑惑。現在目睹此三難顯現於蓮友處,才明白其嚴重性,乃發生於信後,摧毀往生的功德—「念佛三昧人若不防護生貢高者。邪命惡風吹憍慢火。燒滅善法。善法者。所謂一切無量禪定諸念佛法從心想生。是名功德藏。」當我發現此一狀況,欲向蓮友們示警,卻惹來非議。因其自恃其生性謙虛,不可能有懈慢心,對於旁人的忠告不予採信。為此,僅能寫下此文,呼籲蓮友們注意佛陀的感慨—「易往而無人」,千萬不可自認信心決定而有恃無恐,應加以慎思而防範之。

                    發表於2009.05.01 Yahoo部落格

信前與信後之利益


    游藤老師提倡證信、感應,有人引用正信念佛偈之文「煩惱障眼雖不見、大悲無倦常照我」來駁斥。我很不贊同此一說詞,故撰文來說明此文之原委。

 

    此文出於正信念佛偈之《源信章》—「源信廣開一代教、偏歸安養勸一切。專雜執心判淺深、報化二土正辨立。極重惡人唯稱佛、我亦在彼攝取中。煩惱障眼雖不見、大悲無倦常照我。」此段是親鑾聖人讚頌其對源信僧都的景仰。在梅原真隆所著之正信念佛偈講話中說明:因源信和尚在日本是一位淨土教的啟拓者,敢於天台教之上開顯了淨土教,其往生要集係以天台的「摩訶止觀」為思想的根底,雖與世親的「五念門」組織一樣,而在實踐上卻尊重善導的「稱名往生」之行法。依此來判斷「專修」與「雜修」的得失,及分別「報土」與「化土」。

 

    梅原真隆的文章中,可看出此文是在表彰源信和尚倡導「稱名念佛」,使得後續之法然上人可據以開展「專修念佛」,進而成為親鑾聖人的「正信念佛」,致使彌陀本願的真實義得以全然展現。故於正信念佛偈講話之文科,說明後四句「極重惡人唯稱佛、我亦在彼攝取中。煩惱障眼雖不見、大悲無倦常照我。」乃是讚專修的妙益。

 

如上所說,專修的妙益乃指學習弘願法門前,自力念佛所能獲得的利益。其源自善導大師於觀念法門所言:「又如般舟三昧經《行品中》說云。佛告跋陀和。若有人。七日七夜在道場內。捨諸緣事除去睡臥。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真金色身。或一日三日七日。或二七日五六七七日。或至百日。或盡一生。至心觀佛。及口稱心念者。佛即攝受。既蒙攝受。定知罪滅得生淨土。佛言。若人專行此念彌陀佛三昧者。常得一切諸天及四天大王龍神八部隨逐影護愛樂相見。永無諸惡鬼神災障厄難橫加惱亂。具如護持品中說。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其中說到「或一日三日七日。或二七日五六七七日。或至百日。或盡一生。至心觀佛。及口稱心念者。佛即攝受。既蒙攝受。定知罪滅得生淨土。」故大經說:「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先有了念佛的善本來滅疑罪,親鑾聖人的「正信念佛」方能被惡凡夫所接受。

 

至於學習弘願法門後,所能獲得的信心利益為何?依梅原真隆文所說:「能發一念喜愛心、不斷煩惱得涅槃」是指「不斷得證之益」,「凡聖逆謗齊迴入、如眾水入海一味」是指「平等一心之益」,「攝取心光常照護、已能雖破無明闇、貪愛瞋憎之雲霧、常覆真實信心天、譬如日光覆雲霧、雲霧之下明無闇」是指「心光攝護之益」,「獲信見敬大慶喜、即橫超截五惡趣」是指「橫超五趣之益」,「一切善惡凡夫人、聞信如來弘誓願、佛言廣大勝解者、是人名芬陀利華。」是指「諸佛稱讚之益」。

 

「獲信見敬大慶喜」乃出自大經:「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是故當發意」。「獲信」當指信心決定後,作到「聞法能不忘」。「見敬」二字已然不言而喻,以三藏康僧鎧之文學造詣,當知「見」為何意,以及何者當為「敬」,故其譯文為「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而非「聞法能不忘、則我善親友」。至於「即橫超五惡趣」,可從善導大師於觀念法門引用木患經文,來加以領會。經文說:「王以願樂逼心三日不食。佛即現身與諸聖眾來入宮內。為王說法。又以此證。直是王心真實。念念障除。佛知罪滅。應念而現。」所謂「橫超五惡趣」即如「念念障除。佛知罪滅」。如此解說,蓮友們當可明白游藤老師教授木患經的目的。

 

蓮友以「煩惱障眼雖不見、大悲無倦常照我」來駁斥證信、感應之舉,犯了一個很大的邏輯錯誤,就是用信前「稱名念佛」的利益,來質疑信後之得益。若對以上說明仍有疑慮,我建議蓮友們除了多聽幾遍梅原真隆所著之正信念佛偈講話之外,應切實作到「專修念佛」,讓名號的功德力得以發揮,來協助去除疑無明,方能進入「正信念佛」的領域,而實際了解到信前與信後兩者之念佛,其所得之利益有何差別。蓮友們切莫當個門外漢,僅以個人凡夫有漏的見解,來質疑、曲解佛陀的真實義,而鑄成大錯—誹謗正法。

                   發表於2009.05.01 Yahoo部落格

般舟三昧經之見佛諍論


    我在網路上看到一段話:「如般舟三昧經阿彌陀佛告入定見佛之行者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來生。佛言:專念故得往生』亦因此而悔責先前見佛之方法,而見如不見,徹底歸命彌陀,一向稱名,不作他想。」為此,我想來探討一下般舟三昧經

 

    首先,將上述所引用之般舟三昧經之全文呈現出來:《問事品第一佛告跋陀和。有三昧名十方諸佛悉在前立。能行是法。汝之所問悉可得也。跋陀和白佛。願為說之。今佛說者。多所過度安隱十方。為諸菩薩現大明相。佛告跋陀和。有三昧名定意。菩薩常當守習持。不得復隨餘法。功德中最第一。《行品第二》佛告跋陀和。菩薩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髮許。是定意法。名為菩薩超眾行。佛告跋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此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譬如人夢中所見。不知晝夜亦不知內外。不用在冥中。有所蔽礙故不見。跋陀和。菩薩當作是念。時諸佛國境界中。諸大山須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為開闢無所蔽礙。是菩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便於此坐見之。譬如人聞墮舍利國。有婬女字須門。復有人聞婬女阿凡和利。復有人聞優婆洹復作婬女。時其人未曾見此三女人。聞之婬意即動。是三人皆在羅閱祇國同時念。各於夢中到其女邊。與共棲宿。覺已各自念之。佛告跋陀和。我持是三女人以為喻。汝持是事為人說經。使解此慧。至不退轉地無上正真道。若後得佛號曰善覺。佛言。菩薩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佛言。專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菩薩僧中說法不壞色。何以故。色痛痒思想生死識魂神地水火風。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訶梵不壞色。用念佛故得是三昧。佛告跋陀和。是菩薩三昧誰證者。我弟子摩訶迦葉因坻達須真天子。及時知者。有行得者。是為證也。如是跋陀和。欲得見十方諸現在佛者。當一心念其方莫得異想。如是即可得見。譬如人遠出到他郡國。念本鄉里家室親族。其人於夢中歸到故鄉里。見家室親屬。喜共言語。覺為知識說之如是。佛言。菩薩聞佛名字欲得見者。常念其方即得見之。譬如比丘觀死人骨。著前觀之。有青時有白時。有赤時有黑時。其色無有持來者。是意所想耳。菩薩如是持佛威神力。於三昧中立自在。欲見何方佛即得見。何以故。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見。

 

    再來看,對於上列般舟三昧經文,善導大師如何引用於觀念法門  《般舟三昧經請問品明七日七夜入道場念佛三昧法》佛告跋陀和。有三昧。名十方諸佛悉在前立。能行是法。汝之所問悉可得也。跋陀和白佛。願為說之。多所過度。安隱十方。為諸眾生現大明相。佛告跋陀和。有三昧。名定意。學者常當守習持。不得復隨餘法。功德中最第一。次行品云。佛告跋陀和。菩薩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髮許。是定意法名為菩薩超眾行。佛告跋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修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彼。隨所聞當念。去此十萬億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譬如人夢中所見。不知晝夜亦不知內外。不由在冥中有所蔽礙故不見。跋陀和。四眾常作是念時。諸佛境界中諸大山須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為開避無所蔽礙。是四眾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便於此坐見之。佛言。四眾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來生。佛言。專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菩薩僧中說法。莫壞色。何以故。不壞色故。由念佛色身故。得是三昧。已上明念佛三昧法。《依經明五種增上緣義一卷》又言見佛三昧增上緣者。即如觀經說云。摩竭提國王夫人名韋提希。每在宮內願常見佛。遙向耆闍崛山悲泣敬禮。佛遙知念。即於耆山沒王宮出現。夫人已舉頭即見世尊。身紫金色坐寶蓮華。目連阿難立侍左右。釋梵臨空散華供養。夫人見佛。舉身投地號泣。向佛求哀懺悔。唯願如來教我觀於清淨業處又如此經證。非直夫人心至見佛。亦與未來凡夫起教。但使有心願見者。一依夫人至心憶佛。定見無疑。此即是彌陀佛三念願力外加故得令見佛。言三力者。即如般舟三昧經說云。一者以大誓願力加念故得見佛。二者以三昧定力加念故得見佛。三者以本功德力加念故得見佛。已下見佛緣中例同此義。故名見佛三昧增上緣。又如般舟三昧經云。佛告跋陀和菩薩。有三昧。名十方諸佛悉在前立。若欲疾得是三昧者。常當守習持不得有疑想如毛髮許。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行學是三昧者。七日七夜除去睡眠。捨諸亂想。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身真金色三十二相光明徹照端正無比。一心觀想。心念口稱念念不絕者。佛言。七日已後見之。譬如有人夜觀星宿。一星即是一佛。若有四眾作是觀者。見一切星。即見一切佛。又以此經證。亦是彌陀佛三力外加故見佛。言三昧者。即是念佛行人心口稱念更無雜想。念念住心聲聲相續。心眼即開。得見彼佛了然而現。即名為定。亦名三昧。正見佛時。亦見聖眾及諸莊嚴。故名見佛淨土三昧增上緣。

 

    讀者請仔細研讀所列之原經文與善導大師引用文,可看出絕無「因此而悔責先前見佛之方法,而見如不見」之意,反而是告知念佛必定見佛。善導大師據此,在般舟讚明確說出:「若自他境上護得三業。能令清淨者。即是生佛國之正因。問曰。既道三業清淨是生淨土即因者。云何作業得名清淨。答曰。一切不善之法。自他身口意總斷不行。是名清淨。又自他身口意相應善即起上上隨喜心。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我亦如是隨喜。以此善根迴生淨土故。名為正因也。又欲生淨土。必須自勸勸他廣讚淨土依正二報莊嚴事。亦須知入淨土之緣起。出娑婆之本末。諸有智者應知。又問曰。般舟三昧樂者是何義也。答曰。梵語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或七日九十日身行無間總名。三業無間故名般舟也。又言三昧者亦是西國語。此翻名為定。由前三業無間。心至所感。即佛境現前。正境現時。即身心內悅。故名為樂。亦名立定見諸佛也。」只要「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我亦如是隨喜。以此善根迴生淨土故。」即隨喜第十七願「諸佛稱揚之願」,常行本願之他力念佛(方能三業無間),則能「心至所感。即佛境現前」、「亦名立定見諸佛也」。

 

     般舟三昧經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所譯,共有兩個版本:一為一卷八品、二為上中下三卷共十六品,上述經文出自「一卷八品」。在「三卷十六品」中,佛陀於《般舟經羼羅耶佛品第九》詳細告知見佛一事:「佛告跋陀和。是三昧誰當信者。獨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阿惟越致。阿羅漢。乃信之耳。有愚癡迷惑心者。離是現在佛前立三昧遠。何以故。是法當念佛當見佛。佛告跋陀和。是菩薩當念佛當見佛當聞經。不當有著。」經文中所指「阿惟越致」,即是龍樹菩薩於十住毗婆沙所云:「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此段經文透露出藉由見佛,來認證其人獲得他力信心,具有「住不退轉」的身份。

 

     那為何彌陀告知行者:「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佛陀於《無著品第五》已經說明其用意:「如是跋陀和。菩薩見佛。以菩薩心念無所著。何以故。說無所有。經說無所有。中不著。壞本絕本。是為無所著。如是跋陀和。是菩薩守是三昧。當作是見佛。不當著佛。何以故。設有所著為自燒。譬如大鍛鐵著火中燒正赤。有智者不當以手持。何以故。燒人手。如是跋陀和。菩薩見佛不當著。色痛痒思想生死識不當著。何以故。著者為燒身。見佛但當念其功德。當索摩訶衍。佛告跋陀和。是菩薩於三昧中不當有所著。不著者疾得是三昧。」此段經文乃囑咐「當作是見佛。不當著佛」、「見佛但當念其功德」,又再三叮嚀於第九品:「是菩薩當念佛當見佛當聞經。不當有著」。

 

    弘願念佛行者所追求,即是現生入正定聚,獲得佛力發起的信心,所以親自得到彌陀的認證是非常重要。職是之故,佛陀於此經《譬喻品第四》說:「佛言。是迷惑自貢高人。不信者及與惡知識從事。聞此經不信不樂。是為於我經中怨家無異。是不持戒人。在自大中。其餘人展轉聞其言信隨之。此為壞佛法。其人相告言。是經為非佛所說。直作是誹謗。佛言。有信是三昧者。其人宿命曾見過去佛。已用是故我為是信者說是三昧耳。是輩之人。常護佛法。聞是經信樂者。當作是知離佛不遠。若持戒堅者。常正心恭敬於經。我用是故為是人說耳」對於說出「見如不見」之人,在此段經文中,可看到佛陀予以嚴厲譴責:「聞此經不信不樂。是為於我經中怨家無異。是不持戒人。在自大中。其餘人展轉聞其言信隨之。此為壞佛法。」

 

    看到有人雖引經據典來駁斥見佛,卻以斷章取義的方式來曲解經文,誤導學習本願念佛的行者,真令人欷噓不已。我討論般舟三昧經的用意,乃期望諸位蓮友,對於弘願法門之教義,應多方求證,切勿盲從而斷送往生真實報土的機會。

                   發表於2009.05.01 Yahoo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