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本願念佛、淨土真宗」徒受不白之冤12-2


接著來研究第二個「矛盾」之處:「法然上人引此故事,證明往生不是只以念佛為因,而須以輔以「懺悔」,亦即以「餘行」為往生因,違反了第三章所立的宗義。

此處於一般人乍看之下,有悖常理,所以慧淨法師才會自打嘴巴,一方面在所編譯《法然上人全集》之〔前言〕中,極力讚嘆法然上人的智慧高超;一方面卻在《慧淨法師書信集》裡,論斷其犯錯。我以追隨游藤老師學習弘願法門的經驗,敬佩法然上人果然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精妙地以淺喻暗示彌陀本願力的不可思議之處,因此我得用較多的篇幅來闡明之,好讓大家理解箇中原由。

 

想要學習一行三昧」,還有個關鍵之處,即是我所謂的「其二」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請注意哦!沒有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就無法入一行三昧,就產生了道綽禪師雖是師,未發三昧,故不知往生得否的問題,造成惶恐不安地念佛來期待臨終見佛的窘境

 

     既然如此我們就來看看,如何作到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在《文殊般若經》的經文教導著: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若無眾生,云何說有眾生及眾生界?

 文殊師利言:眾生界相,如諸佛界。

 又問:眾生界者,是有量耶?

 答曰:眾生界量,如佛界量。

 佛又問:眾生界量,有處所不?

 答曰:眾生界量,不可思議。

 又問:眾生界相,為有住不?

 答曰:眾生無住,猶如空住。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修般若波羅蜜時,當云何住般若波羅蜜?

 文殊師利言:以不住法為住般若波羅蜜。

 佛復問文殊師利: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羅蜜?

 文殊師利言:以無住相,即住般若波羅蜜。

 佛復告文殊師利:如是住般若波羅蜜時,是諸善根,云何增長?云何損減?

 文殊師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羅蜜,於諸善根無增無減。於一切法亦無增無減。是般若波羅蜜性相亦無增無減。

 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羅蜜,則不捨凡夫法,亦不取賢聖法。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見有法可取可捨。如是修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涅槃可樂,生死可厭。何以故?不見生死,況復厭離!不見涅槃,何況樂著!

 如是修般若波羅蜜,不見垢惱可捨,亦不見功德可取。於一切法心無增減。何以故?不見法界有增減故。

 世尊!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羅蜜

 世尊!不見諸法有生有滅,是修般若波羅蜜。

 世尊!不見諸法有增有減,是修般若波羅蜜。

 世尊!心無悕取,不見法相有可求者,是修般若波羅蜜。

 世尊!不見好醜,不生高下,不作取捨。何以故?法無好醜,離諸相故。法無高下,等法性故。法無取捨,住實際故。是修般若波羅蜜。

 佛告文殊師利:是諸佛法,得不勝乎?

 文殊師利言:我不見諸法有勝如相,如來自覺一切法空,是可證知。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來正覺,自證空法。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空法中,當有勝如而可得耶!

 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如汝所說,是真法乎!

 佛復謂文殊師利言:阿耨多羅是名佛法不?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阿耨多羅是名佛法。何以故?無法可得名阿耨多羅。

 文殊師利言:如是修般若波羅蜜,不名法器,非化凡夫法,亦非佛法,非增長法,是修般若波羅蜜。

 復次,世尊!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有法可分別思惟。

 佛告文殊師利:汝於佛法不思惟耶?

 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如我思惟,不見佛法,亦不可分別是凡夫法,是聲聞法,是辟支佛法,如是名為無上佛法。

 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凡夫相,不見佛法相,不見諸法有決定相,是為修般若波羅蜜。

 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欲界,不見色界,不見無色界,不見寂滅界。何以故?不見有法是盡滅相,是修般若波羅蜜。

 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作恩者,不見報恩者,思惟二相,心無分別,是修般若波羅蜜。

 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是佛法可取,不見是凡夫法可捨,是修般若波羅蜜。

 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凡夫法可滅,亦不見佛法而心證知,是修般若波羅蜜。

 佛告文殊師利: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善說甚深般若波羅蜜相,是諸菩薩摩訶薩所學法印,乃至聲聞緣覺,學無學人,亦當不離是印而修道果。

 佛告文殊師利:若人得聞是法,不驚不畏者,不從千佛所種諸善根,乃至百千萬億佛所久植德本,乃能於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今更說般若波羅蜜義。

 佛言:便說。

 世尊!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法是應住是不應住,亦不見境界可取捨相。何以故?如諸如來不見一切法境界相故,乃至不見諸佛境界,況取聲聞、緣覺、凡夫境界!不取思議相,亦不取不思議相。不見諸法有若干相,自證空法不可思議。如是菩薩摩訶薩,皆已供養無量百千萬億諸佛,種諸善根,乃能於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

 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縛,不見解,而於凡夫乃至三乘,不見差別相,是修般若波羅蜜。

 佛告文殊師利:汝已供養幾所諸佛?

 文殊師利言:我及諸佛如幻化相,不見供養及與受者。

 佛告文殊師利:汝今可不住佛乘耶?

 文殊師利言:如我思惟,不見一法,云何當得住於佛乘?

 佛言:文殊師利!汝不得佛乘乎?

 文殊師利言:如佛乘者,但有名字,非可得,亦不可見,我云何得?

 佛言:文殊師利!汝得無礙智乎?

 文殊師利言:我即無礙,云何以無礙而得無礙?

 佛言:汝坐道場乎?

 文殊師利言:一切如來不坐道場,我今云何獨坐道場?何以故?現見諸法住實際故。

 佛言:云何名實際?

 文殊師利言:身見等是實際。

 佛言:云何身見是實際?

 文殊師利言:身見如相,非實非不實,不來不去,亦身非身,是名實際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於斯義諦了決定,是名菩薩摩訶薩。何以故?得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相,心不驚!不怖!不沒!不悔!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得聞如是般若波羅蜜具足法相,是即近於佛坐。何以故?如來現覺此法相故。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能不驚!不怖!不沒!不悔!當知此人,即是見佛。

 爾時復有無相優婆夷白佛言:世尊!凡夫法、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是諸法皆無相。是故於所從聞般若波羅蜜,皆不驚!不怖!不沒!不悔!何以故?一切諸法,本無相故。

 佛告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若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心得決定,不驚!不怖!不沒!不悔!當知是人即住不退轉地。若人聞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信樂聽受,歡喜不厭!是即具足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能為他顯示分別,如說修行。

 佛告文殊師利:汝觀何義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言:我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不住佛乘,云何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我所說,即菩提相。

 佛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汝能於是甚深法中,巧說斯義。汝於先佛久種善根,以無相法,淨修梵行。

 文殊師利言:若見有相,則言無相,我今不見有相,亦不見無相,云何而言以無相法淨修梵行?

 佛告文殊師利:汝見聲聞戒耶?答曰:見。

 佛言:汝云何見?

 文殊師利言:我不作凡夫見,不作聖人見。不作學見,不作無學見。不作大見,不作小見。不作調伏見,不作不調伏見。非見非不見。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汝今如是觀聲聞乘,若觀佛乘當復云何?

 文殊師利言:不見菩提法,不見修行菩提及證菩提者。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云何名佛?云何觀佛?

 文殊師利言:云何為我?

 舍利弗言:我者,但有名字,名字相空。

 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如我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無言無說。何以故?言說、菩提二俱空故。

 復次,舍利弗!汝問:云何名佛?云何觀佛者?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名非相,是名為佛。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唯有智者,乃能知耳,是名觀佛。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非初學菩薩所能了知。

 文殊師利言:非但初學菩薩所不能知,及諸二乘,所作已辦者,亦未能了知。如是說法,無能知者。何以故?菩提之相,實無有法而可知故。」

 

     我的根器淺薄實在無法學習上述經文,也體會不出其涵義,尤其看到:文殊師利言:非但初學菩薩所不能知,及諸二乘,所作已辦者,亦未能了知。如是說法,無能知者。就徹底投降;連經文都說:得聞如是般若波羅蜜具足法相,是即近於佛坐。可見凡夫難以求得解脫,根本作不到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

 

因此,法然上人為求平生即能求得解脫,苦研典籍,終於四十三歲時,第八遍閱讀善導大師之《觀經四帖疏》,至〔散善義〕: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之文時,眼睛一亮,當下信心開發,豁然徹悟彌陀本願宗旨(上列文出自慧淨法師所編譯《法然上人全集》之〔前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