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淨土真宗更進一步根據《佛說無量壽經》文:
「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寶宮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雖有餘樂、猶不樂彼處。
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亦得遍至無量無數、諸餘佛所、修諸功德。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於此世界、有幾所不退菩薩、生彼佛國。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
宣示信心決定之念佛行者具有「次如彌勒」的資格,這可從此文之排序看出其含意:因為「疑惑佛智」的結果就是「生彼七寶宮殿」、「但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而「明信諸佛無上智慧」的結果,就是「不退菩薩、生彼佛國」、「次如彌勒者也」。
      此非牽強之說,有《文殊般若經》可為印證:
「佛告文殊師利:汝已供養幾所諸佛?
 文殊師利言:我及諸佛如幻化相,不見供養及與受者。
 佛告文殊師利:汝今可不住佛乘耶?
 文殊師利言:如我思惟,不見一法,云何當得住於佛乘?
 佛言:文殊師利!汝不得佛乘乎?
 文殊師利言:如佛乘者,但有名字,非可得,亦不可見,我云何得?
 佛言:文殊師利!汝得無礙智乎?
 文殊師利言:我即無礙,云何以無礙而得無礙?
 佛言:汝坐道場乎?
 文殊師利言:一切如來不坐道場,我今云何獨坐道場?何以故?現見諸法住實際故。
 佛言:云何名實際?
 文殊師利言:身見等是實際。
 佛言:云何身見是實際?
 文殊師利言:身見如相,非實非不實,不來不去,亦身非身,是名實際。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於斯義諦了決定,是名菩薩摩訶薩。何以故?得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相,心不驚!不怖!不沒!不悔!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得聞如是般若波羅蜜具足法相,是即近於佛坐。何以故?如來現覺此法相故。」
眾所周知彌勒菩薩,就是「近於佛坐」之人。這兩部經同時都以彌勒菩薩來指出此事:「得聞如是般若波羅蜜具足法相」就是「明信諸佛無上智慧」,而信心決定來明信佛智的不退菩薩,就能具有「即近於佛坐」,和彌勒菩薩同等的身份。親鑾聖人領悟世尊之密意,在《一念多念證文》開示:
「他力信樂的人,能在此世之中,登上不退之位,必開悟大般涅槃,如彌勒一樣。」(此文引自游藤老師所翻譯,由柏原祐義所講述《真宗聖典淨土三部經講話》)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
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弘願念佛行者於信心決定,即得「為諸佛護念」;就能現生「入正定聚」;而相續念佛就能「植眾德本」(因名號具足彌陀之無量功德);再來就會「自信勸人信、大悲傳普化」,此即是「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如此一來,當然能「必得是經」。
     《法華經》〔方便品〕又云: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是以所謂「必得是經」,就是能悟入佛知見,表示與佛有相同知見,因此世尊於《佛說無量壽經》才會說「則我善親友」,與佛為親友豈不是「近於佛坐」。
      我之所以引用《法華經》,乃是世尊於此經〔化城喻品第七〕留下伏筆說:三千塵點劫之昔,有佛號大通智勝如來,其王子十六人之第九王子成佛,號阿彌陀佛,其文如下:
「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
 
 
  
  
  
  
  
  
  
  
  
  
  
  
  
 
 
 
 
                 ,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於〔藥王菩薩本地品第二十三〕提到往生極樂世界之事,使《法華經》與淨土法門作了聯結,其文如下:
「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亦得無量無邊功德。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受持者,儘是女身,後不復受。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欲所惱,亦復不為瞋恚愚癡所惱,亦復不為憍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
其中「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意指領解〔普賢勸發品〕及以下引用之經文的含義,而建立信受彌陀本願的觀念基礎,故能「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
    談到普賢菩薩就想起,在《四十華嚴經》的末尾〔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
「願我臨命欲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此處指出念阿彌陀佛名號來往生極樂世界,即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有何境界不思議呢?這可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找到答案。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記載著,善財童子為了求得「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於福城受文殊教,展轉南行求善知識,經由一百一十善知識已」,然後來到彌勒菩薩處受其教導,再依其指示又往詣文殊師利菩薩,獲知信根的重要:
「是時文殊師利遙伸右手過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財頂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離信根,心劣憂悔,功行不具,退失精勤,於一善根心生住著,於少功德便以為足,不能善巧發起行願,不為善知識之所攝護,不為如來之所憶念,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門、如是所行、如是境界,若周遍知、若種種知、若盡源底,若解了、若趣入、若解說、若分別、若證知、若獲得,皆悉不能。」
再依其引導,最後參詣普賢菩薩之情形,:
「當是之時善財童子則次第得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一身充滿一切世界,剎等、行等、正覺等、神通等、法輪等、辯才等、言辭等、音聲等、力無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議解脫自在悉皆同等。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即說頌言:
『汝等應除諸惑垢,一心不亂而諦聽,我說如來具諸度,一切解脫真實道。
出世調柔勝丈夫,其心清淨如虛空,恒放智日大光明,普使群生滅癡暗。
如來難可得見聞,無量億劫今乃值,如優曇華時一現,是故應聽佛功德。
隨順世間諸所作,譬如幻士現眾業,但為悅可眾生心,未曾分別起想念。』
爾時諸菩薩聞此說已,一心渴仰,唯願得聞如來世尊真實功德,咸作是念:『普賢菩薩具修諸行,體性清淨,所有言說皆悉不虛,一切如來共所稱歎。』作是念已,深生渴仰。
爾時普賢菩薩功德智慧具足莊嚴,猶如蓮華不著三界一切塵垢,告諸菩薩言:『汝等諦聽!我今欲說佛功德海一滴之相。』即說頌言:
佛智廣大同虛空,普遍一切眾生心,悉了世間諸妄想,不起種種異分別。
一念悉知三世法,亦了一切眾生根,譬如善巧大幻師,念念示現無邊事。
隨眾生心種種行,往昔諸業誓願力,令其所見各不同,而佛本來無動念。
或有處處見佛坐,充滿十方諸世界,或有其心不清淨,無量劫中不見佛。
或有信解離憍慢,發意即得見如來,或有諂誑不淨心,億劫尋求莫值遇。(乃至……)
三界有無一切法,不能與佛為譬喻,譬如山林鳥獸等,無有依空而住者。
大海摩尼無量色,佛身差別亦復然,如來非色非非色,隨應而現無所住。
虛空真如及實際,涅槃法性寂滅等,唯有如是真實法,可以顯示於如來。
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
若有聞斯功德海,而生歡喜信解心,如所稱揚悉當獲,慎勿於此懷疑念。」(此文引自〔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
「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
若有聞斯功德海,而生歡喜信解心,如所稱揚悉當獲,慎勿於此懷疑念。」
親鑾聖人領悟了上述法義,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故指出往生的因果為:「本願名號正定業、至心信樂願為因、成等覺證大涅槃、必至滅度願成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