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本願念佛、淨土真宗」徒受不白之冤12-3


     其實,法然上人一開始想不通「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為什麼是「正定之業」?參透了很久,到第八遍才恍然大悟--順彼佛願故」!就是正定業,解決了未發三昧,故不知往生得否的問題(正定即是三昧),就能平生安心地念佛。

 

順彼佛願故」就是法然上人提倡本願念佛的標準,那佛願是什麼?現在我們都知道了,就是第十七願、第十八願。那念佛行者為何隨順了此二願,就能解決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的難題?

 

首先來看彌陀的發願情形,《佛說無量壽經 》記載著:

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而白言。唯然世尊、我發無上正覺之心。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阿難。時世饒王佛、謂法比丘、如所修行、莊嚴佛土、汝自當知。」

 

由這句汝自當知可窺出法藏比丘身份非比尋常,這點可在《佛說觀佛三昧海經》裡找到印證,〔本行品第八〕有提到他過去之事:

我念昔曾空王佛所出家學道。時四比丘共為同學。習學三世諸佛正法。煩惱覆心。不能堅持佛法。寶藏多不善業當墮惡道。空中聲言。汝四比丘。空王如來雖復涅槃。汝之所犯謂無救者。汝等今當入塔觀佛。與佛在世等無有異。我從空聲入塔觀像眉間白毫相。即作是念。如來在世光明色身與此何異。佛大人相願除我罪。作是語已如大山崩五體投地。懺悔諸罪觀佛眉間。懺悔因緣從是已後。八十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生生常見十方諸佛。於諸佛所受持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已諸佛現前授我記別。東方有國。國名妙喜。彼土有佛。號曰阿閦。即第一比丘是。南方有國。國名日歡喜。佛號寶相。即第二比丘是。西方有國。國名極樂。佛號無量壽。第三比丘是。北方有國。國名蓮華莊嚴。佛號微妙聲。第四比丘是。」

 

      當時的法藏比丘已具菩薩摩訶薩的身份,故能發起深廣大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睹見、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又能淨修梵行:

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者虛偽諂曲之心,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倦。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遠離麤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密,教人令行。無央數劫,積功累德。」

    

      修菩薩道都要修「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其中前五度如盲,唯有「般若」才是有眼睛。為此,《文殊般若經》才要求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而法藏比丘早已在前世生生常見十方諸佛。於諸佛所受持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已諸佛現前授我記別,故能如是菩薩摩訶薩,皆已供養無量百千萬億諸佛,種諸善根,乃能於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得聞如是般若波羅蜜具足法相,是即近於佛坐因此,其所發之願乃出自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於是念佛行者聽聞了本願,就是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就有了眼睛,不再盲修瞎練;並且隨順其願來專稱名號,而作到了如說修學」,如此一來就度過了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的難關。

 

為使大家更加認同上述的說法,我摘要了《大方廣佛華嚴經》〔明法品第十八〕之經文,來認識菩薩摩訶薩所具有之功德:

「爾時精進慧菩薩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初發求一切智心成就如是無量功德,具大莊嚴升一切智乘入菩薩正位,捨諸世間法得佛出世法,去來現在諸佛攝受,決定至於無上菩提究竟之處。」

「爾時精進慧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言:

大名稱者善能演,菩薩所成功德法,深入無邊廣大行,具足清淨無師智。

若有菩薩初發心,成就福德智慧乘,入離生位超世間,普獲正等菩提法。

彼復云何佛教中,堅固勤修轉增勝,令諸如來悉歡喜,佛所住地速當入?

所行清淨願皆滿,及得廣大智慧藏,常能說法度眾生,而心無依無所著。

菩薩一切波羅蜜,悉善修行無缺減,所念眾生咸救度常持佛種使不絕。」

「菩薩成就如是莊嚴,於念念中身語意業皆無空過,悉以迴向一切智門。若有眾生見此菩薩,當知亦復無空過者,以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若聞名,若供養,若同住,若憶念,若隨出家,若聞說法,若隨喜善根若遙生欽敬,乃至稱揚讚歎名字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子!譬如有藥名為善見,眾生見者眾毒悉除。菩薩如是成就此法,眾生若見,諸煩惱毒皆得除滅,善法增長。

 

因此,法然上人於《選擇本願念佛集》提出三重選擇:

「計也,夫欲速離生死,

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選入淨土門。

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

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此一「專修念佛」的論點,不但使其於當時遭受讒言而流放;時至今日,本願念佛法仍遭到各界的批判。唉!從上面之闡述可看出,法然上人之主張,乃源自彌陀之願與釋迦之教,而他只是領會善導之言,竟因眾人愚昧而徒受不白之冤,真叫人欷歔不已!

 

法然上人之弟子--親鑾聖人,不但承襲「本願念佛」之「專修念佛」的法義,並且據以開展成「淨土真宗」的「正信念佛」,以獲得一念歸命之信心為其中心,促使彌陀本願的真實義得以全然展現。淨土真宗所宣揚之「信心正因,念佛報恩」的純他力思想,一直以來飽受攻擊,殊不知此亦源自彌陀之願與釋迦之教,以下將盡力解說之。

 

僅是菩薩摩訶薩的位階,即能成就前述之莊嚴功德,更何況

法藏菩薩已是「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其所發之願悉已成就,《佛說無量壽經》寫著第十七願與第十八願之成就文:

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以上兩段文之排序緊連著,乃另有一暗喻:十方諸佛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之處,即為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善導大師體會出世尊之密意,於《往生禮讚偈》云: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是故釋迦及以諸佛勸向西方。」

 

此句但使信心求念,已明白顯示:「念佛但依信心」。若能「念佛但依信心」,就不會心猿意馬而見異思遷;就可如:《文殊般若經》所說捨諸亂意」、「繫心一佛」,專注於一行;作到了《佛說阿彌陀佛經》所說: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因此,《佛說無量壽經》清楚地記載著: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此段文之用意,即是要我們「明信佛智」,因為佛智當然具足般若波羅蜜,所以只要作到「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來領受名號的功德力,就能達到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親鑾聖人才會有「信心正因」之開示

 

不論係依因位之法藏菩薩所發之願心,或就果位之阿彌陀佛所成就之願力來說,都是具足甚深般若波羅蜜」,故眾生只要信受彌陀之願力,就能如《文殊般若經》所說:

佛告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若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心得決定,不驚!不怖!不沒!不悔!當知是人即住不退轉地若人聞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信樂聽受,歡喜不厭!是即具足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能為他顯示分別,如說修行。

 

請注意哦!不管是彌陀的佛願、佛智或其所成就之名號,都是具足甚深般若波羅蜜」,只須信受就達到了:善男子、善女人,若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心得決定,不驚!不怖!不沒!不悔!當知是人即住不退轉地因此第十八願成就文才敢說: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淨土真宗也才隨之喊出要追求「信心決定」。

 

淨土真宗強調念佛要以「信心為本」,除了上述之說法,還可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賢首品第十二〕之經文得到印證:

菩薩發意求菩提,非是無因無有緣,於佛法僧生淨信,以是而生廣大心。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但為永滅眾生苦,利益世間而發心。

常欲利樂諸眾生,莊嚴國土供養佛,受持正法修諸智,證菩提故而發心。

深心信解常清淨,恭敬尊重一切佛,於法及僧亦如是,至誠供養而發心。

深信於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無上大菩提,菩薩以是初發心。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

信無垢濁心清淨,滅除憍慢恭敬本,亦為法藏第一財,為清淨手受眾行。

信能惠施心無吝,信能歡喜入佛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

信令諸根淨明利,信力堅固無能壞,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德。

信於境界無所著,遠離諸難得無難,信能超出眾魔路,示現無上解脫道。

信為功德不壞種,信能生長菩提樹,信能增益最勝智,信能示現一切佛。

是故依行說次第,信樂最勝甚難得,譬如一切世間中,而有隨意妙寶珠。

若常信奉於諸佛,則能持戒修學處,若常持戒修學處,則能具足諸功德。

戒能開發菩提本,學是勤修功德地,於戒及學常順行,一切如來所稱美。

若常信奉於諸佛,則能興集大供養,若能興集大供養,彼人信佛不思議。

若常信奉於尊法,則聞佛法無厭足,若聞佛法無厭足,彼人信法不思議。

若常信奉清淨僧,則得信心不退轉,若得信心不退轉,彼人信力無能動。

若得信力無能動,則得諸根淨明利,若得諸根淨明利,則能遠離惡知識。

若能遠離惡知識,則得親近善知識,若得親近善知識,則能修集廣大善。

若能修集廣大善,彼人成就大因力,若人成就大因力,則得殊勝決定解。

若得殊勝決定解,則為諸佛所護念,若為諸佛所護念,則能發起菩提心。

若能發起菩提心,則能勤修佛功德,若能勤修佛功德,則得生在如來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