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4日 星期日

弘願法門是他力救度之教法6-6

 

法雷派兩位主講人:老師與師兄都曾經是游藤恩師門下學生,卻在講經弘法時批評恩師的傳法,實在有失厚道!因此,我要發出警語來提醒一下。反對恩師的證信,根據佛經可是有罪的。般舟三昧經譬喻品第四三卷十六品說到:

言。是迷惑自貢高人。不信者及與惡知識從事。聞此經不信不樂。是為於我經中怨家無異。是不持戒人。在自大中。其餘人展轉聞其言信隨之。此為壞佛法。其人相告言。是經為非所說。直作是誹謗。

 

般舟三昧經》就是恩師提倡證信的最佳經典依據,在《般舟三昧經行品第二三卷十六品云:

若沙門白衣。所聞西方阿彌陀佛剎。當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晝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以後。見阿彌陀佛。於覺不見。於夢中見之是菩薩摩訶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是間終。生彼間佛剎乃見。便於是間坐。見阿彌陀佛。菩薩於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

 

般舟三昧經》不僅呼應了《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所說的:「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更是明確地詮釋了淨土真宗之「現生入正定聚」的法義,在般舟三眛經羼羅耶佛品第九三卷十六品云:

是三昧誰當信者獨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阿惟越致‧阿羅漢‧乃信之耳有愚癡迷惑心者離是現在佛前立三昧遠何以故是法當念佛當見佛

 

阿惟越致」就是入正定聚的身份,即是有兩種深信之信心決定者,故其念佛能理所當然地見到阿彌陀佛,經文清楚寫著:「一心念若一晝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以後。見阿彌陀佛。於覺不見。於夢中見之」,所以善導大師才會傳授「臨睡入觀法」。

 

    我會引用般舟三昧經》的經文,實在要感謝老師以前在台北和平西路蓮社宣講了《教行信證》,他講解了〔行卷〕的經文:

「《十住毘婆沙論》曰:有人言:『般舟三昧及大悲,名諸佛家,從此二法,生諸如來。』此中般舟三昧為父,又大悲為母。復次般舟三昧是父,無生法忍是母。」

這段經文,使我起了好奇心去研讀《般舟三昧經》,讓我在恩師往生後,又找到新的學習方向。

 

老師講經時,還提到《法華經》是聖道一佛乘,而《無量壽經》是誓願一佛乘,幫我種下了研讀《法華經》的種子,讓我獲益良多。於是,我要引用該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來警惕大眾,請先看下列經文: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在末法時代,只有淨土真宗的教法,藉著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可以成就這四法,而得以進入佛乘:

一者、為諸佛護念

《往生禮讚偈》:「若稱往生者常為六方恒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淨土真宗行者信受名號來念佛往生,即能「為諸佛護念」

二者、植眾德本

行卷:「斯行即是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真如一實功德寶海故名大行。

淨土真宗行者以獲得一念歸命之信心,盡形壽來相續稱名,即為「植眾德本」。

三者、入正定聚

《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謂但以信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淨土真宗行者於信心決定時,即入正定聚。

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觀經疏》:自信勸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阿彌陀佛的大悲弘願就是普度萬機、善惡齊攝,故淨土真宗行者自己信受彌陀之本願後,也勸別人來信受,就是「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再來研讀下列經文: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讚善哉,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筆,亦復不喜親近其人、及諸惡者,若屠兒、若畜豬羊雞狗、若獵師、若炫賣女色,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復不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如前面所述,行者於如來滅後,成就四法,必得是經,即進入一佛乘者,當如上列經文所云: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筆,亦復不喜親近其人、及諸惡者」與「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復不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這些德行,我相信游藤恩師已具備,故能不貪名利、不計毀譽,辛勤講經弘法十幾年,為後代樹立最佳典範。

 

    緊接著,繼續看下列經文:

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若有人輕毀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終無所獲,如是罪報,當世世無眼。若有供養讚歎之者,當於今世得現果報。若復見受持是經者,出其過惡,若實、若不實,此人現世得白癩病,若有輕笑之者,當世世牙齒疏缺,醜唇、平鼻,手腳繚戾,眼目角睞,身體臭穢,惡瘡、膿血、水腹、短氣、諸惡重病,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

 

所謂「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亦即學習佛乘者,如上列經文所言,若有人說其不是予以誹謗,那可是有罪的,其報應相當可怕!

我人微言輕,大家或許會對我的見解嗤之以鼻,但萬一我說對了,你是否有那個能耐來承受這些惡果?

 

    最後我想呼籲一下!眾生本來就有各種根器,個性與思想觀念都不相同,所以世尊才會說: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日本淨土真宗早已分十幾派,在台灣的我們學了以後,也難免見解不同,但是大家不需要互相攻擊,就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彼此要井水不犯河水。真的,千萬不要去作「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蠢事,而貽笑大方!

 

 


 

弘願法門是他力救度之教法6-5

 

   其實,善導大師除了在《觀經疏》提及真心徹到以外,還在《往生禮讚偈》運用了這四個字,故須先來閱讀該文:

普為師僧父母及善知識法界眾生。斷除三障。同得往生阿彌陀佛國。歸命懺悔。

上二品懺悔發願等同前。須要中要取初。須略中略取中。須廣中廣取下。其廣者。就實有心願生者而勸

或對四眾。或對十方佛。或對舍利尊像大眾。或對一人。若獨自等。又向十方盡虛空三寶。及盡眾生界等。具向發露懺悔。懺悔有三品。上中下。

上品懺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懺悔。

中品懺悔者。遍身熱汗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懺悔。

下品懺悔者。遍身徹熱。眼中淚出者。名下品懺悔

此等三品雖有差別。即是久種解脫分善根人。致使今生敬法重人。不惜身命。乃至小罪若懺。即能徹法徹髓。能如此懺者。不問久近。所有重障頓皆滅盡。若不如此。縱使日夜十二時急走。眾是無益。若不作者。應知雖不能流淚流血等。但能真心徹到者。即與上同

 

敬白。十方諸佛、十二部經、諸大菩薩、一切賢聖、及一切天龍八部、法界眾生、現前大眾等。證知我、發露懺悔、從無始已來乃至今身。

殺害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不可知數。

偷盜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物、不可知數。

於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上起邪心、不可知數。

或破五戒八戒十戒十善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菩薩三聚戒十無盡戒乃至一切戒及一切威儀戒等、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不可知數。

如是等眾罪亦如十方大地無邊微塵無數、我等作罪亦復無數。

虛空無邊、我等作罪亦復無邊。

三寶無邊、我等侵損劫奪殺害亦復無邊。戒品無邊、我等毀犯亦復無邊。

如是等罪。上至諸菩薩、下至聲聞緣覺、所不能知。唯佛與佛乃能知我罪之多少。今於三寶前法界眾生前、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唯願十方三寶法界眾生、受我懺悔、憶我清淨。始從今日、願共法界眾生、捨邪歸正、發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提眷屬、作真善知識、同生阿彌陀佛國,乃至成佛。如是等罪永斷相續、更不敢作。懺悔已、至心歸命阿彌陀佛。廣懺竟

    

若入觀及睡眠時。應發此願。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向西。十聲稱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菩薩清淨大海眾竟。

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淪六道苦不可具云。

今日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本弘誓願攝受。

弟子不識彌陀佛身相光明。願佛慈悲示現弟子身相觀音勢至諸菩薩等。及彼世界清淨莊嚴光明等相。

道此語已。一心正念。即隨意入觀及睡。或有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有睡眠時得見。除不至心。此願比來大有現驗。

 

所謂「斷除三障。同得往生阿彌陀佛國。歸命懺悔」,係指要往生西方淨土,需要「歸命懺悔」,而懺悔有上中下之三品,都必須作到「如是等罪永斷相續、更不敢作」,方能所有重障頓皆滅盡,這對我們凡夫來說,真是強人所難。所以親鑾聖人從《觀經疏》明白了,「真心徹到」這四個字的來龍去脈後,即依其含義來解讀,出現在《往生禮讚偈》之「真心徹到」的作用。因為從該文之文勢,於懺悔文後緊接著是「臨睡入觀法」,可以窺知善導大師的用意。「但能真心徹到者」乃指修「臨睡入觀法」,而「即與上同」就是學習者能「等同三品懺悔人」。換言之,修習此法之人就是「真心徹到之眾生」,因修法所見到彌陀的效益與「歸命懺悔」之作用是為相同的,故能「等同三品懺悔人」。

 

     此法所云:「應發此願。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向西。十聲稱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菩薩清淨大海眾竟。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淪六道苦不可具云(第一種深信)。今日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本弘誓願攝受。(第二種深信)」,即等同於韋提希夫人的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故此行者所發之兩種深信的心,即成為真心徹到之眾生、此心成為金剛心」,而能「等同三品懺悔人」。此即為游藤恩師所講的:『真心徹到』有二種意思,一種是站在我(的)立場講『真心徹到』」。

 

     此法下半段云:弟子不識彌陀佛身相光明。願佛慈悲示現弟子身相觀音勢至諸菩薩等。及彼世界清淨莊嚴光明等相。道此語已。一心正念。即隨意入觀及睡。或有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有睡眠時得見。除不至心。此願比來大有現驗。」

其中說到:「願佛慈悲示現弟子身相觀音勢至諸菩薩等。及彼世界清淨莊嚴光明等相」,如同「親從慈尊」。「或有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有睡眠時得見」,就是顯現出恩師所說另一種立場解釋「真心徹到」:「另一種是站在阿彌陀佛的立場,講『阿彌陀佛的真心徹到我的心』。「除不至心。此願比來大有現驗」,具體呈現了恩師所謂的:「『真心徹到』」就是『阿彌陀佛的真心徹到我的心,所以我才會拼命真心徹到要讓阿彌陀佛救』

 

因此,修習善導大師所傳授的「臨睡入觀法」,如是得到應驗就能完成「所有重障頓皆滅盡」,得以往生阿彌陀佛國就是「有機法一體的說明,站在『法』,站在『機』,『法』是救的方,『機』就是被救的方」的道理存在著。

 

機法一體」的理論,雖然是覺如上人於《安心決定鈔》所提出來的,卻是源自於佛陀所講的《觀經》,而被善導大師察覺來加以運用,游藤恩師只不過是濡沫相傳吧了!異議人士不該因為恩師提倡「機法一體」的證信,而將其污衊為自力兼他力的教法,曲解了佛陀的旨意,實在不可取。

弘願法門是他力救度之教法6-4

 

   接下來看若不親從慈尊、何能免斯長歎」,其意謂著想要免斯長歎」就得親從慈尊」,於是《觀經》云: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臺。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世尊所想要教韋提希夫人的教我思惟」,為《觀經》〔第七觀:華座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

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正當世尊要說除苦惱法時,隨即西方三聖住立空中韋提希夫人等都見到阿彌陀佛的身相光明這就是恩師所謂另一種立場解釋「真心徹到」:「另一種是站在阿彌陀佛的立場,講『阿彌陀佛的真心徹到我的心』」。

 

接著,世尊所想要教韋提希夫人的教我正受」,即為〔第九觀:真身觀〕: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其光明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

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

是故智者、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聞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

 

如此的遵從佛陀之教導,來「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豈不是如善導大師所說的自非發金剛之志」來「親從慈尊」;而「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豈能不「永絕生死之元、得離苦惱娑婆、即階無為之境」呢!

 

綜上所述,世尊所教導的「真身觀」之所以能成就,除了凡夫自己要發金剛意志來觀佛以外,更有著阿彌陀佛的大悲心來應驗現身。這就是恩師所講的:

『真心徹到』」就是『阿彌陀佛的真心徹到我的心,所以我才會拼命真心徹到要讓阿彌陀佛救』,這有機法一體的說明,站在『法』,站在『機』,『法』是救的方,『機』就是被救的方」。

 

淨土真宗對於「真心徹到」的推崇,是來自親鑾聖人的名言,在《高僧和讚》〔善導大師〕文段中說:

真心徹到之眾生、此心成為金剛心、等同三品懺悔人,善導宗師如是說。

其意為「真心徹到之眾生」,「等同三品懺悔人」。那為何能「等同」?為何能「此心成為金剛心」?「善導宗師如是說」到底說了什麼

 

弘願法門是他力救度之教法6-3

    我還想到游藤恩師有一處之講法,會讓那位師兄誤以為弘願法門是自力兼他力之教法,請看下面師兄的〔弘願人生部落格〕的文章:

不能一直停留在剛開學的地方

分類:游藤老師法語

2008/11/23 17:45

「至心」是佛的至心,「信樂」是信樂佛的至心,連

信樂也是佛成就的,非我成就的。「欲生」也不是我

成就,是阿彌陀佛要我們往生所成就的。所以我們領

受此三心來,三心即信心,而信心的內容是生得什麼

樣子?這個才要命,這是很難理解的。剛才解說歸解

說,我實際感受的解釋是:「沒有被阿彌陀佛救,穩

會死,真逼切,沒有不行」這樣,那個心看你能否發

起?就是那個心,那個才可叫信心。那個要先有學過

的人,才能發得起,有先學過,深淺不一定。總之,

他過去曾聞過這個法,被逼到了,所發出來的,「沒

有被佛救到,穩糟糕(穩該死)」「沒有被佛救到,

不行」,真逼切(非常逼切),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

「真心徹到」。「真心徹到」有二種意思,一種是站

在我(的)立場講「真心徹到」。另一種是站在阿彌

陀佛的立場,講「阿彌陀佛的真心徹到我的心」,有

二種立場解釋。「真心徹到」就是「阿彌陀佛的真心

徹到我的心,所以我才會拼命真心徹到要讓阿彌陀佛

救」,這有機法一體的說明,站在「法」,站在

「機」,「法」是救的方,「機」就是被救的方,這

要慢慢想。所以聽法之後,把我們最需要的,加以吸

收,去吟味,去思維,去體驗,去實證,這樣起初才

會有真實的效果,不是要聽很多。聽很多,會變成看

小說,結論也不知道,都忘掉了。聞法之後,要去思

維,要去複習,要去得到真實救,那起先才會生效

果。不是說聞法,這耳聽,那耳出去,那聞一萬年也

是一樣。要自己用頭腦,去思維,去領受,去真實領

受「名號」,得到救,要這樣起初才會生出效果。不

是說光懂就好了,懂是基礎,光懂卻沒有受用,不是

懂就這樣解決了。「教、行、信、證」,必到滅度那

個「證」,沒有「證」,沒有真實得到救,(光說)

我知道這樣得到救,光嘴說,這不算數。我來台北已

有六、七年,不能一直說一些給初學者聽的話,必須

一直往上拉,要把「教、行、信、證」講徹底一點,

不能一直停留在剛開學的地方,停在「行、信」,而

沒有「證」,沒有「證」,就全完了。【引自游藤老

師正信念佛偈講話第二次宣講117講】

 

此文內容提及恩師所講解的真心徹到的意義:

『真心徹到』有二種意思,一種是站在我(的)立場講『真心徹到』。另一種是站在阿彌陀佛的立場,講『阿彌陀佛的真心徹到我的心』,有二種立場解釋。

就是這種兩方面的說法,會讓人挑語病,有了藉口指責是自力兼他力的教法。因此,我將更深入去探討「真心徹到」的原由,來證明恩師所講的內容是正確無誤的。

 

    真心徹到」這四個字,最早是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說出來的,於〔序分義〕敘述:

夫人真心徹到、厭苦娑婆、欣樂無為、永歸常樂。但無為之境、不可輕爾即階。苦惱娑婆無由輒然得離、自非發金剛之志、永絕生死之元。若不親從慈尊、何能免斯長歎。」

 

文中「夫人真心徹到、厭苦娑婆、欣樂無為、永歸常樂」乃指《觀經》所云:

時韋提希、被幽閉已、愁憂憔悴。遙向耆闍崛山、為佛作禮、而作是言。如來世尊、在昔之時、遣阿難、來慰問我。我今愁憂、世尊威重、無由得見。願遣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作是語已、悲泣雨淚、遙向佛禮。 未舉頭頃、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連、及以阿難、從空而來、佛從耆闍崛山沒、於王宮出。時韋提希、禮已舉頭、見世尊釋迦牟尼佛。…

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瓔珞、舉身投地、號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

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此文「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瓔珞、舉身投地、號泣向佛」與「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乃為一落難女眾的悲泣求救聲,係從心底發出的刻苦哀鳴,故善導大師說「夫人真心徹到」;而「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即為「厭苦娑婆」;「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即為「欣樂無為、永歸常樂」;「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即是「自非發金剛之志、永絕生死之元。」。

 

揆諸上述文意,《觀經》乃世尊韋提希夫人之哀求而說,故善導大師據以說出「夫人真心徹到」的字句。因此,在柏原祐義所著的《淨土三部經講話》之〔序講〕,提到《觀經》是「教權機實」的說法:

此經是以愚痴的韋提希夫人為對機來說了。這種女人是真實的凡夫,正是如來所要救濟的對象,《觀經》是對真實的凡夫所說的。

是以,善導大師才會說「夫人真心徹到」,也就是我們自己凡夫要去真心徹到;而「自非發金剛之志」就清楚表明要我們自己去「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努力實踐所謂的「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職是之故,游藤恩師所講的:『真心徹到』有二種意思,一種是站在我(的)立場講『真心徹到』」乃承襲世尊善導大師的說法,何錯之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