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善導大師除了在《觀經疏》提及「真心徹到」以外,還在《往生禮讚偈》運用了這四個字,故須先來閱讀該文:
「普為師僧父母及善知識法界眾生。斷除三障。同得往生阿彌陀佛國。歸命懺悔。
上二品懺悔發願等同前。須要中要取初。須略中略取中。須廣中廣取下。其廣者。就實有心願生者而勸。
或對四眾。或對十方佛。或對舍利尊像大眾。或對一人。若獨自等。又向十方盡虛空三寶。及盡眾生界等。具向發露懺悔。懺悔有三品。上中下。
上品懺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懺悔。
中品懺悔者。遍身熱汗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懺悔。
下品懺悔者。遍身徹熱。眼中淚出者。名下品懺悔。
此等三品雖有差別。即是久種解脫分善根人。致使今生敬法重人。不惜身命。乃至小罪若懺。即能徹法徹髓。能如此懺者。不問久近。所有重障頓皆滅盡。若不如此。縱使日夜十二時急走。眾是無益。若不作者。應知雖不能流淚流血等。但能真心徹到者。即與上同。
敬白。十方諸佛、十二部經、諸大菩薩、一切賢聖、及一切天龍八部、法界眾生、現前大眾等。證知我、發露懺悔、從無始已來乃至今身。
殺害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不可知數。
偷盜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物、不可知數。
於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上起邪心、不可知數。…
或破五戒八戒十戒十善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菩薩三聚戒十無盡戒乃至一切戒及一切威儀戒等、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不可知數。
如是等眾罪亦如十方大地無邊微塵無數、我等作罪亦復無數。
虛空無邊、我等作罪亦復無邊。…
三寶無邊、我等侵損劫奪殺害亦復無邊。戒品無邊、我等毀犯亦復無邊。
如是等罪。上至諸菩薩、下至聲聞緣覺、所不能知。唯佛與佛乃能知我罪之多少。今於三寶前法界眾生前、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唯願十方三寶法界眾生、受我懺悔、憶我清淨。始從今日、願共法界眾生、捨邪歸正、發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提眷屬、作真善知識、同生阿彌陀佛國,乃至成佛。如是等罪永斷相續、更不敢作。懺悔已、至心歸命阿彌陀佛。廣懺竟。
若入觀及睡眠時。應發此願。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向西。十聲稱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菩薩清淨大海眾竟。
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淪六道苦不可具云。
今日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本弘誓願攝受。
弟子不識彌陀佛身相光明。願佛慈悲示現弟子身相觀音勢至諸菩薩等。及彼世界清淨莊嚴光明等相。
道此語已。一心正念。即隨意入觀及睡。或有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有睡眠時得見。除不至心。此願比來大有現驗。」
所謂「斷除三障。同得往生阿彌陀佛國。歸命懺悔」,係指要往生西方淨土,需要「歸命懺悔」,而懺悔有上中下之三品,都必須作到「如是等罪永斷相續、更不敢作」,方能「所有重障頓皆滅盡」,這對我們凡夫來說,真是強人所難。所以親鑾聖人從《觀經疏》明白了,「真心徹到」這四個字的來龍去脈後,即依其含義來解讀,出現在《往生禮讚偈》之「真心徹到」的作用。因為從該文之文勢,於懺悔文後緊接著是「臨睡入觀法」,可以窺知善導大師的用意。「但能真心徹到者」乃指修「臨睡入觀法」,而「即與上同」就是學習者能「等同三品懺悔人」。換言之,修習此法之人就是「真心徹到之眾生」,因修法所見到彌陀的效益與「歸命懺悔」之作用是為相同的,故能「等同三品懺悔人」。
此法所云:「應發此願。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向西。十聲稱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菩薩清淨大海眾竟。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淪六道苦不可具云(第一種深信)。今日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本弘誓願攝受。(第二種深信)」,即等同於韋提希夫人的「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故此行者所發之兩種深信的心,即成為「真心徹到之眾生、此心成為金剛心」,而能「等同三品懺悔人」。此即為游藤恩師所講的:「『真心徹到』有二種意思,一種是站在我(的)立場講『真心徹到』」。
此法下半段云:「弟子不識彌陀佛身相光明。願佛慈悲示現弟子身相觀音勢至諸菩薩等。及彼世界清淨莊嚴光明等相。道此語已。一心正念。即隨意入觀及睡。或有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有睡眠時得見。除不至心。此願比來大有現驗。」
其中說到:「願佛慈悲示現弟子身相觀音勢至諸菩薩等。及彼世界清淨莊嚴光明等相」,如同「親從慈尊」。而「或有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有睡眠時得見」,就是顯現出恩師所說的另一種立場解釋「真心徹到」:「另一種是站在阿彌陀佛的立場,講『阿彌陀佛的真心徹到我的心』」。「除不至心。此願比來大有現驗」,乃具體呈現了恩師所謂的:「『真心徹到』」就是『阿彌陀佛的真心徹到我的心,所以我才會拼命真心徹到要讓阿彌陀佛救』
因此,修習善導大師所傳授的「臨睡入觀法」,如是得到應驗,就能完成「所有重障頓皆滅盡」,得以往生阿彌陀佛國,就是「有機法一體的說明,站在『法』,站在『機』,『法』是救的方,『機』就是被救的方」的道理存在著。
「機法一體」的理論,雖然是覺如上人於《安心決定鈔》所提出來的,卻是源自於佛陀所講的《觀經》,而被善導大師察覺來加以運用,游藤恩師只不過是濡沫相傳吧了!異議人士不該因為恩師提倡「機法一體」的證信,而將其污衊為自力兼他力的教法,曲解了佛陀的旨意,實在不可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