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任何一門學問,都由文字上的理論與操作上的實務所構成,如果空有理論卻無法操作,那這門學問只是空中樓閣,毫無價值可言。
 何謂理論?何謂實務?簡言之,就是What is this(這是什麼)與Know how(怎麼作)。舉個例來說:對西方人而言,他們沒有粽子這項食物,所以請其品嚐時,總會先介紹一下。首先會從理論著手,說明粽子的由來—端午節的故事,再講解製作方法—包括竹葉、內餡到蒸煮,從頭到尾示範一番,讓外國人能接受這道美食。
    佛教思想同樣依循這個模式—理論與實務,即一般佛教徒所知道的,要建立正確的知見與身體力行的修行方法。達賴喇嘛開示:無著菩薩(天親菩薩的哥哥)說到整個佛陀的教法,有所謂教導的教法,以及修證的證法,形成教、證二法。要護持、保護及發揚教、證二法,就要從講說與聽聞來提升聞思,進而護持教法。然後將其內涵三學(戒定慧)之學處,實踐於自己的心續當中,讓自己內心俱足。以這種方式做到對證法的護持、保護及發揚。因此所謂的證法,是一種內心的功德,是三門(身口意)的善行形成的功德。
    淨土三部經所闡述之淨土真宗,也具有教法與證法的組織,所以有學者指出:善導大師的著作大體上,可以用解義與行義二類來加以區分。著名的觀經疏主要依觀經來解說淨土法門的教相與教義,屬於解義。屬於行義的有四部:往生禮讚偈文中講述了晝夜六時禮讚極樂教主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的儀式。法事讚是依阿彌陀經解釋轉讀行道的方法。般舟讚是依觀經等明修學般舟三昧行道的方法。觀念法門是解說應如何觀念佛三昧的行相,及懺悔發願入道場念佛的儀法。這些著作較為全面地敘述了淨土法門的行事儀規,與教相解義理論方面相結合,使得信教念佛者依之,而得解行並進,圓成勝果。善導大師更把修行分為正、雜二行,正行是專依淨土經典而修的行業;雜行則是其餘的諸善萬行,主張修學淨土法門應當捨雜行、修正行。而正行又分為正業與助業二種,其中稱名屬於正業,其餘課誦、觀察、禮拜讚歎、供養等行皆屬助業,提倡主修正業、旁助業,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由此可見,其對於「稱名」行業之重視。
    蓮友們可由善導大師的傳記中,窺知其不僅著述倡導稱名念佛,還以身作則而有「每入室則長跪念佛,非力竭不休。雖時寒冷亦須流汗」之傳說。更令人讚嘆其對阿彌陀佛的強烈信任感,不但自己敢於祈求彌陀的加持來撰寫觀經疏;還勇於教導後世修習「臨睡入觀法」,並且告知「見佛三昧增上緣」—末法眾生「但使歸誠,何疑不見」。其對阿彌陀佛的信心,無人出其左右。又不吝於在大眾前演示,「口念一聲佛號,便有一道光明從口出,十聲乃至百千聲光亦如是」的神奇瑞相,來激勵大眾虔心念佛。基於上述,足以說明善導大師對於念佛而得感應一事之注重。
    游藤老師於弘法時,也解行並重,把弘願法門的教法與證法介紹給大家。可惜部份蓮友雖跟隨老師多年,卻未能領會加以分辨,只聚焦於聽聞、理解教法,而忽略於證法之實踐,以致於未「如實信、如實行」,不能明白實行之過程與所發生的經歷,造成盲目排斥證信,拒絕給予阿彌陀佛應驗的機會。
    此種情形,讓我想起一個笑話。有位外國人留學台灣,喜歡上吃水餃,等他學成歸國,懷念起這道美食。在購買不到的情況下,只得自己動手作。當他辛苦弄好內餡,準備包進餃子皮時,突然發現不曉得如何把兩片麵皮黏起來,就爆笑地用釘書機來釘緊餃子皮。這就是平常僅用腦筋認知事情,卻未實地操作,等到要用時才發現,自己一知半解無法完成這件事。
這種解行不一的現象,使我有了寫此文的動機,想提醒大家要記得,是「念佛往生」而非「學解往生」。此在歎異鈔中唯圓上人即已說明:「闡明他力真實之旨種種聖教者,是教信本願稱念佛者即能成佛,其他,有何種之學問可成為往生之要耶。」學弘願法門不是要理解、研究理論來往生,應該要把對本願的信知表現在口稱念佛的行動上,才算是「如實信、如實行」的弘願念佛人。
而我觀察到有些蓮友於不知不覺中,將聖道門的習性帶入弘願法門的學習裡,用追求學問的解知方式來學習信心。更讓人不安的是,信心決定的弘法者,似乎欲於展現自身的弘願知識,即使面對聽經一、二十年已熟悉教義之蓮友,仍一味地在文字理論上打轉,而吝於教導大家其信心決定的用功方法,來補充大家欠缺的部份,幫助蓮友們早日得到「佛力發起的信心」。
形成上述現象之原因,或許是「念佛往生」乃老生常談、了無新意,以及弘願法門強調「信心正因、念佛報恩」所致。殊不知「信心之智慧」是要從隨順之心才能領納到,而隨順之心就是要效法善導大師的精神,能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想到念佛,作到解行並進。
游藤老師是淨土真宗在臺灣的先驅者,當戮力於宣揚解說教法,仔細地將經釋介紹給大家,以建立正確的知見。也許此舉讓人們誤以為學經釋非常重要,而鑽研於文字理論。但其後追隨者當承先啟後,不僅應發揚教法,更要護持證法,讓弘願法門的解與行,得以完整流傳下去,利益所有的念佛眾生,而不致於變成泡沫哲學。
                       發表於2009.04.25 Yahoo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