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信前隨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信前隨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解與行


    世間任何一門學問,都由文字上的理論與操作上的實務所構成,如果空有理論卻無法操作,那這門學問只是空中樓閣,毫無價值可言。

 

 何謂理論?何謂實務?簡言之,就是What is this(這是什麼)與Know how(怎麼作)。舉個例來說:對西方人而言,他們沒有粽子這項食物,所以請其品嚐時,總會先介紹一下。首先會從理論著手,說明粽子的由來—端午節的故事,再講解製作方法—包括竹葉、內餡到蒸煮,從頭到尾示範一番,讓外國人能接受這道美食。

 

    佛教思想同樣依循這個模式—理論與實務,即一般佛教徒所知道的,要建立正確的知見與身體力行的修行方法。達賴喇嘛開示:無著菩薩(天親菩薩的哥哥)說到整個佛陀的教法,有所謂教導的教法,以及修證的證法,形成教、證二法。要護持、保護及發揚教、證二法,就要從講說與聽聞來提升聞思,進而護持教法。然後將其內涵三學(戒定慧)之學處,實踐於自己的心續當中,讓自己內心俱足。以這種方式做到對證法的護持、保護及發揚。因此所謂的證法,是一種內心的功德,是三門(身口意)的善行形成的功德。

 

    淨土三部經所闡述之淨土真宗,也具有教法與證法的組織,所以有學者指出:善導大師的著作大體上,可以用解義與行義二類來加以區分。著名的觀經疏主要依觀經來解說淨土法門的教相與教義,屬於解義。屬於行義的有四部:往生禮讚偈文中講述了晝夜六時禮讚極樂教主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的儀式。法事讚是依阿彌陀經解釋轉讀行道的方法。般舟讚是依觀經等明修學般舟三昧行道的方法。觀念法門是解說應如何觀念佛三昧的行相,及懺悔發願入道場念佛的儀法。這些著作較為全面地敘述了淨土法門的行事儀規,與教相解義理論方面相結合,使得信教念佛者依之,而得解行並進,圓成勝果。善導大師更把修行分為正、雜二行,正行是專依淨土經典而修的行業;雜行則是其餘的諸善萬行,主張修學淨土法門應當捨雜行、修正行。而正行又分為正業與助業二種,其中稱名屬於正業,其餘課誦、觀察、禮拜讚歎、供養等行皆屬助業,提倡主修正業、旁助業,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由此可見,其對於「稱名」行業之重視。

 

    蓮友們可由善導大師的傳記中,窺知其不僅著述倡導稱名念佛,還以身作則而有「每入室則長跪念佛,非力竭不休。雖時寒冷亦須流汗」之傳說。更令人讚嘆其對阿彌陀佛的強烈信任感,不但自己敢於祈求彌陀的加持來撰寫觀經疏;還勇於教導後世修習「臨睡入觀法」,並且告知「見佛三昧增上緣」—末法眾生「但使歸誠,何疑不見」。其對阿彌陀佛的信心,無人出其左右。又不吝於在大眾前演示,「口念一聲佛號,便有一道光明從口出,十聲乃至百千聲光亦如是」的神奇瑞相,來激勵大眾虔心念佛。基於上述,足以說明善導大師對於念佛而得感應一事之注重。

 

    游藤老師於弘法時,也解行並重,把弘願法門的教法與證法介紹給大家。可惜部份蓮友雖跟隨老師多年,卻未能領會加以分辨,只聚焦於聽聞、理解教法,而忽略於證法之實踐,以致於未「如實信、如實行」,不能明白實行之過程與所發生的經歷,造成盲目排斥證信,拒絕給予阿彌陀佛應驗的機會。

 

    此種情形,讓我想起一個笑話。有位外國人留學台灣,喜歡上吃水餃,等他學成歸國,懷念起這道美食。在購買不到的情況下,只得自己動手作。當他辛苦弄好內餡,準備包進餃子皮時,突然發現不曉得如何把兩片麵皮黏起來,就爆笑地用釘書機來釘緊餃子皮。這就是平常僅用腦筋認知事情,卻未實地操作,等到要用時才發現,自己一知半解無法完成這件事。

 

這種解行不一的現象,使我有了寫此文的動機,想提醒大家要記得,是「念佛往生」而非「學解往生」。此在歎異鈔唯圓上人即已說明:「闡明他力真實之旨種種聖教者,是教信本願稱念佛者即能成佛,其他,有何種之學問可成為往生之要耶。」學弘願法門不是要理解、研究理論來往生,應該要把對本願的信知表現在口稱念佛的行動上,才算是「如實信、如實行」的弘願念佛人。

 

而我觀察到有些蓮友於不知不覺中,將聖道門的習性帶入弘願法門的學習裡,用追求學問的解知方式來學習信心。更讓人不安的是,信心決定的弘法者,似乎欲於展現自身的弘願知識,即使面對聽經一、二十年已熟悉教義之蓮友,仍一味地在文字理論上打轉,而吝於教導大家其信心決定的用功方法,來補充大家欠缺的部份,幫助蓮友們早日得到「佛力發起的信心」。

 

形成上述現象之原因,或許是「念佛往生」乃老生常談、了無新意,以及弘願法門強調「信心正因、念佛報恩」所致。殊不知「信心之智慧」是要從隨順之心才能領納到,而隨順之心就是要效法導大師的精神,能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想到念佛,作到解行並進。

 

游藤老師是淨土真宗在臺灣的先驅者,當戮力於宣揚解說教法,仔細地將經釋介紹給大家,以建立正確的知見。也許此舉讓人們誤以為學經釋非常重要,而鑽研於文字理論。但其後追隨者當承先啟後,不僅應發揚教法,更要護持證法,讓弘願法門的解與行,得以完整流傳下去,利益所有的念佛眾生,而不致於變成泡沫哲學。

                       發表於2009.04.25 Yahoo部落格

第一種深信之比較


    我在網路上看到一些關於本願念佛的文章,乍看之下好像精彩萬分,但是仔細品味後,卻覺得他力信心火候不足,那種感覺如同妙好人庄松所講的比喻。有一次,庄松問某蓮友說:「你的安心如何?」那人回答說:「我深信本願而無有絲毫懷疑。稱名念佛,甚感喜悅。」庄松開導他說:「讓我打個比方吧!有位母親讓孩子到下關當學徒。為了愛兒,她一針一線真誠地縫了件棉襖送過去。兒子接到了衣服,但卻沒有接到母親的真誠。你的安心,即是如此。」同時,他把那種慈母之心編成一首搖籃曲,背著孩子時經常唱起:「好冷,好冷,國地不同,下關尤冷。縫寄棉衣,附上慈悲。不取慈悲,只取棉衣。」為何會發生這種狀況?我思索了好久,終於發現其中的原由,想以下列兩個故事來說明之。

 

    有一位修道人在山路上,遇到一隻小鳥躺在路中央,並且兩隻腳抬得高高的,就好奇地問他:「為何躺在這邊?路人會不小心踩到你。」小鳥說:「我剛剛在山裡聽到,大家議論天快要塌下來,所以我要用腳把天頂住。」修道人笑說:「你的腳那麼纖細,天卻廣大無邊,你怎麼可能頂的住!」小鳥回答:「我是很瘦小,但是我有心,可以感動更多人加入,就能一起把天撐起來。」

 

    另一個故事:有位記者到療養院參觀,看到一位患者口中唸唸有詞,仔細一聽全是醫學名詞,甚為訝異他的學問,就詢問其來歷。他以前是台灣有名的腎臟科醫生,當時醫療資源貧乏,尿毒症病人都無藥可救。他只能眼睜睜看著病人,因各種併發症而痛苦死亡,身為醫師卻無法拯救病人,讓他自責不已。後來,聽說國外發明洗腎機器,可以解救尿毒症患者,但是機器價錢極為昂貴,他就四處奔波、極力爭取經費來購買機器,在千辛萬苦下終於如願以償。因為這是全台唯一的救命機器,可以讓病人脫離痛苦免於一死,於是全部尿毒症患者蜂擁而至,讓他疲於奔命,但是機器不堪負荷。在名額有限下,造成爭先恐後的現象,遇有權勢的病人就對他百般威脅利誘,而尋常窮困人家就跪地苦苦哀求。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他終於承受不住而崩潰、精神失常。

 

    依第一種深信所言之內容:「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讀者認為在這兩個故事中的主角,那一個的心境較為符合第一種深信?小鳥雖淪為畜生道,並自認瘦小,但仍覺尚可作為,對自己並不死心。反觀腎臟科醫師,不但擁有智慧、福報成為名醫,還握有眾人生死大權,卻未因此不可一世,趁機扮演救世菩薩,反而體認到自己的無能,徹底地放棄自我。

 

    我想這兩個故事,可以讓大家檢視自己的自力心狀況,是否完全降服,或者還一息尚存。因為兩種深信就像翹翹板,唯有第一種深信為零分,第二種深信才能一百分。如果未能坦承自己的無能,就會動用自己既有的思想、觀念,來解讀弘願法門的教義。由於每個人的人格特質不同,就會衍生出種種的差別信念。或是習慣於凡夫的見解,而迷失於聖教中權假方便的部份教義,對於祖師後續傳授之真實部份的教理,就會視而不見,甚至加以排斥、貶抑。如此一來,所領受的信心就不是如來所迴施的真實信心,無法到達平等一味的他力信心境界。

 

    想要徹底體認第一種深信,僅從認知上著手,極力鑽研文字理論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將認知付諸於行動,專注於實踐念佛的行為。藉由聆聽如來的召喚聲—南無阿彌陀佛,來完成捨自力歸他力。因為名號具有「破無明、滿志願」的圓滿功德,所以念佛可消業障、增長智慧,來幫助我們認清自己的凡夫面目,而滅除自力心。念佛是往生的重要磐石,唯有解行並進,才能完全拋棄無始以來就深藏於內的自力陰霾。第一種深信是學弘願法門最重要的踏腳石,必須踩穩這一步,以後才能海闊天空遨遊於他力念佛的世界。
                              發表於2009.04.25 Yahoo部落格  

哪部佛經有專雜之說?


問:哪部佛經有專雜之說?師兄如此說是外道思想,小心謗法!

 

答:不知師兄學淨土法門是依的哪個傳承?(愚之淨宗傳承體系是依曇鸞祖師、善導大師、印光大師)若對淨土法門有相當程度涉獵,當知「專雜之說」肇始於彌陀化身之善導大師是也。「專雜之說」不是說佛經有專經、雜經,此乃師兄不通文義,強作顢頇之語。言「哪部佛經有專雜之說?專雜之說是外道思想」是外行話,「專雜之說」是約心行,就是擇法與修學的態度而言,有專心專行,或稱為正心正行,與雜心雜行。我們看善導大師怎麼說:

「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故名深心。」

 

善導大師的標準是除淨土三經之外的正行與助行都稱為雜行,以此擇法與修學的態度勸行「四修」:恭敬修、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

印光大師在文鈔特別推崇:「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淨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至於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專修為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一漏。雜修為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印光大師於文鈔開示:「淨土法門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近來之人,多多見異思遷。有信心者,每每不知淨土之所以,或學禪學教學密等法,若欲作大通家、善知識則可。若欲即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則或致因所學者多,藐視淨土。由是既不能斷惑證真,以自力了。又無信願念佛,以仗佛力了,則將來三途六道之苦,當比此時之苦,勝百千萬倍矣。淨土法門若果信得及,守得定,隨己所樂,諸大乘經論,皆當讀誦,倘此道尚未究明,一涉博覽,或恐捨此取彼,則欲了生死,難之難矣。有謂(光)禁人讀大乘經者,此乃不知利害,妄充通家之所說。」也是依著專修雜修的指導原則,不是佛經有專雜之分,是根據你所選擇的傳承與修學態度而論。

【上述問答引自網路“芬陀利華園”網址:http: //club.fjdh.com/1523

 

     哪部佛經有專雜之說?對念佛人而言,這倒是個合理的質疑。因為聖道門是以個人智慧修行六度萬行成就佛智來解脫,淨土門則是依賴對如來的信心來往生成佛。就愚鈍凡夫來說,只有釋迦牟尼佛的話方可信從,所謂依佛而說為正說,否則就是邪說。

 

    善導大師把修行分為正、雜二行,正行是專依淨土經典而修的行業;雜行則是其餘的諸善萬行,主張修學淨土法門應當捨雜行、修正行。而正行又分為正業與助業二種,其中稱名屬於正業,其餘課誦、觀察、禮拜讚歎、供養等行皆屬助業,提倡主修正業、旁助業,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絕不是邪說,而是千真萬確由佛陀親口說出來的,見於文殊師利般若經

 

 文殊師利般若經: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當云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文殊師利: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

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滿足助道之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中指出「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兩種方法:一為「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二為「一行三昧」。

何為「一行三昧」?佛陀明確指出:「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善導大師惟恐愚鈍凡夫聽不明白佛陀的話,於是層次分明來解說,讓大家聽清楚:「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況且,佛陀都已說「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滿足助道之法」,理所當然可以捨「雜行」、「助業」。

 

其實佛陀也怕眾人疑惑「一行三昧」,在該經中就先說明一番:

佛言:汝入不思議三昧耶?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我初發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實無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恒與定俱。」然後告知要「念念相續」。

 

因此,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讚偈強調「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念佛行者都忙著「念念相續」,那有空再作「雜行」、「助業」,若作要小心會造成「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係念不相續故。

行者千萬記得此一吩咐:「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那為什麼「專稱名字」,就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陀在該經中也有說明:

佛告文殊師利:汝欲使如來為無上福田耶?文殊師利言:如來是無盡福田,是無盡相,無盡相即無上福田,非福田非不福田,是名福田。無有明闇生滅等相,是名福田。若能如是解福田相,深植善種,亦無增減。佛告文殊師利:云何植種不增不減?文殊師利言:福田之相,不可思議,若人於中如法修善,亦不可思議。如是植種,名無增無減,亦是無上最勝福田。

爾時大地以佛神力,六種震動,現無常相,一萬六千人,皆得無生法忍。七百比丘,三千優婆塞,四萬優婆夷,六十億那由他六欲諸天,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阿難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如是大地六種震動?佛告阿難:我說福田無差別相,故現斯瑞!往昔諸佛,亦於此處,作如是說福田之相,利益眾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

 

因此,大經才說: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善導大師據以於般舟讚指出:又自他身口意相應善即起上上隨喜心。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我亦如是隨喜。以此善根迴生淨土故。名為正因也。

因此稱念名號,即是隨喜如來的無上福田,故能「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滿足助道之法」。

而究其原由,乃是彌陀成就了第十七願: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所以大經云:

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另外,文中提到: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

善導大師怕大家以為又要修諸善萬行, 所以告知「順彼佛願故」,而於觀經疏《玄義分》文初即言: 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此即是「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故親鸞聖人據以於正信念佛偈指明:「憶念彌陀佛本願、自然即時入必定

 

大家不要認為善導大師在瞎掰,這可是有經文供為資據。般舟三昧經有句話說:

菩薩有四事法。疾逮得三昧。何等為四。一者所信無有能壞者。二者精進無有能逮者。三者所入智慧無有能及者。四者常與善師從事」。該經所謂「菩薩」是指「爾時有菩薩名跋陀和與五百菩薩俱。皆持五戒」乃未得道之凡夫,其如何能行「一者所信無有能壞者。二者精進無有能逮者。三者所入智慧無有能及者」,當然得靠「憶念彌陀佛本願、自然即時入必定。唯能常稱如來號、應報大悲弘誓恩」。

 

 所謂「般舟三昧」,見該經之說明:

「《問事品第一》佛告跋陀和。有三昧名十方諸佛悉在前立。能行是法。汝之所問悉可得也。跋陀和白佛。願為說之。今佛說者。多所過度安隱十方。為諸菩薩現大明相。佛告跋陀和。有三昧名定意。菩薩常當守習持。不得復隨餘法。功德中最第一。

《行品第二》佛告跋陀和。菩薩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髮許。是定意法。名為菩薩超眾行。佛告跋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此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

 

文中字句「菩薩常當守習持。不得復隨餘法。功德中最第一」、「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可以看出「般舟三昧」與「一行三昧」關係至為密切,善導大師雖會通其意,仍於觀經疏文末寫道:敬白一切有緣知識等。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淺短。然佛教幽微。不敢輒生異解。遂即標心結願。請求靈驗。方可造心。南無歸命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三寶。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彼土諸菩薩大海眾。及一切莊嚴相等。某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若稱三世諸佛釋迦佛阿彌陀佛等大悲願意者。願於夢中得見如上所願一切境界諸相。

由此可知「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即為「憶念彌陀佛本願、自然即時入必定」是經過諸佛之認證,非是任意說之。

 

親鑾聖人於教行信證《行卷》云:

謹按往相迴向,有大行有大信」所謂大行者,有來自文殊師利般若經之佐證:

復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

所謂大信者,則來自般舟三昧經所說:

菩薩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髮許。是定意法。名為菩薩超眾行。」作為佐證。

因此,學本願念佛極為強調「信心決定」。

 

法然上人於選擇本願念佛集提出三重選擇:擱聖道門、拋諸雜行、傍於助業。亦即教人要放棄雜修法門,專修念佛,使我們今生就能依靠佛力,解脫生死輪迴的苦海。此一主張被視為異端,遭到其他教團的圍剿,因而受罰處以流放,被迫脫下僧袍。行筆至此,不禁潸然淚下,上人受到了不白之冤,依然冒著生命危險,戮力於播下法種,今日的我才能蒙受此惠。

 

值此,我想大聲疾呼:請有意往生西方淨土者,停止撻伐本願念佛,這都是佛說的,切勿誹謗正法,蓮如上人於御文章引述:龍樹菩薩之【智論】中告誡:「自法愛染故,毀疵他人法,雖持戒行人,不免地獄苦」。敬請大家注意之!

                   發表於2009.06.20 Yahoo部落格

言出必行


台語有句話:「沒有那個心,也要有那張嘴。」這是大人在教導小孩,當遇到熟識的人時,要禮貌性打招呼。這是號稱禮儀之邦的中國人,遺留下來的傳統禮教。即使對人不感興趣、不想理會,也要敷衍虛應一下,免得失禮。乍聽之下,是有理之舉,但是這種流於表面的教育方式,久而久之形成虛偽的習性。對照起日本在電視節目中,不論各行各業都要求得發自內心來認真工作,真心誠意地對待他人,真是迥然有別。或許這個因素,弘願法門才會自中國消失,而風行於東瀛。因此,我認為想要學習弘願法門,必須先從日常生活中,先養成好的行為模式,做到心口合一、言出必行,也就是廣欽老和尚所說—老實念佛。

 

學習弘願法門的初步,必須先從聖道門轉入淨土門,但是從一些蓮友的言行中,可窺出其腳踏兩條船,顯示出對聖道門不死心、對淨土門不放心。此乃肇因於未能充分認同,《大集月藏經》所云:

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為了學佛,我進入道場工作一年,實際接觸出家眾的修行生活。發現聖道門的修行方式太難了!即使是專業修行人,也都苦於無得道良師的指導,及找不到相應的法門,供其一門深入的修行。想到不少人稱讚我頗有善根,但實際踏入佛門,才發覺佛學浩瀚無垠。每天忙於三餐的我,如此福慧淺薄,怎堪學習?何時成就?那種看似入門,其實仍在門外徘徊的滋味,更讓人覺得沮喪!游藤老師講經時,常說:「不要只是看書,應該實際去修行,去拼一拼,才能知道修行的艱苦。」由於道場的工作經驗,讓我知道老師所言不虛,摒棄了原先不屑於念佛的想法,毅然「擱聖道門、選入淨土門」。因此建議不死心的人,不要只在門口觀望,就勇敢踏入修行的行列,實際奮鬥一番吧!

 

我會選擇弘願法門,尚有幾個原因:就是修行方法簡單—口稱念佛;還有明確的修行次第;以及最重要的—老師只是介紹人,不需要亦步亦趨地仰賴師父,即使臨終也不用助念,現生就能入正定聚。

 

這麼簡易的法門,就在邁出第二步—「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踢到了鐵板,對我來說有點困難。因為我會入佛門,全是為了救度亡母,擔憂其來世受苦。雖然我懷疑超度法會的效果,但聊勝於無,沒想到連這點安慰也要捨棄,心裡著實掙扎很久。後來反省到自己的心態,既然無法信任出家師父,亦無修行能耐,何不孤注一擲依靠阿彌陀佛,才放下雜行。

 

另外還有一項—募捐,讓我困擾好久。怕捐了,是否又沾染到雜行?總在一陣躊躇後,想到亡母待救,即狠下心拒捐,但心中仍有疙瘩在。這種情況,一直到完全體會彌陀的大悲心,知道眾生的往生全仰仗祂,心中已無積蓄福慧功德的念頭,就坦然地用感恩、報恩的心情來捐款;也能在路邊隨緣供養出家眾,期望他們有朝一日加入弘願行列。

 

我觀察到部份蓮友,很努力研習經文與精進念佛,但仍鍾情於行善布施,罣礙於祭祀、超拔祖先等雜行。如此言行不一、自欺欺人,當被彌陀的神通力識破,怎能賜予他力信心呢?還是誠實吧,不要三心兩意,不妨暫時擱置雜行,待完全放棄自力心,再來行善助人報答佛恩也不遲呀!

 

聽到「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我最高興了。聖道門講究六度萬行,彷彿要用三頭六臂來修行;而弘願法門真是有趣,一直在捨棄種種修行動作,只剩下輕鬆的動動嘴巴。看似極其容易的唸佛動作,實際唸起來,卻發現不能小看它。稍微唸久點就覺得無聊,再者弘願法門不講究「一心不亂」,唸時一顆心不知要擺那兒?只得乖乖拿起念珠,一顆顆數著唸。卻有法師說帶念珠的手,不可用來擦屁股,否則對佛不恭敬,於是小心翼翼伺候念珠,真是麻煩!

 

當我下定決心投入念佛行列,就禱告彌陀:「無論如何,今生今世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倘若可以的話,我願意一天24小時地唸佛給您聽,不過您有大智慧,當然知道行不通,但是我會用最大的誠意來唸佛。」在如來面前不可打誑語,於是除了工作、睡覺,我都強迫自己,盡可能地唸佛。為了化解唸佛的阻礙,我嘗試許多方法,讓自己樂於唸佛。後來想起,平常我喜歡哼哼唱唱,就把流行歌曲的曲調套在佛號上,終於可以不斷地口稱念佛。可惜好景不常,老師說念佛不可帶調,不可念在音樂調子上,而是念在名號上。幸好此時,遇到老師講述正信念佛偈講話的《一枚起請文》,幫我開啟了他力信心,領受了「往生正覺機法一體」的道理,從此把唸佛的心放在彌陀的大恩大德上,讓我變得心甘情願地快樂念佛。

 

由於淨土真宗追求信心決定,不講究一心不亂,使得一些蓮友將學習重心,擺在聽經聞法與研讀經釋,所以一說起教理頭頭是道,卻提不起勁來口稱念佛。此舉不但忽略善導大師所強調的: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也未實踐親鑾聖人之教言:「憶念彌陀佛本願、自然即時入必定、唯能常稱如來號、應報大悲弘誓恩」。

如此解行不一,實有違佛陀所囑咐:「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法然上人所傳授之三重選擇:

第一重—欲速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而選入淨土門

第二重—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應選歸正行

第三重—欲修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應選專正定

乃學習弘願法門之次第中,重要的、基礎的步驟,蓮友們既已踏入此門,務必言出必行而予以落實,否則後續所研習的淨土真宗教義,如同緣木求魚毫無作用可言。大家切勿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對於輕易之舉的唸佛行為不予重視,而違背了善導大師之教言:稱名相續即生,那麼往生真實報土將會遙遙無期。

                    發表於2009.04.25 Yahoo部落格

自力與他力的迷思


     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在討論自力與他力的問題,讓我回想起初學弘願法門時,也遇到此一困擾,就忍不住提筆記錄一番。當我決定踏入佛門時,曾發想願意學八萬三千多個法門但絕不學念佛。因為家兄常在清晨四、五點大聲念佛,擾亂家人睡眠卻履勸不聽,讓我對念佛一事極為排斥。卻沒想到我連基本的打坐都學不來,根本沒能力學禪或其他法門,只得選擇學習念佛法門。當我開口唸佛就想起最初的念頭,還頗為猶豫,但為了家母就拋棄此一衿持。

 

這只是學弘願法門的第一個關卡,後面還有障礙就是家兄聽到我與舍妹談論弘願,認定為邪教卻無力阻止我,就禁止我倆在其面前提及此事。其實我自己剛到蓮社聽游藤老師講經,對於棄雜行、歸正行及轉自力為他力,如此迥異於一般佛教之教理畏於接受,但看到老師都引經據典還一字一句解釋,又有那麼多人(五、六十個)在聽,還蠻多年輕男眾(一般道場信眾都是女眾與歐巴桑、歐吉桑),就按捺性子聽個究竟。

 

唉!要不是家母過世,以及老師的熱心弘法與當年蓮友們的認真聞法,這些外力的助緣,現在的我不會是念佛行者,只是庸庸碌碌忙著賺錢、打扮著花枝招展,蹉跎寶貴的人生。因此,我不敢認為自己有絲毫能力可以學習弘願法門,只能感恩所有無形與有形的協助。

 

    當我信知第十八願為他力念佛,得到「信心歡喜」而以快樂心情念佛時,有蓮友好意給了一本谷口雅村的書,說是可以加強我的信心,結果反讓我掉入自力念佛。幸好,我一學念佛法門就碰到弘願法門,還在短期間內從懵懵懂懂進到發起「信之一念」,所以能快速察覺念佛的氛圍不對。如果我一開始學佛就接觸一般的淨土法門,學的是功夫成片的念佛方法,恐怕無法清楚分辨自力念佛與他力念佛在心境上的差異。這次恐怖的經驗,讓我看到自己的愚昧與脆弱,明白在學習弘願的路上,必須緊捱著老師的教法,不敢有造次。

 

那本書倡導「清淨佛子」的觀念,對於迷途的親人(例如:學壞的孩子、外遇的丈夫)都要予以包容,千萬不可指責、辱罵及鄙棄。因為他們本具清淨佛性,只是一時迷失誤入歧途,我們應該施以愛心來引導他們向善,耐心等待他們清淨佛性的顯現。其所傳達的理論,乃引用禪宗所說「原本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道理,讓我覺得這就是淨土真宗強調「惡人正機」的原因所在。我雖然是罪惡凡夫,但清淨佛性還在,所以阿彌陀佛才會發願救度我。

 

然後,我發覺整個念佛的氣氛不對勁,,不再有喜悅的心情,反而有種不安的感覺,卻搞不清楚自己怎麼了?只好跪拜彌陀請求協助,於前仔細回想、檢討自己近來的想法,才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掉入自力念佛。當場趕緊清除腦海中,關於那本書所說「清淨佛子」的觀念,再度思維他力念佛的意義。阿彌陀佛建設西方淨土,希望救度愚惡的眾生,卻要求須具備三心、十念才能往生,如果眾生辦不到的話,豈不是白忙一場,那麼解決之道就是彌陀慈父幫忙眾生具足三心、十念。

 

換言之,全是阿彌陀佛使我信、使我願、使我行,我竟然遭受影響而誤認為自己因具有佛性才受到救度,而忽略了彌陀歷經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的修行,方能承擔我所造的罪惡。發現此一錯誤乃受到異學別行之動亂,遂痛下決心把自己當成不識字的歐巴桑,不再接觸任何佛教的書籍,並且放棄自行研讀蓮社的書,只聽從老師的講經說法,再努力唸佛才度過此次危機,重回他力念佛的心境。經歷過自力念佛的感受,只是三、四天的時間,就讓我惶恐不安,嚇得跪地求救,那些學淨土宗的人卻能樂於追求念佛功夫成片,讓我深感佩服。

 

我覺得淨土宗行者所發之信、願、行,雖然難脫自力修行的習氣,但是追根究底還是來自彌陀的加被。舉個例子來說明:幼兒學走路應該是源自小孩子本身的能力,似乎父母能提供的幫忙有限。但有嬰兒被狼叼走,遂成長於狼群中,當他被人發現時,已學會狼嚎等一切狼的習性, 只會在地上爬行而不會走路。又有嬰兒被猿猴養大,學了猿猴的習性,這次會走路了。如果直立走路是人類的本能,照理說在狼群長大的小孩應該會自發性走路,而同樣是在荒野中由動物的猿猴撫養之小孩為何能走路?由此觀之,幼兒能學走路不僅是本能,更重要的是他看到父母與身邊週遭的人都在走路,使其有了學習動機和仿傚的對象,進而不畏懼跌倒,勇於邁出步伐。

 

若無阿彌陀佛莊嚴西方淨土—「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那來「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若無成就第十七願:「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我們怎能「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無十方諸佛之證誠,以及佛陀之勸信: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大家會相信念佛的功德嗎?質言之,通途淨土宗之往生,究竟為自力或他力,得由大家各自思索與認同。

 

台北蓮社有位蓮友提問:「既然弘願法門都是他力,為何老師還說要『盡自力得他力』呢 ?」在場我表達意見供其參考:「彌陀的救度絕對是他力,問題在我們身上—是否真的信靠、真想往生?好比家父賣房子,不顧旁人之勸阻,還表示絕不後悔,執意出售。卻在交屋時依依不捨而流淚,之後生病住院真的後悔賣掉出入方便的一樓房子。」那位蓮友頗具善根,聞之即表示其多年來的心結為之打開。

 

我的答覆並非空穴來風,從龍舒淨土文之《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記載,可窺知確有後悔一事:

余多見世人。於平常念佛禮贊。發願求生西方。甚是勤拳。及至臨病卻又怕死。都不說著往生解脫之事。

為何世人會如此呢?在佛說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有說明:

佛告阿難、世間眾生、不得解脫。何以故、一切眾生、皆由多虛少實、無一正念。以是因緣、地獄者多、解脫者少。

 

弘願法門追求「現生住正定聚」,在平生即須解決「臨病又怕死」的後悔問題,故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二河白道喻》就說: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

所謂「正念直來」,行者本身必須作到該文所言:

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

即使遇到「群賊」也要「雖聞喚聲。亦不迴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這就是老師所謂的「盡自力得他力」,意指行者既為凡夫身,當然須由凡夫心的十二因緣法之「愛、取、有」來執取、稱念名號,而感得如來施予真實的他力信心與他力念佛。

 

親鑾聖人也呼應此一說法,在化土卷云:

是以愚禿釋鑾,仰論主解義,依宗師勸化,久出萬行、諸善之假門,永離雙樹林下之往生;回入善夲、德本真門,偏發難思往生之心;然今特出方便真門,轉入選擇願海,速離難思往生心,欲遂難思議往生。果遂之誓,良有由哉。

真宗聖典淨土三部經講話解釋:

吾祖聖人自述,起初是在第十九願自力諸善假門,次入第二十願自力念佛之真門,現在遂轉入第十八願選擇本願之他力真實門。

請大家注意最後一句「果遂之誓,良有由哉」的解釋:

這都是阿彌陀佛立果遂之願,終必引入真實願海不放之大慈悲所使然的。

又明確解說:「吾祖聖人以果遂一事,解釋為使自力稱名的人,轉入他力真如門所設的」,

老師就是據此而說出「盡自力得他力」。

 

然所謂「盡自力得他力」,真的是我們行者之自力嗎?善導大師雖說「汝一心正念直來」,卻告知「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親鑾聖人所說「果遂之誓,良有由哉」,乃指若非阿彌陀佛大慈悲立下果遂之願,我們怎能轉自力為他力!另外,再看道隱法師於本典略讚說:

第十七願名號,是所信所行法體,如淨摩尼珠,即至德尊號也。第十八願能信能行,如置之濁水,水即清淨,即是願力迴向淨信心也。由珠力故水即清淨,以喻行不離之信;由水清故珠現水中,以喻信不離之行。

藉此大家想一想,若無第十七願之成就,如何能「由珠力故水即清淨」?這又是個「自力與他力的迷思」,交給大家動腦筋吧!

 

當我聽到越來越多人在質疑老師提倡的感應、證信,遂打破多年來的沉默,試圖略盡棉薄之力來護法,將自己所知提供給蓮友們參考,卻因才疏學淺又拙於言詞而遭到批評,諸如:信得不好、自力要門觀、追求名利好為人師…,只得改在部落格發聲。很謝謝大家的指教,連善導大師也這麼說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今後會努力遵從大師的教誨:「唯可勤心奉法、畢命為期」,也衷心期盼大家一起念佛,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於2009.08.22 Yahoo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