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證信、感應,蓮友間吵得沸沸揚揚,有人駁斥:佛經未寫要見佛才算信心決定。針對這個疑點,擬就我所知來回答,讓大家對於學習弘願法門需否見佛一事,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說明游藤老師提倡證信、感應,乃根據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讚偈所講述之「臨睡入觀法」:
「若入觀及睡眠時。應發此願。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向西。十聲稱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菩薩清淨大海眾竟。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淪六道苦不可具云。今日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本弘誓願攝受。弟子不識彌陀佛身相光明。願佛慈悲示現弟子身相觀音勢至諸菩薩等。及彼世界清淨莊嚴光明等相。道此語已。一心正念。即隨意入觀及睡。或有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有睡眠時得見。除不至心。此願比來大有現驗。」
其中偈文:「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淪六道苦不可具云」此為第一種深信 ;「今日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本弘誓願攝受」則為第二種深信,表示已領受他力信心。接著向彌陀慈父祈求現身:「弟子不識彌陀佛身相光明。願佛慈悲示現弟子身相觀音勢至諸菩薩等。及彼世界清淨莊嚴光明等相」,即是憶念「光明遍照」;以及「道此語已。一心正念」則為念佛眾生。此乃觀經《真身觀》所言:「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其光明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因為佛陀的話「但當憶想、令心眼見」,善導大師才敢說出:「或有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有睡眠時得見。」往生禮讚偈文末之「臨睡入觀法」,與文中「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相呼應,為何有人對此段文深信,卻拒絕學習「臨睡入觀法」?可見其對經文尚未融會貫通。
老師之所以要大家學習「臨睡入觀法」,係因善導大師於傳法時說出:「除不至心。此願比來大有現驗。」此話明確指出,弟子需有「至心」才能應驗。弘願念佛行者之至心,是他力迴向而來,也就是彌陀如來的惠賜,理所當然能夠見到彌陀佛的身相光明,若不爾者即非彌陀慈父所回施。換句話說,得到他力信心而無任何徵兆,卻要連五戒都無法守的罪惡凡夫,僅憑個人認知而坦然相信自己具有「次如彌勒」的資格,未免太強人所難。由此可知「臨睡入觀法」,可以幫助蓮友們進一步確認其信心是否為佛力所發起,而能安然於現生入正定聚。
「臨睡入觀法」絕非善導大師任意自創之修行方法,其源自觀經第十三觀—雜想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邊福、何況觀佛具足身相。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 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
善導大師深諳佛陀之意,於觀經疏《定善義》言:
「四從然彼如來下至必得成就已來。正明凡心狹小聖量彌寬。注想無由。恐難成就。斯乃不以小故難成。不由大故不現。直是彌陀願重。致使想者皆成。」、「六從阿彌陀下至丈六八尺已來。正明能觀所觀佛像雖身有大小。明皆是真。即有其三。一明彌陀身通無礙。隨意遍周。言如意者有二種。一者如眾生意隨彼心念皆應度之。二者如彌陀之意五眼圓照六通自在。觀機可度者。一念之中無前無後身心等赴三輪開悟。各益不同也。二明或現大身或現小身。三明身量雖有大小皆作真金之色。此即定其邪正也。」
善導大師更據以教導「臨睡入觀法」,認為已領受兩種深信者,即屬「欲至心生西方者」,雖為垢障凡夫,但可靠於「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因其深信佛陀之教言:「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以及彌陀之「宿願力」,才敢說出保證的話:「直是彌陀願重。致使想者皆成」、「除不至心。此願比來大有現驗」。又依「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的佛語,而詳細解說:「如眾生意隨彼心念皆應度之」、「如彌陀之意五眼圓照六通自在。觀機可度者。一念之中無前無後身心等赴三輪開悟」。
因此,蓮友們若懷疑「除不至心。此願比來大有現驗」,即屬不信佛語,不信彌陀之「五眼圓照六通自在」,又如何信受源於觀經疏的弘願法門。更明確地說,排斥學習「臨睡入觀法」,根本就是未信受第二種深信:「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仍然疑、慮於「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大願)與「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大力),並未「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才會害怕「憶想」於「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難怪佛陀會指明「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唯有此等眾生,方能不畏艱難,勇於接受考驗。「臨睡入觀法」相較於「雜想觀」,顯得簡單輕鬆更適合在家人學習,蓮友們如果連這種躺著睡的念佛方法都不敢作,如何有信心能作到「念念相續,畢命為期」?又如何自詡遭逢逆境絕對信心不墬?
佛陀除了於觀經提出見佛以外,其實早在大經上已說明見佛一事,大家仔細研讀經文就能發現,觀經與大經是連成一氣。大經上卷末:「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亦然。煒燁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佛陀惟恐凡夫不懂此段經文之含意,遂於觀經告知韋提希夫人: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復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其光明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
大經云「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那十方眾生該如何聞到此「微妙法」呢?觀經解答:「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其光明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即經由憶想,透過心眼來聞到「微妙法」。何為「微妙法」?就是大經「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亦即「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故覺如上人才會在安心決定鈔第97條說出 :「言念佛三昧者,非以機之念為本,是以念佛之大悲,攝取眾生為本。」簡言之,經由眾生的心眼見到佛,而真實體驗到佛光如何攝取念佛的眾生。任何人透過此一見證,即能念念不忘彌陀的大悲心,自然而然感念佛恩而如實得到念佛三昧,所以老師最後指出整部安心決定鈔講話都是在講體驗、講感應。
那麼,聞到「微妙法」、得到「念佛三昧」有何作用?即是「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何為「佛正道」?大經下卷緊接著第十一願成就文:「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
此段「其有眾生」即指「各各安立無量眾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即為「佛正道」,也就是大經所說:
「若在三塗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而觀經更明確說明「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藉由觀經《真身觀》的進一步解說,我們才能明瞭佛身的光明如何運作於凡夫身上,使其真實領受到彌陀的恩澤。因此,柏原祐義在佛說無量壽經講話《華光出佛論》306頁之結語,才會說出:
「當釋尊開說如來淨土的因果將完畢之時,於最後才舉述池中蓮花的色與光,以及從其中出現的化佛,就此,釋尊的用意可仰信做,亦是為了使我等眾生知道如來的大慈大悲之恩德。」
觀經第八觀云:「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善導大師於觀經疏解云:「二從諸佛如來下、至心想中已來。正明諸佛大慈、應心即現。有斯勝益、故勸汝想之。」、「言入眾生心想中者。乃由眾生起念願見諸佛、佛即以無礙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現。但諸行者、若想念中、若夢定中見佛者、即成斯義也。」,此一詮釋,並非只有依據觀經所述,韋提希夫人見佛之事蹟。尚有一項更重要的來源,是大經:
「佛告阿難。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禮無量壽佛。十方國土、諸佛如來、常共稱揚讚歎彼佛無著無礙。 於是阿難、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體投地、禮無量壽佛、白言。世尊、願見彼佛安樂國土、及諸菩薩聲聞大眾。說是語已、即時無量壽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諸佛世界。金剛圍山、須彌山王、大小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沈沒不現、滉瀁浩汗、唯見大水。彼佛光明、亦復如是。聲聞菩薩、一切光明、皆悉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爾時阿難、即見無量壽佛、威德巍巍、如須彌山王、高出一切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會四眾、一時悉見。彼見此土、亦復如是。」
阿難為何會提出「願見彼佛安樂國土、及諸菩薩聲聞大眾」?係因其領會佛陀之意:「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歎於彼。東方恆河沙佛國、無量無數、諸菩薩眾、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之眾。聽受經法、宣布道化。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東方諸佛國、其數如恆沙。彼土諸菩薩、往覲無量覺。
南西北四維、上下亦復然。彼土菩薩眾、往覲無量覺。
一切諸菩薩、各齎天妙華、寶香無價衣、供養無量覺。
咸然奏天樂、暢發和雅音、歌歎最勝尊、供養無量覺。…
應時無量尊、動容發欣笑、口出無數光、遍照十方國。
迴光圍繞身、三匝從頂入。一切天人眾、踊躍皆歡喜。…
諸佛告菩薩、今覲安養佛。聞法樂受行、疾得清淨處。
至彼嚴淨國、便速得神通、必於無量尊、受記成等覺。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踊躍大歡喜。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比法、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
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淨慧如本空、億劫思佛智、
窮力極講說、盡壽猶不知、佛慧無邊際。如是致清淨。
壽命甚難得、佛世亦難值、人有信慧難。若聞精進求。
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是故當發意。…」
佛陀告知阿難,東、南、西、北及四維上下各佛國的菩薩眾皆往詣無量壽佛,彌陀隨之放光「迴光圍繞身,三匝從頂入,一切天人眾,踊躍皆歡喜」之事。諸佛勸各菩薩覲見彌陀,讚其之得益「必於無量尊,受記成等覺」等。佛陀又說娑婆之眾生也因見佛而受益,「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為何要見佛呢?因為「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最後,具有「信慧」之阿難,聽從了「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之佛語,「是故當發意」—遂發心「願見彼佛安樂國土、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因此,大經乃最早說出—見佛之事,只是大家忽略了。
揆諸大經之文勢,從華光出佛「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到第11願成就文、第17願成就文、第18願成就文、第19願成就文之三輩往生,以及諸佛之讚勸—東方之偈、第22願成就文,可以看到佛陀細心規劃,來宣揚彌陀如何救度十方眾生。另外,為了勸進怯懦凡夫勇於發心見彌陀,佛陀作了一項精心安排:
「佛語彌勒。汝等各善思之、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於是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佛所說甚苦。世人實爾。如來普慈哀愍、悉令度脫。受佛重誨、不敢違失。佛告阿難。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禮無量壽佛。十方國土、諸佛如來、常共稱揚讚歎彼佛無著無礙。」」佛陀原本跟彌勒菩薩說話,為何突然改叫阿難禮無量壽佛?乃為了顯示「常共稱揚讚歎彼佛無著無礙」,故意讓未得道、仍是凡夫身的阿難來拜見彌陀。
此一安排,於般舟三眛經又重演一次,如經文所述:
「佛在羅閱祇摩訶桓迦憐。摩訶比丘僧五百人、皆得阿羅漢、獨阿難未。爾時有菩薩名跋陀和與五百菩薩俱。皆持五戒。」明確指出阿難未得道,以及告知在家人—「優婆塞優婆夷」,只要念佛就能見佛。故善導大師引用於觀念法門來說明見佛增上緣:
「佛告跋陀和菩薩。有三昧。名十方諸佛悉在前立。若欲疾得是三昧者。常當守習持不得有疑想如毛髮許。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行學是三昧者。七日七夜除去睡眠。捨諸亂想。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身真金色三十二相光明徹照端正無比。一心觀想。心念口稱念念不絕者。佛言。七日已後見之。譬如有人夜觀星宿。一星即是一佛。若有四眾作是觀者。見一切星。即見一切佛。又以此經證。亦是彌陀佛三力外加故見佛。言三昧者。即是念佛行人心口稱念更無雜想。念念住心聲聲相續。心眼即開。得見彼佛了然而現。即名為定。亦名三昧。正見佛時。亦見聖眾及諸莊嚴。故名見佛淨土三昧增上緣。」
關於學弘願法門需否見佛?善導大師早已解答,在觀經疏有數次強調:華座觀—「明彌陀應聲即現」、像觀—「明諸佛大悲,應心即現」、真身觀—「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雜想觀—「直是彌陀願重,致使想者皆成」。
尚可從觀念法門之見佛增上緣看出端倪:
「即如觀經說云。摩竭提國王夫人名韋提希。每在宮內願常見佛。遙向耆闍崛山悲泣敬禮。佛遙知念。即於耆山沒王宮出現。夫人已舉頭即見世尊。身紫金色坐寶蓮華。目連阿難立侍左右。釋梵臨空散華供養。夫人見佛。舉身投地號泣。向佛求哀懺悔。唯願如來教我觀於清淨業處又如此經證。非直夫人心至見佛。亦與未來凡夫起教。但使有心願見者。一依夫人至心憶佛。定見無疑。此即是彌陀佛三念願力外加故得令見佛。言三力者。即如般舟三昧經說云。一者以大誓願力加念故得見佛。二者以三昧定力加念故得見佛。三者以本功德力加念故得見佛。已下見佛緣中例同此義。故名見佛三昧增上緣。」、「問曰。夫人福力強勝。蒙佛加念故見佛。末法眾生罪愆深重。何由得與夫人同例。又此義者甚深廣大。一一具引佛經。以為明證。答曰。佛是三達聖人。六通無障。觀機備教。不擇淺深。但使歸誠。何疑不見。即如觀經下說云。佛讚韋提。快問此事。阿難受持廣為多眾宣說佛語。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願力故。見彼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又以此經證。亦是彌陀佛三力外加故得見佛。故名見佛淨土三昧增上緣。」、「又如下經云。佛告韋提。汝是凡夫。心想羸劣。不能遠見。致使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等見。夫人白佛言。我今因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得見極樂世界。佛即告言。韋提。汝及眾生專心計念。想於西方琉璃地下一切寶幢。地上眾寶室內莊嚴等。專心注意。亦同上夫人得見。即云。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皆令得見。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此謂覺想中見。故云粗見。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稱三昧者。心眼即開。見彼淨土一切莊嚴。說無窮盡也。又以此經證。一切凡夫但使傾心。定有見義。應知。設有見聞者。不須驚怪也。何以故。乃由彌陀佛三昧力外加故得見。故名見佛淨土三昧增上緣。」
善導大師一再舉出:「非直夫人心至見佛。亦與未來凡夫起教」、「末法眾生罪愆深重。何由得與夫人同例」、「汝是凡夫。心想羸劣」、「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說明雖是垢障凡夫,但有彌陀可為依靠,故能見佛無礙。信心決定之念佛行者,既已信靠彌陀,蒙受佛光「攝取不捨」,又「次如彌勒」,何以不能得到「此即是彌陀佛三念願力外加故得令見佛」?是否第二種深信不足,才會作不到「佛是三達聖人。六通無障。觀機備教。不擇淺深。但使歸誠。何疑不見。」、「一切凡夫但使傾心。定有見義。應知。設有見聞者。不須驚怪也」。各位蓮友靜心思考一下,小經之自力念佛行者,都能臨終未死見到佛;就連下品中生之人應墮地獄,命欲終時聽聞阿彌陀佛,也能見到化佛,為何被世尊讚為「則我善親友」、「人中分陀利華」之不退菩薩,卻見不到彌陀呢?即使三輩往生者,尚須臨終未死之前,見到彌陀現身才能往生化土;那麼往生真實報土之人,現生不能見到佛,又如何算是「不體失往生」?至於,佛經是否寫明信心決定必須見佛,就看蓮友們有無信慧來看懂經文了!
發表於2009.05.14 Yahoo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