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如何有逼切的心


     游藤老師傳授證信、體驗之教法,吩咐蓮友們要有逼切的心,去求阿彌陀佛的感應,使得有位蓮友在網路上,詢問該如何去逼念的問題?揆諸老師與我均因遭受喪母之痛、師姐遭遇火噬子命及家當,為了擺脫內心痛苦,汲汲營營於佛法之解脫,才有顆逼切的心去獲得感應。為此,我一直很讚嘆大多數蓮友,過著平安順遂的生活,而愛樂佛法味,來蓮社聽經多年,要是我辦不到。

 

    師姐邀我同去拜訪居士,看到他過著幸福富裕的日子,每天周旋於事業與家庭,又到處行善、散佈佛法,如此生活怎能感受到苦迫的滋味,而有逼切的心去求感應呢?使我苦思於該如何幫助這些生活如意的蓮友,能有一顆逼切的心。話說回來,世尊總不至於要大家都有韋提悉夫人的遭遇,才能來學弘願法門。彌陀慈父一定有教導一般人,都可得到感應的方法才對。

 

    終於在網路上看到曾我量深的書—淨土真宗要義,解說了要有欲生心才能得到他力迴向信心,書中所言即可解決逼念的問題。以下所述,是我研讀此書所整理出來的資料。

 

    妙好人的模樣就像個圓,既無始又無終,旁人似乎無從得知其究竟,只能欣羨他。到底這個圓是從何處開始畫起?也就是如何去發起一念歸命之信心。淨土真宗強調至心信樂,即他力信心,而親鑾聖人進一步認為,不僅要相信他力信心而已,更指出須由他力迴向予我的信心。因為單憑信他力之信心,終必墮入臨終現前之窼臼,必須藉由「他力迴向之信心」這個體驗,才能獲得一念歸命之真實信心,得到現生不退之利益。

 

    究竟親鑾聖人是如何發現「大信心海,是從佛力發起」?在化土卷文中可以看出端倪:「是以愚禿釋鑾,仰論主解義,依宗師勸化,久出萬行、諸善之假門,永離雙樹林下之往生;回入善夲、德本真門,偏發難思往生之心;然今特出方便真門,轉入選擇願海,速離難思往生心,欲遂難思議往生。果遂之誓,良有由哉。」聖人是從三願轉入,得到他力迴向信心,以其經驗可得知:無轉入者,即無現生不退。亦即至心信樂這個圓,只有三願中之「欲生我國」,能告知吾人繪出此圓之道。

 

    彌陀慈父為誘導十方眾生,厭棄娑婆、欣羨淨土,能夠進入第十八願之「欲生我國」,遂開啟方便法門:第十九、二十願之「欲生我國」。親鑾聖人於入佛門時,就已進入第十九願,如同臺灣的佛教大抵都教禪淨雙修,雖接觸聖道門卻已入第十九願,逐漸培養對淨土的嚮往,此即觀經疏之《深心釋》所云:「又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讚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當聖人風聞法然上人之教,前往聆聽其談話,就棄雜行而歸本願,故此時有出第十九願萬行、諸善之假門,離雙樹林下往生的記載。於是入善夲、德本真門,發難思往生之心。

 

聖人於踵事法然上人之門後,以為所有雜行雜修已一股腦去除,驀然發現自力的陰霾,卻始終藏匿於最深邃之處。三百多位同門都滿足於離棄雜修雜行,唯獨聖人吹毛求疵,深刻體會到自力之陰霾誠非小事,不容等閒視之。聖人於道理上雖已了然於胸,但在道理實踐(行)上卻尚有不明白之處,此一情況今昔皆然。我們或以為已然捨棄,也許並未真正捨棄;另一方面,我們或以為已然歸入,也許並未真正歸入。聖人所尋找的答案無法自法然上人處得知,此乃其本人的問題,應該由自己去摸索才能尋得解答。此更非一朝一夕所能解決的問題,也是無法提出來討論的問題,此即為行之道,需由生活中親身體驗、耐心等候憬悟之時機,此中就有著真正的行。最後根據聖人的記錄:果遂之誓,良有由哉。可知其發現是第二十願引導他朝法然上人所開拓之道邁進,聖人一直以為自己全憑一己之努力,才得以追隨法然上人,是因自力而捨雜行,因自力而歸本願。其實不然,真正使其捨雜行、歸本願,令他發現此道之關鍵者,乃屬果遂之功。唯獨第二十願之「欲生我國」,才示現此道為真正本願力迴向,當然其根源即是第十八願,故觀經疏之《深心釋》云:「又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恆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這讓我聯想到,在歎異鈔第九條《念佛往生》文中,聖人就是根據自己所經驗的果遂之誓,來安撫唯圓上人說:「我與汝同有此心情~~佛特別憐憫無急於欲往生之人。就此才愈感覺大悲大願可靠,應當想往生是決定也。」

 

游藤老師所譯之柏原佑義講述的淨土三部經講話,關於第二十願文中提到一生果遂》(213頁):「吾祖聖人以果遂一事,解釋為使自力稱名的人,轉入他力真如門所設的。」此與曾我量深所談不謀而合,蓮友們可仔細研讀第二十願文,就能明白兩位大德所說。第二十願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迥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即指出「至心迥向,欲生我國,」,表示第十八願文的三心中之「欲生」是先由第二十願來成就。親鑾聖人信卷解釋「欲生心」:「次言欲生者,則是如來招喚諸有群生之敕命」、「故以利他真實欲生心,迴施諸有海,欲生即是回向心」。曾我量深說:我開山聖人更發現—屬具體事實之欲生我國,此即如來招喚諸有眾生的敕命,此具體東西是什麼?即是南無阿彌陀佛。聖人認為「至心迥向」四字即意味著:於南無阿彌陀佛之中即有欲生;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欲生之具體現行;並非在南無阿彌陀佛之外另有欲生。

 

至此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不是遭逢變故,讓我有心去逼念,這只是學佛的因緣,真正給予一顆逼切的心,是彌陀慈父發二十願所催生出來的。的確,回想起老師曾說用算盤珠子串成念珠,辛勤念佛等語。師姐也說因用功念佛、拜佛數千次,而獲得感應。當年我除了到蓮社聽經,還一再強迫自己念佛,逐漸變成入迷般念個不停。曾我量深說:第二十願就法而言,示現了如來廣大甚深的本願力;就機而言示現了宿善。故大經云:「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

 

為此,老師一直強調,盡自力得他力。曾我量深說:真正令吾人知自力無效者,乃是欲生。所以大致說來,欲生承認自力,並令吾人由經驗得知自力無效,於此乃有欲生之真義。人於知其不可為之後,遂不再為之,此種態度並非欲生之真義。雖遇挫折、橫逆,猶能不顧一切去一試再試,如此才是欲生之真義。其實人只要肯去試,在嚐試中便能體會如來的苦心孤詣。我覺得信心決定的關鍵,還是要靠自己用心、用身體力行去獲得,因為強調的是自己與阿彌陀佛的感應與體驗,經典與祖師大德只能從旁引導與點醒,所以不僅要聞經、更要念佛。

 

藉由念佛得到他力迴向來的「欲生心」,我們才有《二河白道喻》所說的「清淨願往生心」,此為他力的願心。曾我量深說:信的原理就是「願」。所謂「信」,即指內心深厚的祈望,亦即指有所願,決定信者即為願。簡言之,信之因是願,信是願之果。願若是清淨的,信就是清淨;願若是純粹的,信心亦隨之是純粹。在辨別信之純粹否、清淨或混濁,其內在因素即為「願」。願乃決定信者,並非信決定願,而是願決定信。換個方式來說,願是自力的話,信即是自力。為何說信是自力的?此乃因其內在之願是自力的。說信心是他力的,此乃因其「願」是他力的。因此,「信」若欲自證其為他力信心時,該由何者去加以證明呢?此該由「願」去加以證明,此際要做深刻內省到內在之願的分際,由是遂得以闡明信乃他力信心。所謂他力迴向之信心即指由於內省至深藏於內之願才得以證明。

 

曾我量深又深入剖析弘願法門的信、願、行:佛法之學問即為願之學問,於覺醒之中,願才能有行。忽略願而獨重視行的話,往往會陷於自以為是的窠臼。位在「行」背後之願究係何種願?該視之為屬於行之自覺原理的願。此話乃指念佛人當自覺,其念佛之行來自彌陀之願,而非稱念者自己所發之願行。曾我量深云:開山聖人教示吾人要以「信心為本」。我們往往說「信心信心」即單指信心,但一般人所謂「信心信心」乃單指行。其實,所謂「信心為本」乃指要視信心為「願」,並非視信心為「信」。所以聖人教示「信心為本」,其意即在開示吾人要視信心為「願」,再由願到行,換言之,視信心為行。修行者能醒悟其內在的願,亦即能透過願而見到「行」。上列所說內容,我想簡言之,蓮友不該只是信受名號,而要作到如歎異鈔所言:「單單念佛,蒙佛救度」。

 

曾我又云:開山聖人稱由願見行之立場為「信心為本」。若非有此認識,而一味說「信心為本」,即是不明所以,是根本不明白何謂「信之一念」。所謂「信之一念」,即指眾生醒悟於如來迴向之一刻,亦即指欲生我國乃如來召喚於我,如來召喚我等諸有眾生之言語。具體而言,此召喚之聲即為「南無阿彌陀佛」,唯有「南無阿彌陀佛」才是欲生我國的具體化。明白南無阿彌陀佛及欲生我國之具體化者,即謂之正定業。正定之「定」,乃指自動決定,並非指他動之決定。他動的決定是由人掌握決定,將流於偏邪。由人自我決定,而不由「法」來決定,故謂之不定、邪定。自動的決定乃由如來自然法爾予我等之決定,往生是要承如來之力為之決定,故謂之正定。由如來所為之決定,才有所謂之時節(時機)。由我自行決定,則無時節(時機)的問題,故無時節處即無真正之決定。現在我們更稱此一「時節」為「一念」,是指信樂開發時刻之短促、剎那。信心開發之時節是極為短促、急速的,此乃指時機之急速,而非只指時間之飛速。所謂急促、所謂急速決定,實有其可貴的背景。唯有真正不斷努力於修行的人,才能明白信心決定時機之急促的箇中三昧,未曾努力的人是不明白的。真正曾於心中刻苦努力的人,才會有彌足珍貴之恍然一念,而於一念中飛越三大阿僧祇劫。所謂「一念」,乃彰顯信樂開發時刻之極促,其中有什麼:有果遂之誓。

 

看了淨土真宗要義一書讓我憬悟到,為何世尊會在文殊師利般若經說:「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善導大師明白此義而據以主張:「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更進而指出「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我觀察到部份蓮友,忘記了大經「若聞精進求」之語,一味地鑽營於弘願法門之教理上,而疏忽於念佛行,導致未得彌陀慈父迴向之「清淨願往生心」,始終停留在信他力之信心,而未確實發起信心決定之一念。如此行為的結果,就像正信念佛偈講話梅原真隆所說:「假若從凡夫各自的思想行為生出來的信心,由其人格的差異,當然會生出種種的差別。」因為未達到「凡聖逆謗齊迴入,如眾水入海一味」,以致於各執己見,對於教義爭論不休,造成日本淨土真宗教派林立,以及現今蓮社之紛擾不安,嚴重違背了曇鑾祖師所訓示:「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四海皆兄弟」。

 

以上所述關於「果遂之誓」,我在蓮社有發現到成功案例,不經由身遭變故,純粹由聽經、積極念佛,而得到殊勝的感應。於是斗膽撰寫此文,欲透過介紹曾我量深的書,來幫助大家有顆逼切的心,去求得感應,早日獲得他力發起之信心。最後冀望有心於往生者,除到處聽經、研讀經文外,務必戮力於稱念名號,千萬記住「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之語。

 

【淨土真宗要義】一書,作者:曾我量深,出版者:法爾出版社
                             發表於2009.05.01 Yahoo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