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93(2004)年底,我終於可以賣掉土城的房屋,結束當屋奴的生活,少了繳房貸的經濟壓力,也擺脫了擔任會計主管的工作壓力,重新回到弘願法門的學習路上。
在94年元宵節過後,我趕緊到台北蓮社請了游藤老師的安心決定鈔講話(二)CD。老師說這本書很重要,我卻因為工作常常加班,以致於第一次講經時,只能斷斷續續的聽;再講第二、三次時,我已無法從公司脫身而完全聽不到,因此心裡一直惦記著要請這套錄音帶,打算跟蓮如上人與老師看齊,在家乖乖念佛與聽錄音帶來度餘生(我很感傷台北蓮友的潰散,沒興趣回蓮社聽經)。
因為第三次講的不完全,所以當時請了第二次的CD,回家後又覺得自己早已領受到三種機法一體,對於本卷內容還算熟悉,但末卷未完整聆聽過,就跳著先聽這部份。在聽末卷時,感覺老師總是欲言又止,好像要講什麼,感到很納悶,就覺得該請第三次的CD才對。原本只想再到蓮社請CD,卻無意中聽到蘇老師在講經,就坐下來上課,一聽到下次要講教行信證,馬上覺得自己該回蓮社聽經。於是我一方面在家聽第三次的CD,聽到老師總算把證信、感應說清楚,肯定了我過去的所學;另一方面在蓮社聽教行信證,讓我很高興在老師往生後,又能繼續前進學習弘願法門,真感謝老師的教導與蘇老師的付出,更謝謝在冥冥之中讓我回蓮社上課的那股感覺。
我又回蓮社上課的事讓舍妹知道後,她竟然也興起了聽經的念頭。她從民國90年初懷孕生小孩,就中斷了學習弘願法門,我看她忙碌於工作與照顧兩個年幼小孩,對我所談論的弘願話題逐漸失去興趣,以為她退了心,把阿彌陀佛置之腦後,原想等她小孩長大後再邀她學弘願。因此看到她真的出現在蓮社,還讓我頗感驚訝。有一次上完課在公車上,她問了我一個問題:「老師後來的講經,說信心決定要有讓佛救到的真實感應,那我所遇到的體驗,算不算信心決定?」
舍妹的體驗是發生於民國79年,那時正就讀大學三年級。當我確認弘願法門是很棒的佛法,老師與蓮社是個安全無虞的學佛環境,就要她一起來上課。我很高興她能信任我的選擇,認真地聽老師講經,適應了用台語說法。我們倆會互相切磋,我會詳細地講解自己的學習心得;她遇有不懂之處,一定會跟我討論,或許有彼此的相伴與激勵,讓我們更加投入學習弘願法門。
在我有了光明攝取之感應後,舍妹有一天放學回來就興奮地說:「我終於知道妳為什麼學弘願會那麼快樂!因為我也體會到了。」我很好奇她怎麼弄懂的?她說:「今天到社團上課,社長講了一個譬喻,一聽完就突然高興起來,明白了念佛是靠他力往生的道理。」
那是什麼譬喻呢?社長在黑板上畫了一幅畫:天空的東邊是太陽、西邊是月亮,地面上有棵小樹苗。社長解釋說:「雖然是一株小苗,但是高高的天空卻照顧著它。如果只有一邊太陽的話,它會被曬死;,又只有一邊月亮的話,也無法生存。因此小樹苗要長成大樹,要依賴高空的日月作正常的運行。」職是之故,舍妹在一剎那間領悟到念佛得救的意義所在。
我聽了舍妹的疑問,就回答說:「這個問題我也有想過,在電視上的弘法節目有提到『不退轉』有信不退、證不退、行不退等種類,我查到正信念佛偈講話有說弘願法門的『不退轉』為『信不退』,並且所有經文和典籍,都說『信之一念』(指從佛力發起)。蘇老師說『乃至一念』有顯應與冥應,像吳師姐得到的是顯應,法中師和我是冥應。我本身有一念發起的體驗和光明攝取之感應,但是對『念佛往生』沒有懷疑,是在那一念起歡喜心的時候,並非在光明的感應上。因此,只要妳自己確認當時沒有思惟與造作,那就是信心決定。不過,既然我會得到光明的感應,而善導大師與老師都說了,那妳就繼續用功念佛與聞法,總有一天會得到光明攝取不捨的真實感應。」
正信念佛偈講話有引用存覺上人之真要鈔:「然雖薄地凡夫,持彌陀名號,發起金剛之信心者,橫離三界流轉之報故,其義當於得不退也。此即非在菩薩位所論之『位、行、念』之三不退。今所言不退者,是『心』(信)不退也。然故善導和尚往生禮讚釋為『蒙光觸者心不退』」,這段話裡,明確提到弘願法門的『不退轉』是指信不退。
另外老師於安心決定鈔講話(三)第36、37片 CD,也強調「以信受名號作本位,非以光明為正定業,即名號正定業」,以下是我儘可能記錄下老師的講話內容,讓大家對此問題能有更清楚的了解。
在第36片 CD:老師引用正信念佛偈「本願名號正定業、至心信樂願為因、成等覺證大涅槃、必至滅度願成就」來說明以名號為本位,光明攝取是附帶性。弘願法門的信、願、行三資糧是佛代替眾生成就,佛成就我們的往生三資糧才成佛,故名號具足信、願、行往生三資糧,而隨順阿彌陀佛之本願所成立的法門名為淨土真宗。往生之願行即名號也,即是功德迴施,是他力救度之法,所以得到救就得到攝取不捨,亦即救度不放之意。功德迴施指願行之功德、即名號之功德,與攝取不捨的光明攝取都是正覺法體之作用、名號之作用。領受佛功德迴施就決定往生,領受無疑心就同時攝取不捨。第十八願未談論到攝取不捨,而是在觀經第九觀真身觀才說到。但以本願名號為正定業,非是光明攝取為正定業,在信受名號時自然就攝取。有人以為沒有光明攝取就無法往生,這是錯的,還是以名號為本位,光明是附帶性。名號是往生業,有人體驗到佛手來攝取,非是光明才能攝取。第18願成就文為「聞其名號」,而不是聞其光明,所以信受名號即得到救。佛以本願名號為正定業,非是光明,這點要認識清楚,不可錯誤;非是無光明即無法往生。凡夫被煩惱障礙無法見到光明,但是領受名號就決定往生,故不用擔心有無見到光明。往生之願行具足在名號,只要信受就決定往生,但體驗是另外的立場,以後再說。先信受名號、仰信名號,就能一分鐘往生(老師之意應指具有往生資格或是臨終的往生)。
在第37片 CD,老師提到:佛入我是指功德迴施,是名號入我之心中而念佛;我入佛是指攝取不捨,是我被佛光攝取,都是佛同一之法來救度眾生,皆是得到救。佛之大悲願行迴施來,我領受名號,佛的功德入於我心,同時佛放光攝取不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具足功德,信受名號即具足功德迴施,同時攝取不捨,有此二種利益,只是形式不同,但同一法。功德迴施即名號,具足願行。有人體驗功德迴施,念到名號而被佛手救到;有人用光明攝取,隨個人之因緣。想要光明攝取要唸「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要功德迴施,要唸「南無阿彌陀佛」,視個人之意願而稱念。第18願成就文是「聞其名號」,未說是聞光明;親鑾聖人說:「本願名號正定業、至心信樂願為因、成等覺證大涅槃、必至滅度願成就」,都是以名號作正定業,信名號無疑即入正定聚。名號是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較為適當,故功德迴施以此六字為主要,亦即功德迴施指六字名號較對。老師本身喜歡功德迴施,因為念佛時有六字可以執持。
有人在部落格問我:「我想請教您,您入定見佛,可有得到救之真實感的安心!(因為我並沒有,所以想請教您的經驗談)」。其實當年我是緊抓著「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嘗試著接受老師的「他力念佛」之觀念,在莫名其妙的一瞬間發起「信心歡喜」的一念而雀躍不已。事後分析發現自己在一剎那間,明白了極樂世界就是我嚮往的真善美世界,而名號就是開啟極樂世界的鑰匙,我只要念佛就持有這鑰匙,即能完成夢想進入阿彌陀佛所建設的美麗殿堂,當時就已有得到救的安心而念念不捨。嗣後又看到救難影片,救援者那種渴望自己可以救到人的想法 ,讓我瞭解了法藏菩薩發願救度眾生的心情。況且阿彌陀佛確已成佛,只要我念佛表達了被救的意願,祂絕對有法力來救到我,所以對於「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已無疑心,充分地信知彌陀的他力救度法,當時確定自己這輩子就能往生西方淨土,不再輪迴受苦。我那時便是如老師所言,得到功德迴施,而歡喜著稱唸「南無阿彌陀佛」。當年還為此,對佛教徒見面就念佛,用佛號say hello,把如此殊勝、寶貴之名號,當作打招呼用語,頗為排斥,因為我覺得念佛時,是我與阿彌陀佛最親暱的接觸。
民國96年8月4日舍妹搬新家,我與家父前往慶賀與用餐。飯後舍妹告訴我,她在7月底的某天凌晨,於寤寐之中見到了光明。她自己覺得很突然!好訝異!我就追問她,睡覺前有否想什麼或看書特別有感觸?她都沒有。半個月後,她想起來了。感應的前一天,當她聽到醫師告知要洗腎時,她一聽就很悲傷自己還年輕,身體就已這樣,而閃過一個念頭:「我得靠阿彌陀佛了!」想不到連她自己都忽略的念頭,阿彌陀佛竟然注意到了,給了她最溫暖的感應,讓她有勇氣在下半生過著洗腎的日子,而深深感恩彌陀慈父的關懷與照應。舍妹的光明感應,證實了她在民國79年的體驗,就是佛力發起的信之一念。
雖然我與舍妹倆人,信之一念都是冥應,但在後來都不需要苦苦追求,只是作到經文所說「是故當發意」與積極地「執持名號」,就能得到彌陀慈父給予真實的光明攝取的顯應。在台北蓮社有位蓮友都得到顯應,他起信的一念是見到佛,但渴望得到光明攝取,心中一直惦念著,沒多久彌陀就讓他如願以償。(用一顆領受、信任的心來念佛,得到了彌陀的回應,是件多幸福、多快樂的事阿!)
我的光明體驗之感想,是驚奇於彌陀慈父的快速應驗,即如觀經疏所云:「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以及感受到彌陀的平易近人和對我的注意,如觀經第九觀真身觀所言:「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真實見識到佛力與佛心的不可思議,深感有些境界不是凡夫的我們所能了解,唯有信順佛語、隨順佛願,感恩祂的慈悲救護。這個光明感應,讓我在學法上遇到難題,會勇於求助彌陀—因為祂很親切;以及虛心地檢討、觀察自己與週遭的人事物,有無可供改善信心之處—因為見識過嶄新的境界,會跳脫原來的視野與思考模式。此外,對於自己的想法、言行會多一份保守、謹慎—因為知道彌陀在看著我。現在則用以坦然面對我的信心,遭受蓮友們的質疑、嘲諷,是個極為重要的證驗。
因此,我想老師即使一再強調:「但以本願名號為正定業,非是光明攝取為正定業」,還得告訴大家:「但體驗是另外的立場,以後再說」,在講經最後力勸大家學習「臨睡入觀法」,以逼念來求感應。連善導大師也如此,雖然告知「此心深信、由若金剛」,但是在觀經疏《玄義分》就說「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教誨我們「唯可勤心奉法、畢命為期」。因為祖師大德看到凡夫業障深重,必須多加守護信心,而把彌陀慈父的各項救度之法,都完整介紹給大家,讓我們在水深火熱之造業生活中,得以持續地學習而鞏固著信與念。
福薄的我被現實環境束縛,會計工作經常要加班,無法常到蓮社上課,其實能聽經學習的時間不多,並且經過蠻長時間的中斷,還能重回弘願行列,連我都訝異自己的耐力。舍妹二十歲出頭就信心決定,但因年輕作不到精進學習與念念相續。我倆如果學其他法門,老早就退心不學了。因此,我們很感恩彌陀慈父惠賜的信心。尤其是舍妹,她的「信不退」竟然拖了十七年,遇到病苦才勤於念佛。要不是有彌陀慈父守護著,使她莫名其妙想到回蓮社上課,而重溫了佛的慈悲本願,讓她在逆境中有了心靈依靠;並且慷慨地給予光明感應,她才能夠堅強地面對身體的磨難。
話匣子一打開,就洋洋灑灑起來,有勞大家耐心閱讀—我所知道的「信不退」,希望能對你們有所助益,更期盼大家能同登極樂世界,即便是化土,也猶勝天堂。最後想大聲說—純然他力念佛行者是不會退轉的,因為得到佛力發起的信心(信不退),這不只是經典的理論,也是我的經驗談。
發表於2010.03.06 Yahoo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