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哪部佛經有專雜之說?師兄如此說是外道思想,小心謗法!
答:不知師兄學淨土法門是依的哪個傳承?(愚之淨宗傳承體系是依曇鸞祖師、善導大師、印光大師)若對淨土法門有相當程度涉獵,當知「專雜之說」肇始於彌陀化身之善導大師是也。「專雜之說」不是說佛經有專經、雜經,此乃師兄不通文義,強作顢頇之語。言「哪部佛經有專雜之說?專雜之說是外道思想」是外行話,「專雜之說」是約心行,就是擇法與修學的態度而言,有專心專行,或稱為正心正行,與雜心雜行。我們看善導大師怎麼說:
「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故名深心。」
善導大師的標準是除淨土三經之外的正行與助行都稱為雜行,以此擇法與修學的態度勸行「四修」:恭敬修、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
印光大師在文鈔特別推崇:「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淨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至於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專修為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一漏。雜修為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印光大師於文鈔開示:「淨土法門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近來之人,多多見異思遷。有信心者,每每不知淨土之所以,或學禪學教學密等法,若欲作大通家、善知識則可。若欲即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則或致因所學者多,藐視淨土。由是既不能斷惑證真,以自力了。又無信願念佛,以仗佛力了,則將來三途六道之苦,當比此時之苦,勝百千萬倍矣。淨土法門若果信得及,守得定,隨己所樂,諸大乘經論,皆當讀誦,倘此道尚未究明,一涉博覽,或恐捨此取彼,則欲了生死,難之難矣。有謂(光)禁人讀大乘經者,此乃不知利害,妄充通家之所說。」也是依著專修雜修的指導原則,不是佛經有專雜之分,是根據你所選擇的傳承與修學態度而論。
【上述問答引自網路“芬陀利華園”網址:http: //club.fjdh.com/1523】
哪部佛經有專雜之說?對念佛人而言,這倒是個合理的質疑。因為聖道門是以個人智慧修行六度萬行成就佛智來解脫,淨土門則是依賴對如來的信心來往生成佛。就愚鈍凡夫來說,只有釋迦牟尼佛的話方可信從,所謂依佛而說為正說,否則就是邪說。
善導大師把修行分為正、雜二行,正行是專依淨土經典而修的行業;雜行則是其餘的諸善萬行,主張修學淨土法門應當捨雜行、修正行。而正行又分為正業與助業二種,其中稱名屬於正業,其餘課誦、觀察、禮拜讚歎、供養等行皆屬助業,提倡主修正業、旁助業,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絕不是邪說,而是千真萬確由佛陀親口說出來的,見於文殊師利般若經。
文殊師利般若經云:「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當云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文殊師利: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
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滿足助道之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中指出「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兩種方法:一為「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二為「一行三昧」。
何為「一行三昧」?佛陀明確指出:「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善導大師惟恐愚鈍凡夫聽不明白佛陀的話,於是層次分明來解說,讓大家聽清楚:「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況且,佛陀都已說「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滿足助道之法」,理所當然可以捨「雜行」、「助業」。
其實佛陀也怕眾人疑惑「一行三昧」,在該經中就先說明一番:
「佛言:汝入不思議三昧耶?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我初發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實無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恒與定俱。」然後告知要「念念相續」。
因此,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讚偈強調「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念佛行者都忙著「念念相續」,那有空再作「雜行」、「助業」,若作要小心會造成「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係念不相續故。」
行者千萬記得此一吩咐:「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那為什麼「專稱名字」,就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陀在該經中也有說明:
「佛告文殊師利:汝欲使如來為無上福田耶?文殊師利言:如來是無盡福田,是無盡相,無盡相即無上福田,非福田非不福田,是名福田。無有明闇生滅等相,是名福田。若能如是解福田相,深植善種,亦無增減。佛告文殊師利:云何植種不增不減?文殊師利言:福田之相,不可思議,若人於中如法修善,亦不可思議。如是植種,名無增無減,亦是無上最勝福田。
爾時大地以佛神力,六種震動,現無常相,一萬六千人,皆得無生法忍。七百比丘,三千優婆塞,四萬優婆夷,六十億那由他六欲諸天,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阿難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如是大地六種震動?佛告阿難:我說福田無差別相,故現斯瑞!往昔諸佛,亦於此處,作如是說福田之相,利益眾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
因此,大經才說:「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善導大師據以於般舟讚指出:「又自他身口意相應善即起上上隨喜心。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我亦如是隨喜。以此善根迴生淨土故。名為正因也。」
因此稱念名號,即是隨喜如來的無上福田,故能「「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滿足助道之法」。
而究其原由,乃是彌陀成就了第十七願:「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所以大經云:
「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另外,文中提到:「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
善導大師怕大家以為又要修諸善萬行, 所以告知「順彼佛願故」,而於觀經疏《玄義分》文初即言: 「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此即是「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故親鸞聖人據以於正信念佛偈指明:「憶念彌陀佛本願、自然即時入必定」
大家不要認為善導大師在瞎掰,這可是有經文供為資據。般舟三昧經有句話說:
「菩薩有四事法。疾逮得三昧。何等為四。一者所信無有能壞者。二者精進無有能逮者。三者所入智慧無有能及者。四者常與善師從事」。該經所謂「菩薩」是指「爾時有菩薩名跋陀和與五百菩薩俱。皆持五戒」乃未得道之凡夫,其如何能行「一者所信無有能壞者。二者精進無有能逮者。三者所入智慧無有能及者」,當然得靠「憶念彌陀佛本願、自然即時入必定。唯能常稱如來號、應報大悲弘誓恩」。
所謂「般舟三昧」,見該經之說明:
「《問事品第一》佛告跋陀和。有三昧名十方諸佛悉在前立。能行是法。汝之所問悉可得也。跋陀和白佛。願為說之。今佛說者。多所過度安隱十方。為諸菩薩現大明相。佛告跋陀和。有三昧名定意。菩薩常當守習持。不得復隨餘法。功德中最第一。
《行品第二》佛告跋陀和。菩薩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髮許。是定意法。名為菩薩超眾行。…佛告跋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此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
文中字句「菩薩常當守習持。不得復隨餘法。功德中最第一」、「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可以看出「般舟三昧」與「一行三昧」關係至為密切,善導大師雖會通其意,仍於觀經疏文末寫道:「敬白一切有緣知識等。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淺短。然佛教幽微。不敢輒生異解。遂即標心結願。請求靈驗。方可造心。南無歸命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三寶。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彼土諸菩薩大海眾。及一切莊嚴相等。某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若稱三世諸佛釋迦佛阿彌陀佛等大悲願意者。願於夢中得見如上所願一切境界諸相。」
由此可知「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即為「憶念彌陀佛本願、自然即時入必定」是經過諸佛之認證,非是任意說之。
故親鑾聖人於教行信證《行卷》云:
「謹按往相迴向,有大行有大信」所謂大行者,有來自文殊師利般若經之佐證:
「復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
所謂大信者,則來自般舟三昧經所說:
「菩薩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髮許。是定意法。名為菩薩超眾行。」作為佐證。
因此,學本願念佛極為強調「信心決定」。
法然上人於選擇本願念佛集提出三重選擇:擱聖道門、拋諸雜行、傍於助業。亦即教人要放棄雜修法門,專修念佛,使我們今生就能依靠佛力,解脫生死輪迴的苦海。此一主張被視為異端,遭到其他教團的圍剿,因而受罰處以流放,被迫脫下僧袍。行筆至此,不禁潸然淚下,上人受到了不白之冤,依然冒著生命危險,戮力於播下法種,今日的我才能蒙受此惠。
值此,我想大聲疾呼:請有意往生西方淨土者,停止撻伐本願念佛,這都是佛說的,切勿誹謗正法,蓮如上人於御文章引述:龍樹菩薩之【智論】中告誡:「自法愛染故,毀疵他人法,雖持戒行人,不免地獄苦」。敬請大家注意之!
發表於2009.06.20 Yahoo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