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網路上瀏覽了一些弘揚本願念佛的文章,作者的佛學造詣常讓我望塵莫及,好羨慕他們能有福慧來博覽群籍;但是其弘法時所呈現的個人理念,卻讓我覺得他們的想法、信心怪怪的,心想為什麼他們的佛學修養不能有助於學習弘願法門,而我才疏學淺卻能信心決定,到底何種機緣成就了我?
再者,他們為了擴大弘揚彌陀慈父的本願救度,接引原本學習淨土宗之人來學習他力念佛,於弘法時常遊走在中國淨土宗與日本淨土真宗之間,引用淨土宗大師的言教來印證淨土真宗教義,甚至還批判游藤老師有法執、我執,僅專注於弘揚日本淨土真宗大師的教法。
這讓我起了一個疑問:老師學佛也是從接觸中國佛教開始,廣學禪宗、淨土宗再擴及日本淨土真宗;早期曾宣講《地藏經》、《心經》、《普門品》等,為何在闡揚弘願法門時不藉助淨土宗大師的教言來吸引廣大淨土宗之信徒?為何不趁機藉以建立自己在佛教界的名望,卻謹守日本淨土真宗的法脈相承而招來罵聲?
對於這些疑點我很好奇,尤其看到別人的學識明明遠勝於自己,到底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出了什麼差池?而我二十年前究竟作了什麼,還沒有想起來?在百思不解又渴望有解答的情況下,只好乖乖地求助於彌陀慈父,一祈求完就腦海浮現以前在蓮社聽經時,注意到老師所講的一句話:所謂「選擇」是包括「選取」與「選捨」,要「選取」就要有「選捨」。我一聽就在心裡回應:「對啊!只選取而不選捨就不算選擇。」
原本我對日本淨土真宗有所疑慮,畏於接受其所傳之三重選擇,而這句話讓我認真地思維自己的窘境,既然在十方禪林連簡單的單盤打坐都坐不來,才轉來弘願蓮社學習念佛法門,即表示我已經作出選擇:「選取了淨土門,並且選捨了聖道門」,就不該只想「選取」念佛而不願意「選捨」雜行與助業。哈!就是這個「選取」與「選捨」的觀念,幫助我跨越學習本願念佛的障礙,成功地作到專稱佛號,奠定了信心決定的重要基礎。
老師所說之「選取」與「選捨」的觀念,是出自法然上人之《選擇本願念佛集》「第三章 本願章——彌陀如來不以餘行為往生本願,唯以念佛為往生本願」:
『又《大阿彌陀經》云:「其佛即選擇二百一十億佛國土中,諸天人民之善惡,國土之好醜,為選擇心中所欣願。
樓夷亙羅佛說經畢,曇摩迦便一其心,即得天眼徹視,悉自見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中,諸天人民之善惡,國土之好醜。即選擇心中所願,便結得是二十四願經。」
此中「選擇」者,即是「取捨」義也。
謂於二百一十億諸佛淨土之中,捨人天之惡,而取人天之善,而取國土之好。
《大阿彌陀經》選擇義如是,《雙卷經》意亦有選擇義,謂云:「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是也。
選擇與攝取,其言雖異,其意是同。然則,捨不清淨行,而取清淨之行也,上,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其義亦然,准是應知。
夫約四十八願,一往各論選擇攝取之義者。
第一、「無三惡趣願」者,即於所睹見之二百一十億土中,或有有三惡趣之國土,或有無三惡趣之國土。即選捨其有三惡趣粗惡國土,選取其無惡趣善妙國土,故云選擇也。
第二、「不更惡趣願」者,於彼諸佛土中,或有雖國中無三惡道,其國人天壽終之,從其國去,復更三惡趣之土。或有不更惡道之土。即選捨其更惡道粗惡國土,選取其不更惡道善妙國土,故云選擇也。
第三、「悉皆金色願」者,於彼諸佛土中,或有一土之中,有黃白二類人天之國土。或有純黃金色之國土。即選捨黃白二類粗惡國土,選取黃金一色善妙國土,故云選擇也。
第四、「無有好醜願」者,於彼諸佛土中,或有人天形色好醜不同之國土。或有形色一類無有好醜之國土。即選捨好醜不同粗惡國土,選取無有好醜善妙國土,故云選擇也。
乃至,第十八「念佛往生願」者,於彼諸佛土中,
或有以佈施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持戒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忍辱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精進為往生行之士。
或有以禪定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般若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菩提心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六念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持經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持咒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起立塔像飯食沙門,及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等種種之行,各為往生行之國土等。
或有專稱其國佛名為往生行之土。
如此以一行,配一佛土者,且是一往之義也。
再往論之其義不定。
或有一佛土中,以多行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多佛土中,以一行通為往生行之土。
如是往生之行種種不同。不可具述也。
即今選捨前佈施、持戒乃至孝養父母等諸行,而選取專稱佛號,故云選擇也。
且約五願,略論選擇,其義如是。自余諸願,准是應知。』
法然上人的「選擇」觀念,則來自善導大師在《觀經疏》精闢的區分專雜之行:
「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
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
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善導大師的主張則可從其所著之《往生禮讚偈》提到:
「又如文殊般若云。明一行三昧。唯勸。獨處空閑。捨諸亂意。係心一佛。不觀相貌。專稱名字。即於念中。得見彼阿彌陀佛及一切佛等。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眾生障重。境細心麤。識颺神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
來追溯到《文殊般若經》的法義。
《文殊般若經》云:「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當云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文殊師利: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文中指出「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兩種方法:一為「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二為「一行三昧」。「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即經上所說:
「佛告文殊師利:我本行菩薩道時,修諸善根,欲住阿鞞跋致地,當學般若波羅蜜。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學般若波羅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解一切法相,欲知一切眾生心界,皆悉同等,當學般若波羅蜜。」
我們修菩薩道都要修「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其中前五度如盲,唯有「般若」才是有眼睛,般若是特別重要;前五度離開了般若,就不能成為波羅蜜,無法到達彼岸。但是經中提到: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修般若波羅蜜時,當云何住般若波羅蜜?
文殊師利言:以不住法為住般若波羅蜜。
佛復問文殊師利: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羅蜜?
文殊師利言:以無住相,即住般若波羅蜜。」
所以《金剛經》才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說:「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那誰人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呢?
《文殊般若經》指出: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非初學菩薩所能了知。
文殊師利言:非但初學菩薩所不能知,及諸二乘,所作已辦者,亦未能了知。」
而根據蕅益大師的《破空論》所講,是「地上菩薩」的境界,總之凡夫是沒有份的。因此釋尊將入涅槃之際,憫念眾生而不請自說《佛說阿彌陀佛》:「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善導大師為咱們凡夫「選捨」了六度萬行等雜行,而「選取」了一行三昧的專念彌陀名號。
所謂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經》云:
「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滿足助道之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關於一行三昧的說明,敬請參閱拙作「那部佛經有專雜之說?」
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故能「善導獨明佛正意」,而法然上人是大勢至菩薩的應化身,才會冒著生命危險,承襲其專雜行的主張,繼續提出三重選擇,更進一步闡明「一行三昧」:
「計也,夫欲速離生死,
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選入淨土門。
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
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選捨-「擱聖道、拋雜行、傍助業」,來選取「專稱佛名」,正是《選擇本願念佛集》的精髓所在。這「擱、拋、傍」三個銳利文字明確地表達出:所謂「選擇」是包括「選取」與「選捨」,只「選取」而不「選捨」就不算是「選擇」。這樣的選擇才能相應於《觀經》,韋提希夫人自釋尊所顯現之諸佛國土中,選擇願生極樂世界;這樣的選擇更相應於《大經》,法藏菩薩自世自在王佛的「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用五劫的時間「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選擇與攝取,其言雖異,其意是同)。如此的具足選取與選捨之選擇,方能與世尊、彌陀二佛之佛心相應。
以上說明了日本淨土真宗對一行三昧的理念,接著來看中國淨土宗的觀點。妙葉大師的《寶王三昧念佛直指》也提到了一行三昧:
「羅顯眾義第十八
夫念佛三昧者。名一行三昧也。蓋彼行人既了深旨。能持一心。惟念彼土。惟憶彼佛。知身土無二。了憶念亦一。乃得名為一行也。雖名一行。亦當以彼一切世出世間無量法門諸功德行以為助道。則往生行疾。是故一切諸行。悉為淨土而修。無別岐路。名一行耳。譬如眾流入海。同得海名。萬善同歸。得名一行。以是義故。則一切念處正勤根力覺道。四弘六度。皆淨土行。乃至彈指之善。及散心念佛。或一稱名。或舉一手。一禮一讚。或一瞻仰。乃至或奉一香一水。一華一燈。一供養具。或一念修習。至於十念。或發一施一戒一忍。禪定智慧。一切善根。迴向極樂。願力持故。雖有遲疾。皆得往生。如經所說喻。昔有人。以小滴水寄於大海。願不壞不失。不異不竭。雖經多劫。要還原水。其人經多劫已。如寄所取。果得原水。不壞不竭。此亦如是。以小善根。迴向極樂。如寄滴水。雖經異生。善根不失。亦不壞竭。生彼無疑。是以大乘小乘。有漏無漏。散心定善。事想觀慧。皆名一行。悉得往生。」
夫念佛三昧者。名一行三昧也。蓋彼行人既了深旨。能持一心。惟念彼土。惟憶彼佛。知身土無二。了憶念亦一。乃得名為一行也。雖名一行。亦當以彼一切世出世間無量法門諸功德行以為助道。則往生行疾。是故一切諸行。悉為淨土而修。無別岐路。名一行耳。譬如眾流入海。同得海名。萬善同歸。得名一行。以是義故。則一切念處正勤根力覺道。四弘六度。皆淨土行。乃至彈指之善。及散心念佛。或一稱名。或舉一手。一禮一讚。或一瞻仰。乃至或奉一香一水。一華一燈。一供養具。或一念修習。至於十念。或發一施一戒一忍。禪定智慧。一切善根。迴向極樂。願力持故。雖有遲疾。皆得往生。如經所說喻。昔有人。以小滴水寄於大海。願不壞不失。不異不竭。雖經多劫。要還原水。其人經多劫已。如寄所取。果得原水。不壞不竭。此亦如是。以小善根。迴向極樂。如寄滴水。雖經異生。善根不失。亦不壞竭。生彼無疑。是以大乘小乘。有漏無漏。散心定善。事想觀慧。皆名一行。悉得往生。」
我在網路的“芬陀利華園”看到一篇文章,可用來幫助大家了解上列文義:【網址:http: //club.fjdh.com/1523】
「圓修念佛三昧,我們依妙叶大師在《寶王念佛三昧直指》的解釋,念佛三昧,也稱為一行三昧。這是因為修行念佛法門的行人了知淨土法門甚深的道理,能夠一心專憶極樂世界淨土的種種莊嚴,專念阿彌陀佛功德名號。並且了知阿彌陀佛的身土不二,也了知能憶與所憶不二,因此名為『一行』。
雖然名之為一行,也應當以一切世間與出世間無量的法門,以及種種的功德行,作為往生淨土的助道因緣,如是便能疾速地成就往生的功德。因此所有一切諸餘法門的行持,都是為了淨土而修的,所以名之為一行。」
佛陀在《文殊般若經》已明確指出「欲入一行三昧」,要「繫心一佛,專稱名字」,以及「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滿足助道之法」。妙葉大師卻解讀為:「雖名一行。亦當以彼一切世出世間無量法門諸功德行以為助道。則往生行疾。」而善導大師為了讓凡夫體會到佛陀的話意,於是循序漸近的分類,先粗分為正行與雜行,再從正行細分為正定之業與助業,好讓大家聽清楚:「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俾能注意到「一行三昧」就是只要「一心專念彌陀名號」。況且,佛陀都已說「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滿足助道之法」,理所當然可以捨「雜行」、「助業」。因此,善導大師又在《往生禮讚偈》強調:
「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
從妙葉大師的觀點,可以看出他並沒有作出選擇,只選取了一行三昧,卻不願選捨「無量的法門,及種種的功德行」,根本就不敢「全仗佛力」。因此,在台灣的佛教就會出現「以般若為導,以淨土為歸」的禪淨雙修、密淨雙修的修行路線,以及講究念佛功夫成片與積功累德的自力念佛法門。
從善導大師的主張,不但選擇了「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還進一步宣示:「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法然上人接續他的理念,喊出「擱聖道、拋雜行、傍助業」的三重選擇;親鑾聖人繼而發展為「信心正因、念佛報恩」,純然靠他力的「淨土真宗」,發揚光大彌陀慈父的本願念佛;在台灣又由游藤老師相承法脈,重返善導大師的「弘願法門」:「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因為中國人機緣未成熟,而日本人頗具善根,各位大師所弘揚的念佛法門就出現差距。中國的淨土宗蕅益大師只能說「死盡偷心,寶此一行」;而日本淨土真宗則大力宣講兩種決定深信:「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決定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當印光大師在文鈔一再叮嚀「全仗佛力」,而淨土真宗則清清楚楚講解第十八願義,告知「五願立宗」、「往還迴向由他力」。當淨土宗教大家要「老實念佛」,淨土真宗則說要「正信念佛」。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教導:「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讚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之目的,是要大家深信《觀無量壽經》的教義,係釋尊說明三福九品與定善散善法門,及證讚彌陀慈父依正二報的用意,在於「使人欣慕」,有方便誘引的隱義。善導大師講解《觀經疏》是要以這個方便法門,來接引靠自力修行的人,從定善散善法門導入第十八願的本願念佛。
淨土宗大師尚未體會出世尊講《觀經》的用意,一方面教念佛人要學《了凡四訓》,如何做人處事、如何消除災難、如何修善積福。此舉輕忽了念佛的功德,又為何不直接切入佛經,佛陀也有教人天因果教,我覺得這有點低估台灣念佛人學佛的水平,況且在家人學佛的時間很少、很寶貴,為什麼要帶大家繞圈子?一方面也教授《無量壽經會集本》,卻講究念佛功夫要成片,達到「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的高標準,這個高低落差的邏輯觀念不知道怎麼兜!這讓我回想起以前在十方禪林,11樓的世尊佛像總是瞇眼笑看著我,在未入信之前,我的疑無明真的很愚癡!難怪《大經》會說:「其胎生者,皆無智慧,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無由供養於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我就讀北市商職(現今士林商職)時,遇到一位英文女老師勸我們要學佛,講了一句佛語:「一旦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卻沒說出「但念阿彌陀,當生極樂國」。為了學佛我跑到十方禪林當會計,卻只能學到片斷、零碎、雜亂的佛學概念,還發現師父們都在找和自己相應的法門。而我一進入游藤老師的弘願蓮社,就聽到彌陀慈父的本願,知道有三經、三願、三機、三往生,能完整的認識到淨土門。尤其是告知「惡人正機」-「極重惡人唯稱佛」,讓我不用再忙著修善積福,不用再兜圈子-東學學、西轉轉,很快地一門深入直趨解脫,而不再浪費學佛的歲月,這都是善導大師主張「專雜得失」所發揮的作用。
游藤老師因解脫心切,於深研中國禪宗、淨土宗多年未有突破,所幸生逢日據時代得以接觸淨土真宗,以其學佛經驗判斷出此宗非為異端,深入學習後獲得真實之利益-得到他力迴向的信心,現生入正定聚。他在觀察到台灣學佛風氣大開,佛教徒已具善根,在政治解嚴、言論自由的機緣成熟下,才敢四處弘揚異於中國佛教傳統的日本淨土真宗。老師因信心決定故,深刻體認到善導大師的教誨:「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極其重要。為了使我們知道有純然靠他力的念佛法門,能蒙受到彌陀慈父的本願救度,讓善導大師的弘願法門得以重新立足於華人世界,所以不得不謹守日本淨土真宗的法脈相承,「選取」弘揚淨土真宗大師的教法,而「選捨」了中國淨土宗。
反觀現在有不少人,雖然有幸學習到本願念佛,翻譯了《選擇本願念佛集》、宣講了淨土真宗的教義,卻仍鍾情於淨土宗之法水,還到處批判游藤老師的不是。如此作為在在表示其並未掌握到《選擇本願念佛集》的基本精神-「選擇」是包括「選取」與「選捨」,只「選取」而不「選捨」,就不算是「選擇」。其所學的程度還在吸收知識與研究學問的階段,並未領解到真實的信心。
善導大師曾在《往生禮讚偈》吩咐:「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
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
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心生輕慢。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
或許有人根本就是在追求名利,投機取巧地選取了淨土真宗的新奇他力念佛,來建立山頭;又同時選取淨土宗之雜行,來增進名望與財富。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偈》又提到:「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何以故余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或許有人選取了他力觀念,卻因所知障而難捨淨土宗之教行(在蓮社就有人為此不再親近老師),就會造成「解行不同。專雜有異」。其結果就像正信念佛偈講話梅原真隆所說:「假若從凡夫各自的思想行為生出來的信心,由其人格的差異,當然會生出種種的差別」,而未能達到「凡聖逆謗齊迴入,如眾水入海一味」,就會各執己見,對於教義爭論不休,違背了曇鑾祖師所訓示:「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四海皆兄弟」。這種情形更讓後學的人,看到本願念佛出現種種不同版本與派系,使其無所適從而延誤往生報土。
接著,我想告訴大家,游藤老師並沒有法執,至於我執這凡夫都免不了。我記得老師在宣講《安心決定鈔講話》時(這有錄音CD可查),曾表明他並沒有反對其他法門,請大家不要誤會,而是淨土真宗的教義在追求現生入正定聚、往生極樂報土,需要作到捨雜就專,教義如此,我們學此宗的人想要獲益就該遵守之(哈哈!我聽話了!遵守了!我成功了-入正定聚),等信心決定後再來研讀其他大乘經典。老師的話並非場面話,因為要選擇就須比較,如果少了對象如何來作取捨呢!
以《教行信證》行卷所列念佛(弘願念佛)與諸善比較對論來看:
1、難易對:念佛易修,諸行難修。
2、頓漸對:弘願念佛是頓,諸善是漸。
3、橫豎對:橫是不經順序是他力念佛,自力諸善要踏次第故名豎。
4、超涉對:超是橫超對迂說,涉與迂同意。
5、順逆對:念佛順本願,諸行非本願言逆。
6、大小對:念佛是大善根,諸善是小善根。
7、多少對:念佛是多善根,諸行是少善根。
8、勝劣對:念佛是勝善根,諸善是劣善根。
9、親疏對:念佛是親於彌陀,諸善是疎。
10近遠對:念佛是近彌陀,諸善是遠。
11深淺對:念佛者往生之機緣深,諸善淺。
12強弱對:念佛依本願故強,諸善是凡夫自力修行故弱。
13重輕對:念佛是重,諸善依自力故輕。
14廣狹對:念佛所利廣,諸善狹。
15純雜對:念佛是純粹往生業,諸善不純故言雜。
16徑迂對:念佛是往生直徑,諸善是迂迴。
17捷遲對:念佛捷證悟,諸善是遲。
18通別對:諸善萬行是通途,念佛是別途(特殊)。
19不退退對:念佛不退心,諸善有退心。
20直辯因明對:念佛是佛之本懷直辯說,諸善是因之而說明。
21名號定散對:念佛是彌陀迴向之名號,諸善是自力定善散善,而示兩者之廢立。
22理盡非理盡對:念佛是盡理之法,諸善未盡理。
23勸無勸對:念佛是諸佛所勸,諸善即不然。
24無間間對:念佛行者憶念彌陀無間,諸善有間斷。
25斷不斷對:念佛不被三毒煩惱所斷,諸善即有被斷。
26相續不續對:念佛能相續,諸善不能相續
27無上有上對:念佛是無上之利益,諸行是有上。
28上上下下對:念佛是上上之勝法,諸行是下下之劣法。
29思不思議對:念佛是不思議殊勝之法門,諸行是可思議之法門故劣。
30因行果德對:諸善是向證之因行,念佛是果德所圓成之行。
31自說他說對:念佛是彌陀自說,諸善是釋迦佛欲引入念佛而方便說之教故言他說。
32迴不迴向對:念佛是不迴向行,諸善待迴向才能往生淨土。
33護不護對:念佛是十方諸佛護念之法,諸行即不護。
34證不證對:念佛是十方諸佛保證,諸善即無。
35讚不讚對:念佛有十方諸佛讚歎,諸善即無。
36付囑不付囑對:念佛是由釋尊付囑傳後代,諸善即無。
37了不了對:念佛是了教,諸善是不了教。
38機勘不堪對:念佛相應末法之機,諸善即不然。
39選不選對:念佛是彌陀選擇之法,諸善不是選擇之法。
40真假對:念佛是真實教,諸善是方便教。
41佛滅不滅對:諸善行者往生淨土而見佛入滅,念佛行者即不見。(佛入滅)
42法滅不滅對:諸善法有滅,念佛經道滅盡亦不滅。
43利不利對:念佛能利益眾生,諸善即不然。
44自力他力對:念佛是他力之行,諸善是自力。
45有願無願對:念佛是本願之行,諸善非本願之行。
46攝不攝對:念佛行者蒙彌陀攝取,諸善行者即不攝。
47入定聚不入對:弘願念佛行者現生得入定聚,諸善行者不入。
48報化對:念佛行者得生報土,諸善行者往生化土。
看看這些比較內容,若無學習其他法門的經驗,怎麼加以判斷?如何能死心地來學弘願念佛。
再者,弘願蓮社在民國96年所出版的《安心決定鈔講話附講》之前言,提到:「凡有心研讀本鈔者,依老師生前指示,先學以下之基礎教典」,其種類除了弘願教典以外,還有聖道門教典如下:楞嚴經、圓覺經、維摩經、華嚴經、法華經、華嚴原人論、大乘起信論等。這白紙黑字可證明老師所說屬實,絕無虛偽。
其實世尊說法常用比較方式,來引導我們思考而予以抉擇。例如《法華經》就有火宅三車之譬喻,佛陀為了救度三界火宅的眾生,先說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最後以佛乘-最究竟的解脫之道,來度脫眾生,出生死之苦海。是以我們當體察佛陀的用心,要懂得取捨之,其方法如《安心決定鈔講話》所說《增一阿含經》的譬喻:
「往昔有二人為生計行他國求財物,漸得麻,荷行歸國;中途有白銀,一人棄麻取白銀而荷,一人云荷來到此棄麻者甚為可惜,不取銀而行過。又中途有黃金,一人見之棄白銀荷去黃金,一人云已在遠國擔來,今捨者不可,遂荷麻歸本國。已歸本國,一人富貴奉養父母,一人者不得支一身。」
我已選到了「黃金」,卻有人只肯選「白銀」-已學本願念佛卻還留戀雜行,真教人扼腕!
除了上述所說「選擇」意義之外,我還回憶起當年碰到一個助緣,幫忙排除了疑慮來捨棄雜行。那是在一本佛教雜誌,看到一首詩:「縱化一道虹光去,依舊宇宙浪子身。龍風拔根樹無憾,誰能明路示暗家。」一看就傻眼,虹光身很厲害ㄟ!怎麼會這樣?我馬上想到「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幸好有善導大師來指點明路。至於為何是暗家?我也不懂,僅能認知自己真的走投無路,只有彌陀慈父可為依靠,終於有望來結束流浪三界的生活。
哇!我寫了很長,總算把想法說完了。最後,感謝彌陀慈父幫我打開塵封多年的記憶,解答了疑惑,品嘗到被攝取、護念的幸福滋味。希望這篇文章能成為大家學弘願法門的助緣,願你們都作出「正港」的選擇,真正地「選取」並且「選捨」,早日擁有這份被彌陀慈父攝取的幸福。
◎ 正港是台語,即真正之意。
附註:非常感謝蓮友持續幫忙!把我的部落格PO在網頁上。其實這篇文章發想於2010年,可惜我福報不夠,生活忙碌而無法靜下心來提筆,這次(2013)春節假期總算有空檔可以動手。希望能守護追隨老師的蓮友們,不要受到外界的干擾,繼續聽聞老師的錄音帶,向極樂報土勇往邁進。
發表於2013.02.24 Yahoo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