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本願念佛、淨土真宗」徒受不白之冤12-12


     世尊知道念佛法門是難信之法,故於宣講彌陀之本願時,刻意於第十八願之發願文與成就文,均加上「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並且於其他經典述及不信而謗法之後果,以警惕世人切勿恣意抨擊。茲列舉經文如下:

 般舟三昧經》〔譬喻品第四〕:

持是三昧者。是佛所稱譽。聞信者其福倍多。佛言。是迷惑自貢高人。不信者及與惡知識從事。聞此經不信不樂。是為於我經中怨家無異。是不持戒人。在自大中。其餘人展轉聞其言信隨之。此為壞佛法。其人相告言。是經為非佛所說。直作是誹謗。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以五濁惡世,    但樂著諸欲,    如是等眾生,    終不求佛道。

當來世惡人,    聞佛說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墮惡道。」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汝舍利弗,    我此法印,    為欲利益,   世間故說,

在所遊方,    勿妄宣傳。    若有聞者,    隨喜頂受,

當知是人、    阿鞞跋致。    若有信受,    此經法者,

是人已曾,   見過去佛,    恭敬供養,    亦聞是法。

若人有能,    信汝所說,    則為見我,    亦見於汝、

及比丘僧、    並諸菩薩。    斯法華經,    為深智說

淺識聞之,  迷惑不解,    一切聲聞、  及辟支佛,

於此經中,    力所不及。  汝舍利弗,  尚於此經、

以信得入,   況餘聲聞。    其餘聲聞,    信佛語故,

隨順此經,    非己智分。    又舍利弗,    憍慢懈怠、

計我見者,    莫說此經。    凡夫淺識,    深著五欲,

聞不能解,    亦勿為說。    若人不信,    譭謗此經

則斷一切,   世間佛種    或復顰蹙,    而懷疑惑,

汝當聽說,    此人罪報。    若佛在世,    若滅度後,

其有誹謗,   如斯經典,    見有讀誦、    書持經者,

輕賤憎嫉、    而懷結恨,    此人罪報,    汝今復聽,

其人命終,    入阿鼻獄,    具足一劫,    劫盡更生,

如是展轉,    至無數劫,    從地獄出,    當墮畜生,

若狗野干,    其影□瘦,    黧黮疥癩,    人所觸嬈,

又復為人,    之所惡賤,    常困饑渴,    骨肉枯竭,

生受楚毒,    死被瓦石,    斷佛種故,    受斯罪報

若作駱駝,    或生驢中,    身常負重,    加諸杖捶,

但念水草,    餘無所知,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有作野干,    來入聚落,    身體疥癩,    又無一目,

為諸童子     之所打擲,    受諸苦痛,    或時致死。

於此死已,    更受蟒身,    其形長大,   五百由旬,

聾騃無足,    宛轉腹行,    為諸小蟲,    之所咂食,

晝夜受苦,    無有休息,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若得為人,    諸根闇鈍,    矬陋攣躄,   盲聾背傴,

有所言說,    人不信受,    口氣常臭,    鬼魅所著,

貧窮下賤,    為人所使,    多病痟瘦,    無所依怙,

雖親附人,    人不在意,    若有所得,    尋復忘失。

若修醫道,    順方治病,    更增他疾,    或復致死。

若自有病,    無人救療,    設服良藥,    而復增劇。

若他反逆、    抄劫竊盜,    如是等罪,    橫羅其殃。

如斯罪人,    永不見佛,    眾聖之王,    說法教化,

如斯罪人,    常生難處,    狂聾心亂,    永不聞法。

於無數劫、    如恒河沙,    生輒聾啞,    諸根不具、

常處地獄,    如遊園觀,    在餘惡道,    如己舍宅,

駝驢豬狗、    是其行處,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若得為人,    聾盲瘖啞、    貧窮諸衰、    以自莊嚴,

水腫乾痟、    疥癩癰疽、    如是等病,    以為衣服,

身常臭處,    垢穢不淨,    深著我見,    增益瞋恚,

淫欲熾盛,    不擇禽獸,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告舍利弗,    謗斯經者,    若說其罪,    窮劫不盡。

以是因緣,    我故語汝,    無智人中,    莫說此經。

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若有人輕毀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終無所獲,如是罪報,當世世無眼,若有供養讚歎之者,當於今世得現果報。若復見受持是經者,出其過惡,若實、若不實,此人現世得白癩病,若有輕笑之者,當世世牙齒疏缺,醜唇、平鼻,手腳繚戾,眼目角睞,身體臭穢,惡瘡、膿血、水腹、短氣、諸惡重病。」  

 

     我發現有人對善導大師所弘揚的弘願法門教義疑惑不信,特於此篇文章之內容,廣引兩部經中之王:《華嚴經》、《法華經》,來證實其所言不虛,故其所寫之《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足堪採信,文中亦提及謗法之下場:

「問曰。釋迦出現。為度五濁凡夫。即以慈悲。開示十惡之因報果三塗之苦。又以平等智慧。悟入人天迴生彌陀佛國。諸經頓教文義歷然。今乃有人。公然不信共相誹毀者。未知此人現生及死後得何罪報。具引佛經與其作證。令生改悔信佛大乘迴生淨土。即為利益也。

答曰。依佛經答者。又此惡人如上五惡性分中已說竟。今直引佛經以為明證。即如《十往生經》云。佛告山海慧菩薩。汝今為度一切眾生。應當受持是經。佛又告山海慧。是經名為觀阿彌陀佛色身正念解脫三昧經。亦名度諸有流生死八難有緣眾生經。如是受持。眾生未有念佛三昧緣者。是經能與作開大三昧門。是經能與眾生閉地獄門。是經能與眾生除害人惡鬼殄滅。四向悉皆安穩。佛告山海慧。如我所說。其義如是。山海慧白佛言。未來眾生多有誹謗。如是之人於後云何。佛言。於後閻浮提或有比丘比丘尼若男若女。見有讀誦是經。或相瞋恚心懷誹謗。緣是謗正法故。是人現身得諸惡重病。身根不具。或得聾病盲病失陰病鬼魅邪狂風冷熱痔水腫失心。如是等諸惡重病世世在身。如是受苦坐臥不安。大小便利亦皆不通。求生求死不得。謗是經故受苦如是。或時死後墮於地獄。八萬劫中受大苦惱。百千萬世未曾聞水食之名。謗是經故得罪如是。或時得出。生在人中。作牛馬豬羊。為人所殺。受大苦惱。為謗是經故。後得人身。常生下賤。百千萬世不得自在。百千萬世不見三寶名字。為謗是經故受苦如是。是故無智人中莫說是經。正觀正念如是之人然後與說。彼此不敬是經。墮於地獄。彼此敬重。得正解脫。往生阿彌陀佛國。今又以此經證。故知毀敬之者。佛記損益不虛。」

 

    謗法之罪重,故世尊一再囑咐,於《法華經》云:以是因緣,我故語汝,無智人中,莫說此經」,《十往生經》云:「是故無智人中莫說是經因此,法然上人於《選擇本願念佛集》末尾吩咐著:庶幾一經高覽之後,埋于壁底,莫遺窻前,恐令破法之人,墮於惡道也。」職是之故,《安心決定鈔之著作者隱名之,並於卷末引自觀佛三昧經,告知「念佛三昧亦復如是,當密藏之」。覺如上人於《教行信證大意》之文末亦寫著:「短慮以之,令擬報恩之勤,賢才披之,莫加誹謗之詞。謹言謹言,不可及外見者也。既為吾宗秘稟教趣;又恐他人造破法罪也。」

 

     看到上列叮嚀之語,讓我在看到「《選擇本願念佛集》的一個錯誤」之文時,一直保持沉默而不敢冒然來反駁。今因年過五十,發覺眼力、腦力大不如前,於是趁著身體還可以時,鼓起勇氣來提筆回應此事,免得將來後悔莫及。我或許是在瞎說,但能引經據典,講的頭頭是道,至於採信與否?就交由各位讀者的善根來加以判斷。

 

接著,我想藉親鑾聖人在《教行信證》〔信卷〕的序文,來表明我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用意:

夫以,獲得信樂,發起自如來選擇願心。開闡真心,顯彰從大聖矜哀善巧。

然末代道俗,近世宗師,沉自性唯心貶淨土真證,迷定散自心昏金剛真信。

爰愚禿釋親鸞,信順諸佛如來真說,披閱論家、釋家宗義,廣蒙三經光澤,特開一心華文,且至疑問遂出明證。誠念佛恩深重,不恥人倫哢言。

忻淨邦徒眾,厭穢域庶類,雖加取捨,莫生譭謗矣。

 

值此,我想呼籲大家:請停止撻伐本願念佛、淨土真宗、弘願法門,切勿因某些淨土真宗之教徒的錯誤行為,而牽怒淨土真宗之教義,因其均為彌陀之願與釋迦之教,更何況其為難信之法。若誹謗正法,將如「八宗祖師龍樹菩薩之《智論》中,有更深刻之告誡,其文曰:『自法愛染故,毀疵他人法,雖持戒行人,不免地獄苦。』」

(此文引自蓮如上人《御文章》〔第十四封:立山、白山〕)

 

最後,我要感恩法然上人親鑾聖人游藤老師,沒有他們的教導,我將永遠不懂《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的這段話: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

佛名」—南無阿彌陀佛:「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本願念佛、淨土真宗」徒受不白之冤12-11


     「臨睡入觀法」文中所說之「除不至心」、「願佛慈悲不捨本弘誓願攝受」、「此願比來大有現驗」,即與〔第十三觀:雜想觀〕之「若欲至心生西方者」、「然彼如來宿願力」、「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相呼應,兌現了世尊所說:「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於是親鑾聖人才會說出:「真心徹到之眾生、此心成為金剛心、等同三品懺悔人,善導宗師如是說」。而此一心得,乃經由親鑾聖人的獨步體驗,而發現了「絕對的他力信心」,亦即是《教行信證》〔化身土卷〕所說:「大信心海甚以叵入,從佛力發起故;真實樂邦甚以易往,藉願力即生故。」

 

     如果沒有法然上人指出:「道綽念佛,得往生否?」之事,就沒有淨土真宗。職是之故,溫金柯居士所說:二是,法然上人引此故事,證明往生不是只以念佛為因,而須以輔以懺悔,亦即以餘行為往生因,違反了第三章所立的宗義」並不成立。居士之所以有此誤解,係因其聚焦於「懺悔」,而親鑾聖人領會出法然上人的用心,明白了其重點乃在「三昧」。法然上人以此「三昧」,開示一般人理解本願念佛的他力信心,僅為「相信他力之信心」,其實是對佛願還了解不夠透徹;應該進一步去體驗,確實得到親鑾聖人所己證」之「從佛力發起」的大信心,即「他力迴向之信心」,也就是游藤老師所謂的「證信」。

 

     行文至此,我終於可以大聲說出來:居士所指控的「兩個自相矛盾之過」,並不是《選擇本願念佛集》的一個錯,而是暗藏著玄機法然上人鑑於眾生的機緣尚未成熟,不敢冒然全盤說出本願念佛的真實教他力迴向之信心,只得以此暗喻來傳授給有志之士,真是用心良苦啊!

 

其實眾人所指的「信則得救」,在本願念佛與淨土真宗的立場,是要得到真實的體驗,才能現生入正定聚。此一宗旨現由游藤老師的弘願法門來承襲此主張,認為光憑「仰信」與「解信」是不足以往生報土,兩者僅是由念佛行者自身所發的「相信他力之信心」,仍屬於自力信心;而「證信」是有真實感的他力信心,係與佛感應道交所發起的「他力迴向之信心」,方能稱的上是「信則得救」。如此法義已然符合於佛教世尊之教義,所以大家對於法然上人親鑾聖人游藤老師的抨擊是該收手了!

 

     慧淨法師雖然編譯《法然上人全集》,卻無法明白其苦心,甚至論斷其出錯,我覺得大概有兩個原因,似乎都違背了世尊之教,與善導大師、法然上人、親鑾聖人之傳承:

一、【淨土宗善導流】的網站上,標榜其宗風為「不尚體驗而平凡化」。

(網址:www.pureland-buddhism.org

二、認為《安心決定鈔》「毫無親鸞思想的蹤跡」(請見下列引文),非是淨土真宗之教典,而游藤老師卻認為此書提及與佛感應道交,是學「證信」的重要典籍。引文如下:

十五、回歸善導
 
        有人曾質疑我的書為何沒有提起日本、淨土真宗,尤其親鸞應尊稱聖人,何可僅稱大師、上人。

        我曾住在日本,遊學於京都,遍訪於各地,深深知道真宗是帶有日本民族色彩很濃厚的宗教,而闡揚本願及祖師思想的也不限於真宗。不可囿於門戶之見,凡是闡揚本願具有水準的、精華的都可吸收。橫看成嶺側成峰,高低遠近各不同;只舉一隅只是窺豹一斑,相容並蓄方可一窺全貌。因此回台之後,不用某一宗之名。雖然勉強用淨宗之名,但目的在於回歸祖師 。至於親鸞若稱聖人,則法然要如何稱呼?乃至善導、曇鸞。

        修學本願法門不可獨尊親鸞的思想,這有掛一漏萬之失,得少為足之憾,以信廢行之險,況且覺如以後的真宗並非完全是親鸞的思想,已融合證空教系的佛體即行、機法一體等等思想,其代表作便是《安心決定鈔》。長久以來真宗門人都認定此鈔是覺如親撰,也是親鸞思想,是真宗聖教,因此加以註解闡揚,不疑有他,毫無排斥之意。近代持此見最力的學者便是游居士所譯《安心決定鈔講話》的作者「是山惠覺」(一八五七~一九二九),為此書寫序的是「圓通連城」,他是西本願寺派的學頭,其序中讚歎此鈔為「他力正旨,說得明瞭,毫無所憾矣」。然而目前學術大開,資料呈現,方知此鈔是屬於證空的法脈之書;非覺如所作,也毫無親鸞思想的蹤跡。同時覺如、存覺父子年輕時代曾先後進入證空再傳弟子彰空之門學習,故此鈔亦傳於覺如之手,而覺如亦有證空之教理的思想。附表於左:

(圖表略)

         故不管何家思想,只要對本願有發揮,於祖語有闡揚,便可斟酌吸收,以光闡本門之義;因為都是傳承善導大師的法脈,每個人都從各個角度來闡釋善導大師所宣揚的本願教理。若在日本則不行,門戶之見牢不可破,各宗各派很少往來,教義是井水不犯河水。故《安心決定鈔》若早期即被發現是別家之物,則真宗學者大多會只問門戶不問教理地予以排斥,不加引用 。

        雖如此說,然而《大正藏》第八十三冊所收證空著作中,有一篇很簡潔扼要的小品文,是以日式中文所寫,名為《鎮勸用心鈔》,此鈔可說是本願之心要,他力之精華,安心之極至,化用之良方。此文被覺如節用於《執持鈔》,是山惠覺氏於其《講話》中也予以全部引用;而小栗憲一法師所作之《淨宗教旨》,更將此文修飾成歌詞,而作為此書之結論。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http://www.pureland-buddhism.org/%e6%b7%a8%e5%9c%9f%e5%ae%97%e5%8f%a2%e6%9b%b8/%e5%9b%9e%e6%ad%b8%e5%96%84%e5%b0%8e/%e5%9b%9e%e6%ad%b8%e5%96%84%e5%b0%8e.aspx

慧淨法師不尊稱親鑾為聖人,或許與其未獲益於所提倡的他力迴向之信心有關,故生不出恭敬心來感恩其對後世的貢獻。

 

溫金柯居士、慧淨法師之所以會誤解法然上人,乃肇因於念佛法門是難信之法,這是佛陀履次提及之事。眾所周知的《佛說阿彌陀經》即云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佛說阿彌陀經》是諸佛所護念經,即同於《法華經》的佛之知見,此經也提到甚難之事:

〔方便品第二〕:

諸佛興出世,   懸遠值遇難,    正使出於世,    說是法復難,

無量無數劫,   聞是法亦難,    能聽是法者,    斯人亦復難。

譬如優曇花,   一切皆愛樂,    天人所稀有,    時時乃一出。

聞法歡喜讚,   乃至發一言,    則為已供養,    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稀有,   過於優曇花。    汝等勿有疑,    我為諸法王,

普告諸大眾,   但以一乘道、    教化諸菩薩,    無聲聞弟子。

汝等舍利弗,    聲聞及菩薩,      當知是妙法,    諸佛之秘要。

〔法師品第十〕: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佈、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欲捨諸懈怠,    應當聽此經,    是經難得聞,    信受者亦難

如人渴需水,    窄鑿於高原,    猶見乾燥土,    知去水尚遠,

漸見濕土泥,    決定知近水。    藥王汝當知,    如是諸人等,

不聞法華經,    去佛智甚遠,    若聞是深經,    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之王,    聞已諦思惟,    當知此人等、    近於佛智慧。」

 

      另一部經中之王《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在〔賢首品第十二〕亦表明佛乘之難信:

「第一智慧廣大慧,真實智慧無邊慧,勝慧及以殊勝慧,如是法門今已說。

此法希有甚奇特,若人聞已能忍可,能信能受能讚說,如是所作甚為難

世間一切諸凡夫,信是法者甚難得,若有勤修清淨福,以昔因力乃能信。

一切世界諸群生,少有欲求聲聞乘,求獨覺者轉復少,趣大乘者甚難遇。

趣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倍更難,況復持誦為人說,如法修行真實解!

有以三千大千界,頂戴一劫身不動,彼之所作未為難,信是法者乃為難。

有以手擎十佛剎,盡於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為難,能信此法乃為難。

十剎塵數眾生所,悉施樂具經一劫,彼之福德未為勝,信此法者為最勝。

十剎塵數如來所,悉皆承事盡一劫,若於此品能誦持,其福最勝過於彼。

 

     世尊於宣說「誓願一佛乘」之《佛說無量壽經》中,更講出五難之事:

「佛語彌勒。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