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最早是在《觀經四帖疏》說出「真心徹到」這四個字,於〔序分義〕敘述:
「夫人真心徹到厭苦娑婆欣樂無為。永歸常樂。但無為之境不可輕爾即階。苦惱娑婆無由輒然得離。自非發金剛之志。永絕生死之元。若不親從慈尊。何能免斯長歎。」
文中「夫人真心徹到厭苦娑婆欣樂無為。永歸常樂」乃指《觀經》所說:
「時韋提希、被幽閉已、愁憂憔悴。遙向耆闍崛山、為佛作禮、而作是言。如來世尊、在昔之時、恆遣阿難、來慰問我。我今愁憂、世尊威重、無由得見。願遣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作是語已、悲泣雨淚、遙向佛禮。 未舉頭頃、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連、及以阿難、從空而來、佛從耆闍崛山沒、於王宮出。時韋提希、禮已舉頭、見世尊釋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寶蓮華、目連侍左、阿難在右。釋梵護世諸天、在虛空中、普雨天華、持用供養。
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瓔珞、舉身投地、號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
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此文為一落難女眾的悲泣求救,係從心底發出的刻苦哀鳴,故為「真心徹到之眾生」,而其「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成為「等同三品懺悔人」。
「若不親從慈尊、何能免斯長歎」之意為,想要「免斯長歎」就得「親從慈尊」,於是《觀經》說: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臺。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華。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復有國土。如玻璃鏡。十方國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世尊所想要教韋提希夫人的「思惟」,為《觀經》〔第七觀:華座觀〕所說: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
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此文指出所要思惟的「除苦惱法」,乃為見到阿彌陀佛的身相光明,所以世尊緊接著說出「像觀」與「真身觀」。
而所謂「教我正受」,即為〔第九觀:真身觀〕: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其光明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
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
是故智者、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聞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
如此的聽從世尊之教導,來「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豈不是「發金剛之志」來「親從慈尊」;而「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豈能不「永絕生死之元、得離苦惱娑婆、即階無為之境」。
從《觀經疏》看到「真心徹到」這四個字的來龍去脈,就可依其含義來解讀,出現在《往生禮讚偈》之「真心徹到」的意涵。從該文之文勢,於懺悔文後緊接著是「臨睡入觀法」,可以窺見善導大師的用意,「但能真心徹到者。即與上同」乃指「臨睡入觀法」。
此法所云:「應發此願。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向西。十聲稱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菩薩清淨大海眾竟。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淪六道苦不可具云。今日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等同韋提希夫人的「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故此行者的兩種深信之心,即成為「真心徹到之眾生、此心成為金剛心」,而成為「等同三品懺悔人」。
此法下半段云:「願佛慈悲不捨本弘誓願攝受。弟子不識彌陀佛身相光明。願佛慈悲示現弟子身相觀音勢至諸菩薩等。及彼世界清淨莊嚴光明等相。道此語已。一心正念。即隨意入觀及睡。或有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有睡眠時得見。除不至心。此願比來大有現驗。」
其中說到:「願佛慈悲示現弟子身相觀音勢至諸菩薩等。及彼世界清淨莊嚴光明等相」,如同「親從慈尊」;而「或有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有睡眠時得見。除不至心。此願比來大有現驗」如是得到應驗,就完成「能如此懺者。不問久近。所有重障頓皆滅盡」。
親鑾聖人將善導大師所傳授的「臨睡入觀法」,解讀為「真心徹到之眾生、此心成為金剛心、等同三品懺悔人」,可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找到佐證: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二〕:
「爾時時分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時分天眾而說頌言:」
「若有眾生一見佛,必使淨除諸業障,離諸魔業永無餘,光照天王所行道。」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三〕:
「爾時增長鳩槃荼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鳩槃荼眾而說頌言:」
「清淨光明不唐發,若遇必令消重障,演佛功德無有邊,勇臂能明此深理。
為欲安樂諸眾生,修習大悲無量劫,種種方便除眾苦,如是淨華之所見。」
懺悔的作用就是要滅除罪障,而上述經文提到見佛必除諸業障,及遇佛光明必消重障。因此,信心決定之行者得到彌陀惠賜之「至心」,來學習「臨睡入觀法」,而見到彌陀之身相光明,當然「等同三品懺悔人」,不須另輔以「懺悔」之「餘行」作為往生因,僅須作到「單單念佛,蒙佛救度」即可往生矣!
(關於見佛一事,另請參閱拙作〔學弘願法門需要見佛嗎?〕)
而為何見到阿彌陀佛的身相光明,就能「永絕生死之元、得離苦惱娑婆、即階無為之境」?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賢首品第十二〕有說到光明的種種作用:
「有勝三昧名安樂,能普救度諸群生,放大光明不思議,令其見者悉調伏。
所放光明名善現,若有眾生遇此光,必令獲益不唐捐,因是得成無上智。」
「又放光明名照耀,映蔽一切諸天光,所有闇障靡不除,普為眾生作饒益。
此光覺悟一切眾,令執燈明供養佛,以燈供養諸佛故,得成世中無上燈。」
「又放光明名濟度,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其普發大誓心,度脫欲海諸群生。
若能普發大誓心,度脫欲海諸群生,則能越度四瀑流,示導無憂解脫城。」
「又放光明名滅愛,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其捨離於五欲,專思解脫妙法味。
若能捨離於五欲,專思解脫妙法味,則能以佛甘露雨,普滅世間諸渴愛。」
「又放光明名歡喜,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其愛慕佛菩提,發心願證無師道。」
「又放光明名愛樂,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其心樂於諸佛,及以樂法樂眾僧。
若常心樂於諸佛,及以樂法樂眾僧,則在如來眾會中,逮成無上深法忍。」
「又放光明名福聚,此光能覺一切眾,令行種種無量施,以此願求無上道。」
「又放光明名具智,此光能覺一切眾,令於一法一念中,悉解無量諸法門。」
「又放光明名慧燈,此光能覺一切眾,令知眾生性空寂,一切諸法無所有。」
「又放光名法自在,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得無盡陀羅尼,悉持一切諸佛法。」
「又放光明名能捨,此光覺悟慳眾生,令知財寶悉非常,恒樂惠施心無著。」
「又放光明名除熱,此光能覺毀禁者,普使受持清淨戒,發心願證無師道。」
「又放光明名忍嚴,此光覺悟瞋恚者,令彼除瞋離我慢,常樂忍辱柔和法。」
「又放光明名勇猛,此光覺悟懶惰者,令彼常於三寶中,恭敬供養無疲厭。
若彼常於三寶中,恭敬供養無疲厭,則能超出四魔境,速成無上佛菩提。」
「又放光明名寂靜,此光能覺亂意者,令其遠離貪恚癡,心不動搖而正定。」
「又放光明名慧嚴,此光覺悟愚迷者,令其證諦解緣起,諸根智慧悉通達。
若能證諦解緣起,諸根智慧悉通達,則得日燈三昧法,智慧光明成佛果。」
「又放光明名佛慧,此光覺悟諸含識,令見無量無邊佛,各各坐寶蓮華上。」
「又放光明名無畏,此光照觸恐怖者,非人所持諸毒害,一切皆令疾除滅。」
「又放光明名安隱,此光能照疾病者,令除一切諸苦痛,悉得正定三昧樂。」
「又放光明名見佛,此光覺悟將歿者,令隨憶念見如來,命終得生其淨國。」
「又放光明名樂法,此光能覺一切眾,令於正法常欣樂,聽聞演說及書寫。」
「又放光明名妙音,此光開悟諸菩薩,能令三界所有聲,聞者皆是如來音。」
「又放光名施甘露,此光開悟一切眾,令捨一切放逸行,具足修習諸功德。」
「又放光明名最勝,此光開悟一切眾,令於佛所普聽聞,戒定智慧增上法。」
「又放光明名寶嚴,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得寶藏無窮盡,以此供養諸如來。」
「又放光明名香嚴,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其聞者悅可意,決定當成佛功德。」
「又放光名觸清淨,能令惡觸皆柔軟,戈鋋劍戟從空雨,皆令變作妙華鬘。」
「又放光名法清淨,能令一切諸毛孔,悉演妙法不思議,眾生聽者咸欣悟。
因緣所生無有生,諸佛法身非是身,法性常住如虛空,以說其義光如是。」
「若有自修眾福業,供養諸佛無央數,於佛功德常願求,是此光明所開覺。
譬如生盲不見日,非為無日出世間,諸有目者悉明見,各隨所務修其業。
大士光明亦如是,有智慧者皆悉見,凡夫邪信劣解人,於此光明莫能睹。
摩尼宮殿及輦乘,妙寶靈香以塗瑩,有福德者自然備,非無德者所能處。
大士光明亦如是,有深智者咸照觸,邪信劣解凡愚人,無有能見此光明。
若有聞此光差別,能生清淨深信解,永斷一切諸疑網,速成無上功德幢。」
後四句之義可相應於《般舟三眛經》〔請佛品第十〕:「於法中無所疑‧不疑者為見佛‧見佛者為疑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