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上網閒逛看到下列這篇文章標題,心裡總覺得癢癢的,於是趁著這次新春期間的空檔,就來摻一腳也隨之瞎說一番。
《選擇本願念佛集》的一個錯誤
溫金柯
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一開始,就引道綽禪師的《安樂集》之語,建立「往生之業,念佛為先」之義。第三章又立:「彌陀如來不以餘行為往生本願,唯以念佛為往生本願」。但是在最後一章,卻引用傳記,說不能依止善導大師之外的其餘諸師,包括善導大師的師父道綽禪師。理由是:道綽禪師最後經過其徒弟善導大師的指導,舉行了三次懺悔,才得以往生。
原文是:「綽歎其深詣,因請入定,觀當得生否?導即入定,須臾報曰:師當懺三罪,方可往生,一者師嘗安佛尊像在檐牖下,自處淨房;二者驅使策役出家人;三者營造屋宇,損傷蟲命。師宜於十方佛前懺第一罪,於四方僧前懺第二罪,於一切眾生前懺第三罪。綽公靜思往咎,皆曰不虛,於是洗心悔謝,訖而見導。即曰:師罪滅矣!後當有白光照燭,是師往生之相也。」
這段文字有犯了兩個「自相矛盾」之過。一是,前已依道綽禪師之語而立義,後又說,不能依道綽,自相矛盾。二是,法然上人引此故事,證明往生不是只以念佛為因,而須以輔以「懺悔」,亦即以「餘行」為往生因,違反了第三章所立的宗義。
此一錯誤,《慧淨法師書信集》亦已經指出。
原文是:「《選擇集》第十六章所引《新修往生傳》(宋.王古輯)善導入定為師決疑之事,此事非實;論道綽禪師於貞觀三年四月八日已自預知時至,且化佛住空,天花下散,告以‘淨土堂成,餘報未盡耳。’(道宣.宋高僧傳)何請徒決疑之有?此乃王古之訛。只要稱名念佛便已具足‘歎佛、懺悔、發願回向、莊嚴淨土’等四種功德,不必別用懺悔之法。」
慧淨上人亦是以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所立宗義,反駁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中的一項錯誤。
【淨土宗善導流】所出版由慧淨法師編譯之《法然上人全集》,在書上〔前言〕寫著:「法然上人是八百年前的東瀛高僧,被當時佛教界譽為智慧第一,實際是大勢至菩薩的應化身」、「法然上人九歲出家,十五歲登佛學重鎮之比叡山修行。生死心切,無常觀深,為速求證悟,閱藏五遍,兼學八宗,可謂天下無雙之智者,教界第一之學匠。」看到慧淨法師這麼精湛地讚嘆法然上人,我認為以其超凡智慧不可能出錯,之所以在編集《選擇本願念佛集》時,捨棄(道宣.宋高僧傳)之「道綽禪師於貞觀三年四月八日已自預知時至」,而採用「《新修往生傳》(宋.王古輯)善導入定為師決疑之事」,乃是用心良苦!因其所處時代背景,不得不如此來傳授本願念佛法。
首先來談第一個「矛盾」之處:「前已依道綽禪師之語而立義,後又說,不能依道綽,自相矛盾。」
茲摘錄《選擇本願念佛集》文:
第一章 二門章
「道綽禪師立聖道淨土二門,而捨聖道正歸淨土」之文
《安樂集》上云:
問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
道綽禪師立聖道、淨土二門,是依據《文殊般若經》的法義: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當云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文殊師利: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文中指出「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兩種方法:一為「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二為「一行三昧」。
「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即經上所說: 「佛告文殊師利:我本行菩薩道時,修諸善根,欲住阿鞞跋致地,當學般若波羅蜜。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學般若波羅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解一切法相,欲知一切眾生心界,皆悉同等,當學般若波羅蜜。」此乃道綽禪師所立之聖道門。
所謂「一行三昧」,經文云:「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此即是道綽禪師所立之淨土門。
道綽禪師精闢且正確地以「聖道、淨土」二門,表達出世尊在《文殊般若經》的說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兩種方法,吻合了世尊與法然上人的想法,故引用其文在《選擇本願念佛集》裡,藉此開宗明義地主張「往生之業,念佛為先」,來提倡「專修念佛」。(至於為何「取念佛、捨諸行」,請參閱拙作“正港的選擇”)。
惟此「聖道、淨土二門」之分類,對於該經此處之教義只道出「其一」,尚未說出「其二」,為此法然上人才在最後一章指出,不能依止善導大師之外的其餘淨土諸祖。此文如下:
「問曰:若依師而不依弟子者,道綽禪師者是善導和尚之師也,抑又淨土祖師也,何不用之?
答曰:道綽禪師雖是師,未發三昧,故不知往生得否。問善導曰:『道綽念佛,得往生否?』導令辨一莖蓮華,置之佛前,行道七日不萎悴,即得往生。依之七日,果然華不萎黃,綽歎其深詣,因請入定,觀當得生否?導即入定,須臾報曰:師當懺三罪,方可往生,一者師嘗安佛尊像在簷牖下,自處淨房;二者驅使策役出家人;三者營造屋宇,損傷蟲命。師宜於十方佛前懺第一罪,於四方僧前懺第二罪,於一切眾生前懺第三罪。綽公靜思往咎,皆曰不虛,於是洗心悔謝,訖而見導。即曰:師罪滅矣!後當有白光照燭,是師往生之相也。
爰知善導和尚者,行發三昧,力堪師位,解行非凡,將是曉矣!況又時人諺曰:『佛法東行以來,未有禪師盛德矣。』絕倫之譽,不可得而稱者歟!」
其餘淨土諸祖之教言,大都依據《佛說阿彌陀經》所說: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也就是「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如此一來只能在臨終見到了佛,才知道可以往生。為此,法然上人在《選擇集》最後一章,藉著:「問善導曰:『道綽念佛,得往生否?』」之事,指出一般淨土宗的缺點:平時無法預知往生否?不能安心地念佛,只得戰戰兢兢地期待臨終的到來。這一點違背了法然上人提倡「本願念佛」的目的,故說「不能依止善導大師之外的其餘淨土諸祖」。職是之故,才會有溫金科居士所謂的--第一個「矛盾」之處:「前已依道綽禪師之語而立義,後又說,不能依道綽,自相矛盾。」而在我看來,法然上人此舉乃去蕪存菁,何過之有!
此文於2014.02.28發表在臺灣之〔隨意窩〕網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