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本願念佛、淨土真宗」徒受不白之冤12-7


《華嚴經》是佛陀剛成道後,以二十一天的時間為大乘菩薩宣講,是最初直暢佛本懷的經典。當時二乘人卻因根性較淺劣,而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的情形。因此世尊觀機逗教,再說漸教之法:《阿含經》十二年、《方等經》八年、《般若經》二十二年、《法華經》和《涅槃經》共八年,俾眾生增長善根來信受圓頓教。關於這點,在《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也有提到: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惟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惟一佛乘得滅度耳。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如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佛法原本如上所說: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惟一佛乘得滅度耳」,此一說法在〔方便品第二〕也有提及: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另外,在《佛說無量壽經》有段經文,也說到二乘之失:

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踊躍大歡喜。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比法,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

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淨慧如本空,億劫思佛智。

窮力極講說,盡壽猶不知,佛慧無邊際,如是致清淨。」

世尊說此段經文之涵義,乃為彌陀本願海「唯是誓願一佛乘」,「不宿二乘雜善中下屍骸」,故為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由上可知,二乘是世尊為教化眾生而巧說的方便法—即是「化城」,其說法之真實教為「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何為佛乘?即「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那「眾生入佛之知見」又是什麼?這可從《佛說阿彌陀經》來得知: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 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不就是一切眾生所能入的「佛之知見」,而此「佛之知見」即是彌陀慈父所成就之第十七願: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因此〔方便品第二〕才會說: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遇到了阿彌陀佛的本願,豈不是「若遇餘佛」;信心決定即入正定聚,豈不是「於此法中、便得決了」。

 

〔方便品第二〕又說: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

對照《佛說無量壽經》來看,弘願念佛行者的「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豈不是符合了「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而入正定聚成為「次如彌勒」的不退菩薩,豈不是符合了「是諸佛、但教化菩薩」。

 

      由上看來,「信則得救」這個概念,其實最早是出現於佛教的《華嚴經》。但因「眾生之性,如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而《華嚴經》的佛乘思想過於圓頓,一般佛教徒難以受教,才會把「信則得救」,這個觀念的專利權,拱手讓給了基督教(佛教發源時間遠早於基督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