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睡入觀法」文中所說之「除不至心」、「願佛慈悲不捨本弘誓願攝受」、「此願比來大有現驗」,即與〔第十三觀:雜想觀〕之「若欲至心生西方者」、「然彼如來宿願力故」、「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相呼應,兌現了世尊所說:「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於是親鑾聖人才會說出:「真心徹到之眾生、此心成為金剛心、等同三品懺悔人,善導宗師如是說」。而此一心得,乃經由親鑾聖人的獨步體驗,而發現了「絕對的他力信心」,亦即是《教行信證》〔化身土卷〕所說:「大信心海甚以叵入,從佛力發起故;真實樂邦甚以易往,藉願力即生故。」
如果沒有法然上人指出:「道綽念佛,得往生否?」之事,就沒有淨土真宗。職是之故,溫金柯居士所說:「二是,法然上人引此故事,證明往生不是只以念佛為因,而須以輔以『懺悔』,亦即以『餘行』為往生因,違反了第三章所立的宗義」並不成立。溫居士之所以有此誤解,係因其聚焦於「懺悔」,而親鑾聖人領會出法然上人的用心,明白了其重點乃在「三昧」。法然上人以此「三昧」,開示一般人理解本願念佛的他力信心,僅為「相信他力之信心」,其實是對佛願還了解不夠透徹;應該進一步去體驗,確實得到親鑾聖人所「己證」之「從佛力發起」的大信心,即「他力迴向之信心」,也就是游藤老師所謂的「證信」。
行文至此,我終於可以大聲說出來:溫居士所指控的「兩個『自相矛盾』之過」,並不是《選擇本願念佛集》的一個錯誤,而是暗藏著玄機。法然上人鑑於眾生的機緣尚未成熟,不敢冒然全盤說出本願念佛的真實教義—他力迴向之信心,只得以此暗喻來傳授給有志之士,真是用心良苦啊!
其實眾人所指的「信則得救」,在本願念佛與淨土真宗的立場,是要得到真實的體驗,才能現生入正定聚。此一宗旨現由游藤老師的弘願法門來承襲此主張,認為光憑「仰信」與「解信」是不足以往生報土,兩者僅是由念佛行者自身所發的「相信他力之信心」,仍屬於自力信心;而「證信」是有真實感的他力信心,係與佛感應道交所發起的「他力迴向之信心」,方能稱的上是「信則得救」。如此法義已然符合於佛教世尊之教義,所以大家對於法然上人、親鑾聖人及游藤老師的抨擊是該收手了!
慧淨法師雖然編譯《法然上人全集》,卻無法明白其苦心,甚至論斷其出錯,我覺得大概有兩個原因,似乎都違背了世尊之教,與善導大師、法然上人、親鑾聖人之傳承:
一、【淨土宗善導流】的網站上,標榜其宗風為「不尚體驗而平凡化」。
(網址:www.pureland-buddhism.org)
二、認為《安心決定鈔》「毫無親鸞思想的蹤跡」(請見下列引文),非是淨土真宗之教典,而游藤老師卻認為此書提及與佛感應道交,是學「證信」的重要典籍。引文如下:
「十五、回歸善導
有人曾質疑我的書為何沒有提起日本、淨土真宗,尤其親鸞應尊稱聖人,何可僅稱大師、上人。
有人曾質疑我的書為何沒有提起日本、淨土真宗,尤其親鸞應尊稱聖人,何可僅稱大師、上人。
我曾住在日本,遊學於京都,遍訪於各地,深深知道真宗是帶有日本民族色彩很濃厚的宗教,而闡揚本願及祖師思想的也不限於真宗。不可囿於門戶之見,凡是闡揚本願具有水準的、精華的都可吸收。橫看成嶺側成峰,高低遠近各不同;只舉一隅只是窺豹一斑,相容並蓄方可一窺全貌。因此回台之後,不用某一宗之名。雖然勉強用淨宗之名,但目的在於回歸祖師
。至於親鸞若稱聖人,則法然要如何稱呼?乃至善導、曇鸞。
修學本願法門不可獨尊親鸞的思想,這有掛一漏萬之失,得少為足之憾,以信廢行之險,況且覺如以後的真宗並非完全是親鸞的思想,已融合證空教系的佛體即行、機法一體等等思想,其代表作便是《安心決定鈔》。長久以來真宗門人都認定此鈔是覺如親撰,也是親鸞思想,是真宗聖教,因此加以註解闡揚,不疑有他,毫無排斥之意。近代持此見最力的學者便是游居士所譯《安心決定鈔講話》的作者「是山惠覺」(一八五七~一九二九),為此書寫序的是「圓通連城」,他是西本願寺派的學頭,其序中讚歎此鈔為「他力正旨,說得明瞭,毫無所憾矣」。然而目前學術大開,資料呈現,方知此鈔是屬於證空的法脈之書;非覺如所作,也毫無親鸞思想的蹤跡。同時覺如、存覺父子年輕時代曾先後進入證空再傳弟子彰空之門學習,故此鈔亦傳於覺如之手,而覺如亦有證空之教理的思想。附表於左:
(圖表略)
故不管何家思想,只要對本願有發揮,於祖語有闡揚,便可斟酌吸收,以光闡本門之義;因為都是傳承善導大師的法脈,每個人都從各個角度來闡釋善導大師所宣揚的本願教理。若在日本則不行,門戶之見牢不可破,各宗各派很少往來,教義是井水不犯河水。故《安心決定鈔》若早期即被發現是別家之物,則真宗學者大多會只問門戶不問教理地予以排斥,不加引用
。
雖如此說,然而《大正藏》第八十三冊所收證空著作中,有一篇很簡潔扼要的小品文,是以日式中文所寫,名為《鎮勸用心鈔》,此鈔可說是本願之心要,他力之精華,安心之極至,化用之良方。此文被覺如節用於《執持鈔》,是山惠覺氏於其《講話》中也予以全部引用;而小栗憲一法師所作之《淨宗教旨》,更將此文修飾成歌詞,而作為此書之結論。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
(http://www.pureland-buddhism.org/%e6%b7%a8%e5%9c%9f%e5%ae%97%e5%8f%a2%e6%9b%b8/%e5%9b%9e%e6%ad%b8%e5%96%84%e5%b0%8e/%e5%9b%9e%e6%ad%b8%e5%96%84%e5%b0%8e.aspx)
(慧淨法師不尊稱親鑾為聖人,或許與其未獲益於所提倡的他力迴向之信心有關,故生不出恭敬心來感恩其對後世的貢獻。)
溫金柯居士、慧淨法師之所以會誤解法然上人,乃肇因於念佛法門是難信之法,這是佛陀履次提及之事。眾所周知的《佛說阿彌陀經》即云: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佛說阿彌陀經》是諸佛所護念經,即同於《法華經》的佛之知見,此經也提到甚難之事:
〔方便品第二〕:
「諸佛興出世, 懸遠值遇難, 正使出於世, 說是法復難,
無量無數劫,
聞是法亦難, 能聽是法者,
斯人亦復難。
譬如優曇花, 一切皆愛樂, 天人所稀有, 時時乃一出。
聞法歡喜讚, 乃至發一言, 則為已供養, 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稀有, 過於優曇花。 汝等勿有疑, 我為諸法王,
普告諸大眾, 但以一乘道、 教化諸菩薩, 無聲聞弟子。
汝等舍利弗, 聲聞及菩薩, 當知是妙法, 諸佛之秘要。」
〔法師品第十〕: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佈、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欲捨諸懈怠, 應當聽此經, 是經難得聞, 信受者亦難。
如人渴需水, 窄鑿於高原, 猶見乾燥土, 知去水尚遠,
漸見濕土泥, 決定知近水。 藥王汝當知, 如是諸人等,
不聞法華經, 去佛智甚遠, 若聞是深經, 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之王, 聞已諦思惟, 當知此人等、 近於佛智慧。」
另一部經中之王《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在〔賢首品第十二〕亦表明佛乘之難信:
「第一智慧廣大慧,真實智慧無邊慧,勝慧及以殊勝慧,如是法門今已說。
此法希有甚奇特,若人聞已能忍可,能信能受能讚說,如是所作甚為難。
世間一切諸凡夫,信是法者甚難得,若有勤修清淨福,以昔因力乃能信。
一切世界諸群生,少有欲求聲聞乘,求獨覺者轉復少,趣大乘者甚難遇。
趣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倍更難,況復持誦為人說,如法修行真實解!
有以三千大千界,頂戴一劫身不動,彼之所作未為難,信是法者乃為難。
有以手擎十佛剎,盡於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為難,能信此法乃為難。
十剎塵數眾生所,悉施樂具經一劫,彼之福德未為勝,信此法者為最勝。
十剎塵數如來所,悉皆承事盡一劫,若於此品能誦持,其福最勝過於彼。」
世尊於宣說「誓願一佛乘」之《佛說無量壽經》中,更講出五難之事:
「佛語彌勒。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