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發起菩提心」,讓我想到一件事,不過要先來看《佛說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文: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佛語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佛語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有現代淨土宗大師依據以上之文,三輩中均有提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而駁斥淨土真宗的信心之說,強調要發菩提心來念佛才能往生。我覺得這個論點有過度解讀之嫌,擬舉下列幾點來異議一番:
一者、三輩文在一開始及三輩中都講明:「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請注意--「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這是表明「願生其國」之心乃是諸天人民自個兒發心,所以才需要發菩提心,此乃度化不信受佛願之人,屬於第十九願根器的眾生。而第十八願成就文是:「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請注意!並沒有「諸有眾生其有」之字眼,表示「願生彼國」是來自「聞其名號」、「至心迴向」;並且「信心歡喜」緊接著「聞其名號」,就表示信心歡喜來自名號,此為聽聞佛本願且信受佛力之人的往生法。
二者、龍樹菩薩之《十住論》第五之〔易行品〕云:
「發願求佛道者,比舉三千大千世界重。」
又第十五之〔大乘品〕云:
「若人以指舉三千大千世界於虛空中住百千萬劫,此事可成不足為難;若發願言我當作佛,是為希有甚難。」
於此文可知,求無上菩提是何等之大願,同時得此是何等之難事也。
(以上之文,係出自游藤老師所翻譯之《安心決定鈔講話》)
所謂「發願求佛道」即是發菩提心,可是很難哦!而彌陀是發願要廣度十方眾生,怎麼可能叫大家都去「舉三千大千世界」之重物呢!
三者、前所引之文《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賢首品第十二〕,說到:「若得殊勝決定解,則為諸佛所護念,若為諸佛所護念,則能發起菩提心。」「得殊勝決定解」就是淨土真宗所為說的「信心決定」,而此話乃意謂著:要信心決定後有了諸佛的護念,眾生才有力量來發起菩提心。
四者、《佛說阿彌陀經》也有如上之說法: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諸佛所說名、及經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共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聞是諸佛所說名」即聞信名號,就能「為一切諸佛共所護念」就可「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需再多此一舉來發菩提心。
五者、再引《佛說阿彌陀經》於勸發願時,說到: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經文是說只要有人信受來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都能得到:「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信心決定之念佛行者,已經得到彌陀所迴向來之欲生心,所以不需要自個兒另發菩提心。
六者、再引《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之〔兜率宮中偈讚品第二十四〕文來說明:
「爾時法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寧可恒具受,一切世間苦,終不遠如來,不睹自在力。
若有諸眾生,未發菩提心,一得聞佛名,決定成菩提。
若有智慧人,一念發道心,必成無上尊,慎莫生疑惑。
如來自在力,無量劫難遇,若生一念信,速登無上道。
設於念念中,供養無量佛,未知真實法,不名為供養。
若聞如是法,諸佛從此生,雖經無量苦,不捨菩提行。
一聞大智慧,諸佛所入法,普於法界中,成三世導師。
雖盡未來際,遍遊諸佛剎,不求此妙法,終不成菩提。
眾生無始來,生死久流轉,不了真實法,諸佛故興世。
諸法不可壞,亦無能壞者,自在大光明,普示於世間。」
看吧!「若有諸眾生,未發菩提心,一得聞佛名,決定成菩提。」這可是鐵證如山,可以證明不需要發菩提心,只須聞信名號即可矣!
(這段文真是太棒了!根本就是在說弘願法門之教義)
除了以上發菩提心之事,淨土真宗還主張一信受本願名號,即信心決定,就能「現生入正定聚」,此亦是異於他宗之處,這也有所依據。《佛說無量壽經》文:
「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
「此文發問說:『所以者何』,然後解答說:『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故』。這個回答是說淨土所住的,都是正定聚的人,沒有邪定聚與不定聚的人。將這句話更詳細說明,就是邪定聚與不定聚的人,不能往生淨土。因為彼土是唯有正定聚的人才能住的淨土。因此往生淨土的人,只限於正定聚的人」(此文出自游藤老師所翻譯,由柏原祐義所講述的《真宗聖典淨土三部經講話》,其中有著更詳細的論述,敬請參閱。)
揆諸前引之經文所說: 「若得殊勝決定解,則為諸佛所護念,若為諸佛所護念,則能發起菩提心」、「聞是諸佛所說名、及經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共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謂著念佛行者於信心決定時,已得到諸佛授記:「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已得之,豈有不現生入正定聚!追其原由,乃彌陀所發之第十七願「諸佛稱揚之願」已成就故。
尚有經文云:「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其意所指:有信者「今發願」即是「今生」,因為「若有諸眾生,未發菩提心,一得聞佛名,決定成菩提」,此乃彌陀所發之第十八願「至心信樂之願」已成就故,所以能現生入正定聚。
而《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九〕之文提到:
「一切如來授尊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一生當得無上菩提,則已超越一切菩薩所住處,則已出過一切菩薩離生位,則已圓滿一切波羅蜜,則已深入一切諸忍門,則已具足一切菩薩地,則已遊戲一切解脫門,則已成就一切三昧法,則已通達一切菩薩行,則已證得一切陀羅尼辯才,則已於一切菩薩自在中而得自在,則已積集一切菩薩助道法,則已遊戲智慧方便,則已出生大神通智,則已成就一切學處,則已圓滿一切妙行,則已滿足一切大願,則已領受一切佛所記,則已了知一切諸乘門,則已堪受一切如來所護念,則已能攝一切佛菩提,則已能持一切佛法藏,則已能持一切諸佛菩薩祕密藏,則已能於一切菩薩眾中為上首,則已能為破煩惱魔軍大勇將,則已能作出生死曠野大導師,則已能作治諸惑重病大醫王,則已能於一切眾生中為最勝,則已能於一切世主中得自在,則已能於一切聖人中最第一,則已能於一切聲聞、獨覺中最增上,則已能於生死海中為船師,則已能布調伏一切眾生網,則已能觀一切眾生根,則已能攝一切眾生界,則已能守護一切菩薩眾,則已能談議一切菩薩事,則已能往詣一切如來所,則已能住止一切如來會,則已能現身一切眾生前,則已能於一切世法無所染,則已能超越一切魔境界,則已能安住一切佛境界,則已能到一切菩薩無礙境,則已能精勤供養一切佛,則已與一切諸佛法同體性,已繫妙法繒,已受佛灌頂,已住一切智,已能普生一切佛法,已能速踐一切智位。」
既然念佛行者於信心決定時,如前所引世尊之經典所說,已得到諸佛護念之授記,就是所謂「一切如來授尊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然能「一生當得無上菩提,則已超越一切菩薩所住處,則已出過一切菩薩離生位,則已圓滿一切波羅蜜…」如此這般殊勝的「一生當得」,焉能不是現生入正定聚呢!
除此之外,還有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可為佐證,其有寫著:
「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此乃引自於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
「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于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義意:
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
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連龍樹菩薩都認為「但以信佛因緣」就能「即入大乘正定之聚」,而曇鸞大師亦隨之附和來強調「即入」,這不就是現生入正定聚嘛!而親鑾聖人只不過是濡沫相傳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