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真宗之絕對他力信心的教義,係源自親鑾聖人所撰述之《教行信證》,覺如上人說:「教行信證真佛土化身土之教相,是聖人之己證,當流之肝要」,即表明「絕對的他力信心」是親鑾聖人獨步的體驗。其之所以有此體驗,應歸功於法然上人在《選擇集》最後一章指出:「道綽念佛,得往生否?」之事,而得到啟發來戮力於解決之道所致。
溫金柯居士所提:「法然上人引此故事,證明往生不是只以念佛為因,而須輔以懺悔」,此話依聖道門之觀點、與通途淨土宗之教法,均為無誤。因為世尊在《佛遺教經》囑咐:
「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恥,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而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蜜》說明了懺悔的意義:
「懺名懺謝三寶及一切眾生,悔名慚愧改過求哀。我今此罪若得滅者,於將來時,寧失身命,終不更造如斯苦業……生如是心,唯願三寶證明攝受,是名懺悔。」
因此,善導大師在《法事讚》教導了懺悔儀軌:
「願往生願往生。眾生見佛心開悟。發願同生諸佛家。住此娑婆已來久。無功捨命劫塵沙。自覺心頑神識鈍。良由地獄臥銅車。銅車炎炎難居止。一念之間百千死。非直此中多苦痛。一切泥犁亦如是。泥犁一入過塵劫。畜生鬼道還如此。今得人身貪造罪。諸佛聖教生非毀。非毀聖教罪根深。謗說良善苦常沈。大聖雖有神通力。無能相救益悲心。今勸道場時眾等。發露懺悔罪無窮。眾等同心彼淨土。手執香華常供養。
高座待下座聲盡即懺云。
敬白。道場說眾等今為施主某甲及諸眾生。歸命十方諸佛龍宮法藏舍利真形菩薩大士緣覺聲聞等。現在道場證明懺悔。又白。天曹地府閻天子。五道太山三十六王。地獄典領天神地神。虛空神山林河海。一切靈祇及眾賢聖等。各有天通道眼他心宿命漏盡智人。現在道場。證明弟子今日施主某甲及諸眾生披心懺悔。
弟子道場眾等內外爾許多人。自從過去。盡過去際現在際未來際。身口意業行住坐臥。於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上。具造一切惡。常起一切惡。相續起一切惡。方便起一切惡障業障報障煩惱等障。生死罪障不得見聞佛法僧障。
弟子眾等自從曠劫已來。乃至今身至今日。於其中間作如是等罪。樂行多作無量無邊。能令我等墮於地獄。無有出期。是故經言。阿鼻地獄。十八寒冰地獄。十八黑闇地獄。……
佛言。若有眾生殺害三寶。偷劫三寶。污染三寶。欺誑三寶。謗毀三寶。破壞三寶。殺害父母。偷劫父母。污染父母。欺誑父母。謗毀父母。破壞父母。罵辱六親。作如是等殺逆罪者。命終之時銅狗張口。化十八車狀如金車。寶蓋在上。一切火炎化為玉女。罪人遙見心生歡喜。我欲往中我欲住中。風刀解時寒急失聲。寧得好火。在車上座。然火自爆。作是念已即便命終。揮霍之間已坐金車。顧瞻玉女皆捉鐵斧斬截其身。身下火起如旋火輪。譬如壯士屈伸臂頃。直落阿鼻大地獄中。……化閻羅王大聲告敕。癡人獄種。汝在世時不孝父母。邪慢無道。汝今生處名阿鼻獄。汝不知恩。無有慚愧。受此苦惱。為樂不耶。作是語已即滅不現。爾時獄卒復驅罪人。從於下隔乃至上隔。經歷八萬四千隔中。……如是壽命盡一大劫。
五逆罪人無慚無愧。造作五逆罪故。臨命終時。十八風刀如鐵火車解截其身。以熱逼故便作是言。得好色華清涼大樹。於下遊戲。不亦樂乎。作此念時。阿鼻地獄八萬四千諸惡劍林化作寶樹。華果茂盛行列在前。大熱火炎化為蓮華。在彼樹下。罪人見已。我所願者今已得果。作是語時疾於暴雨坐蓮華上。坐已。須臾鐵觜諸蟲。從火華起。穿骨入髓徹心穿腦。………一切苦事過於上說。百千萬倍。具五逆者其人受苦。足滿五劫。
弟子道場眾等。自從元身已來。乃至今身至於今日。於其中間放縱三業。作如是等罪。樂行多作無量無邊。今聞佛說阿鼻地獄。心驚毛豎。怖懼無量慚愧無量。今對道場凡聖。發露懺悔願罪消滅。永盡無餘。懺悔已。至心歸命禮阿彌陀佛。」
職是之故,法然上人才會舉出此事,「道綽禪師最後經過其徒弟善導大師的指導,舉行了三次懺悔,才得以往生。」
惟因懺悔必須如法,做到「發露懺悔願罪消滅、永盡無餘」,方能滅除罪業。這可不是隨便說說,要經過「各有天通道眼他心宿命漏盡智人」的「現在道場證明懺悔」,若作不到「永盡無餘」,又造了妄語之罪。這對德行兼備之高僧來說,乃為輕而易舉之事,故道綽禪師能「靜思往咎,皆曰不虛,於是洗心悔謝」而罪滅矣!但對在生活中造罪的凡夫而言,卻是難如登天。是以親鑾聖人注意到:「道綽禪師雖是師,未發三昧,故不知往生得否」,與善導大師「行發三昧,力堪師位,解行非凡」之差別,從而發現善導大師教授了其他方法,來「行發三昧」而滅除罪業。
善導大師在《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提到:
「如觀佛三昧經說。若有人、一須臾頃觀白毫相、若見若不見。即除卻九十六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數劫生死重罪。常作此想、太除障滅罪、又得無量功德、諸佛歡喜。」
此文可由《佛說觀佛三昧海經》〔本行品第八〕來印證之:
「佛告阿難。此觀佛三昧、是一切眾生犯罪者藥、破戒者護、失道者導、盲冥者眼、愚癡者慧、黑闇者燈、煩惱賊中是勇健將、諸佛世尊之所遊戲、首楞嚴等諸大三昧始出生處。佛告阿難、汝今善持慎勿忘失。過去未來三世諸佛、是諸世尊皆說如是念佛三昧。我與賢劫諸大菩薩、因是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智威神自在、如是十方無量諸佛、皆由此法成三菩提。」
而《佛說觀無量壽經》與《佛說觀佛三昧海經》有異曲同工之妙,在《觀經》〔第九觀:真身觀〕也說到從觀白毫相,來觀佛身而得到念佛三昧: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其光明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
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
「是故智者、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聞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
上述兩經之觀法,對於身處末法時代的眾生而言,仍是遙不可及。但是世尊明明說到:「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所以在《觀經》〔第十三觀:雜想觀〕說到: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邊福、何況觀佛具足身相。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 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
當中經文:「若欲至心生西方者」、「然彼如來宿願力故」、「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留下了「異方便」的線索來見佛。
親鑾聖人在《高僧和讚》〔善導大師〕文段中,說出他所找到的線索:「真心徹到之眾生、此心成為金剛心、等同三品懺悔人,善導宗師如是說。」此文源自《往生禮讚偈》:
「普為師僧父母及善知識法界眾生。斷除三障。同得往生阿彌陀佛國。歸命懺悔。
上二品懺悔發願等同前。須要中要取初。須略中略取中。須廣中廣取下。其廣者。就實有心願生者而勸。或對四眾。或對十方佛。或對舍利尊像大眾。或對一人。若獨自等。又向十方盡虛空三寶。及盡眾生界等。具向發露懺悔。懺悔有三品。上中下。
上品懺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懺悔。
中品懺悔者。遍身熱汗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懺悔。
下品懺悔者。遍身徹熱。眼中淚出者。名下品懺悔。
此等三品雖有差別。即是久種解脫分善根人。致使今生敬法重人。不惜身命。乃至小罪若懺。即能徹法徹髓。能如此懺者。不問久近。所有重障頓皆滅盡。若不如此。縱使日夜十二時急走。眾是無益。若不作者。應知雖不能流淚流血等。但能真心徹到者。即與上同。
敬白。十方諸佛、十二部經、諸大菩薩、一切賢聖、及一切天龍八部、法界眾生、現前大眾等。證知我、發露懺悔、從無始已來乃至今身。
殺害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不可知數。
偷盜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物、不可知數。
於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上起邪心、不可知數。
妄語欺誑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不可知數。
綺語調哢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不可知數。
惡口罵辱誹謗毀呰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不可知數。兩舌鬥亂破壞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不可知數。
或破五戒八戒十戒十善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菩薩三聚戒十無盡戒乃至一切戒及一切威儀戒等、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不可知數。
如是等眾罪亦如十方大地無邊微塵無數、我等作罪亦復無數。虛空無邊、我等作罪亦復無邊。方便無邊、我等作罪亦復無邊。法性無邊、我等作罪亦復無邊。法界無邊、我等作罪亦復無邊。眾生無邊、我等劫奪殺害亦復無邊。三寶無邊、我等侵損劫奪殺害亦復無邊。戒品無邊、我等毀犯亦復無邊。如是等罪。上至諸菩薩、下至聲聞緣覺、所不能知。唯佛與佛乃能知我罪之多少。
今於三寶前法界眾生前、發露懺悔、不敢覆藏。唯願十方三寶法界眾生、受我懺悔、憶我清淨。始從今日、願共法界眾生、捨邪歸正、發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提眷屬、作真善知識、同生阿彌陀佛國,乃至成佛。如是等罪永斷相續、更不敢作。懺悔已、至心歸命阿彌陀佛。廣懺竟。
若入觀及睡眠時。應發此願。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向西。十聲稱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菩薩清淨大海眾竟。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淪六道苦不可具云。今日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本弘誓願攝受。弟子不識彌陀佛身相光明。願佛慈悲示現弟子身相觀音勢至諸菩薩等。及彼世界清淨莊嚴光明等相。道此語已。一心正念。即隨意入觀及睡。或有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有睡眠時得見。除不至心。此願比來大有現驗。」
此文指出上中下之三品懺悔,必須作到「如是等罪永斷相續、更不敢作」,方能「所有重障頓皆滅盡」,這又是強人所難。是以親鑾聖人注意到「但能真心徹到者。即與上同」的話,其意為「真心徹到之眾生」,「等同三品懺悔人」。那為何能「等同」?為何能「此心成為金剛心」?「善導宗師如是說」到底說了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