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5日 星期日

為何「易往而無人」


以前不太明白為何會「易往而無人」?雖然梅原真隆淨土三部經講話中列有三項理由:三毒五惡之難、不了佛智之難、遇善知識之難。從老師的講解中,稍微知道意思,但覺得尚有未明之處。近來碰到一些事情,總算實際了解它的原因。

 

游藤老師弘法多年,一向謙稱自己是介紹人,都按照歷代祖師大德的傳承,引經據典講解弘願法門,未逾越凡夫的分寸,自創新教義。老師也一再叮嚀蓮友們,關於淨土真宗的所有教義、經釋,歷代祖師大德早已全部發揮,詳細闡述完畢,希望大家切勿妄想超越前人。可惜有人雖自認是師承游藤老師,卻在講經過程履次提及,有見解不同於老師之處。

 

我覺得此舉犯有過失,因為親鑾聖人曾囑咐:「師主知識之恩德、碎骨亦應謝」,老師的話都忤逆不從,何來感恩之心。更是違背佛陀般舟三昧經的教誡:「菩薩欲得見今現在佛悉在前立者。當敬善師。不得視師長短。…承事於師視當如佛。得三昧疾設不恭敬。輕易欺調於師。正使久學是三昧疾忘之。佛告跋陀和是菩薩若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是三昧當視如佛常敬尊。」根據上列經文「當敬善師。不得視師長短」,我想無法接受善知識的傳法,即使相遇如同不遇,當屬「遇善知識之難」。

 

另外看到有人接觸老師的錄音帶,從中學習了弘願法門,而於弘揚時說明自己,係以曇鑾道綽善導印光之法脈為宗,蓄意忽略日本祖師的存在,將排的大中華思想表現於宗教上,實為不妥。此於經文中有提到「承事於師視當如佛。得三昧疾設不恭敬。輕易欺調於師。正使久學是三昧疾忘之」,可見對傳法善知識不恭敬,是一件多嚴重的事。

 

老師惟恐弘願法門淪於泡沫哲學,而呼籲有退心之慮的蓮友,應學習「臨睡入觀法」尋求感應,來鞏固他力信心一事,有些人不以為然而加以批判、排斥。

 

此舉乃屬「不了佛智之難」,因感應之事乃佛陀所主張。從善導大師於觀念法門之引文可看出:「又如般舟三昧經云。佛告跋陀和菩薩。有三昧。名十方諸佛悉在前立。若欲疾得是三昧者。常當守習持不得有疑想如毛髮許(要有兩種深信)。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行學是三昧者。七日七夜除去睡眠。捨諸亂想。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身真金色三十二相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如臨睡入觀法)。一心觀想。心念口稱念念不絕者(一心正念)。佛言。七日已後見之。佛陀又於此經鄭重告知:「是三昧誰當信者。獨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阿惟越致。阿羅漢。乃信之耳。有愚癡迷惑心者。離是現在佛前立三昧遠。何以故。是法當念佛、當見佛。佛告跋陀和。是菩薩當念佛、當見佛、當聞經。」經文中所指之「阿惟越致」,即是入正定聚、,住不退轉。換言之,信心決定即是現生入正定聚者,必須能得彌陀之感應方屬之,此乃佛陀親口所說。故排斥老師所提倡之證信,當為「不了佛智之難」。

 

老師臨別一說,使得部份追隨多年之弟子,無法接受突來之變故,引發軒然大波,弟子間為解信、證信互相諍論不休,演變成彼此水火不容,蓮友們紛紛出走。時至今日台北蓮社已門庭凋敝,同門自立門戶而不相往來,如此剛愎自用、不容異己,真令人感嘆!

 

此一現象早為善導大師所預見,而於般舟讚中說出:「若見聞有人行善者。即以善助之。若見聞有人行教讚之。若聞人說行。即依行順之。若聞人有悟。即依悟喜之。何意然者。同以諸佛為師。以法為母生養。共同情親非外。不得輕毀他有緣之教行。讚自有緣之要法即是自相破壞諸佛法眼。法眼既滅。菩提正道履足無由。淨土之門何能得入。」、「傷歎曰。生盲信業走。隨業墮深坑。縱此貪瞋火。自損損他人。長沒無明海。遇木永無緣。行者等必須於一切凡聖境上。常起讚順之心。莫生是非慊恨也。何故然者。為自防身口意業。恐不善業起。復是流轉。與前無異

 

所謂「三毒五惡之難」,當如善導大師所言:「縱此貪瞋火。自損損他人。長沒無明海」、「莫生是非慊恨也」。部份蓮友未能作到「共同情親非外」,任憑教團四分五裂而不思和解、振興之道,已然誤蹈此難而不自知,看了真叫人捏一把冷汗。

 

念佛行者之所以遭遇上述三難,推究其原因乃懈慢在作祟。善導大師藉由己身經歷,提醒後人注意此過患,觀經疏文末記載:「自此已後。每夜夢中常有一僧而來指授玄義科文。既了更不復見。後時脫本竟已。復更至心要期七日。日別誦阿彌陀經十遍。念阿彌陀佛三萬遍。初夜後夜觀想彼佛國土莊嚴等相。誠心歸命一如上法。當夜即見三具磑輪道邊獨轉。忽有一人乘白駱駝來前見勸。師當努力決定往生。莫作退轉。此界穢惡多苦。不勞貪樂。答言。大蒙賢者好心視誨。某畢命為期。不敢生於懈慢之心(云云)。」其中「答言。大蒙賢者好心視誨。某畢命為期。不敢生於懈慢之心」即為善導大師預知末法凡夫之根器拙劣,恐自滿於有所成就而生慢心,特於告示警誡。

 

我在信心決定且得到感應後,仍警覺於勿自視甚高而心生傲慢,卻遭到蓮友質疑我所學為要門自力觀。其認為學弘願法門所得之信心,已通過兩種深信之考驗,何來慢心可憂慮、可去除。對此論點,我不以為然,因為善導大師於獲得感應後,亦遭此訓誨,另有諸多經文可資佐證。

 

道隱法師於本典略讚解釋:「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時,說明:「謗法等重罪,彌陀名號豈不滅此等重罪耶!雖然穢惡之處濁增之世,不同無為自然之淨國;雖發心稱名,不能無造惡,造惡之極十惡為限,而言除逆謗。彰許十惡之意,其言除逆謗者,抑止使不造重罪,此乃為保護信後之機也。觀經攝五逆,而不制者,臨命終剎那,無暇制之。故大經三信十念機,約平生故,於信後相續制之,深保護其機故也。」、「吾祖末燈鈔中誡信後造惡者,亦為之耳。」讀者應可看出,即使親鑾聖人也不敢說信心決定後,就能止惡行善,而犯逆謗之因當與懈慢有所關聯。

 

此於觀念法門之引文可窺知: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密行品》第十二卷第十。佛告阿難。未來眾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觀佛諸相好者。得諸佛現前三昧者。當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貢高。若起邪命及貢高法。當知此人是增上慢。破滅佛法。多使眾生起不善心。亂和合僧。顯異惑眾。是惡魔伴。如是惡人雖復念佛。失甘露味。此人生處以貢高故。身恒卑小。生下賤家。貧窮諸衰。無量惡業以為嚴飾。如此種種眾多惡事當自防護令永不生。若起如是邪命業者。此邪命業猶如狂象壞蓮華池。此邪命業亦復如是壞敗善根。佛告阿難。有念佛者。當自防護勿令放逸。念佛三昧人若不防護生貢高者。邪命惡風吹憍慢火。燒滅善法。善法者。所謂一切無量禪定諸念佛法從心想生。是名功德藏。」其中「未來眾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觀佛諸相好者。得諸佛現前三昧者」即指信心決定且得到感應之念佛行者。「若起邪命及貢高法。當知此人是增上慢」即是心生懈慢。「破滅佛法。多使眾生起不善心。亂和合僧」當屬逆謗之罪。讀者於此可知,我所警惕之事絕非子虛烏有,所學法門絕非要門自力觀。

 

    倘若弘願念佛行者不會誤入歧途,佛陀何苦白費唇舌來囑咐:「有念佛者。當自防護勿令放逸。念佛三昧人若不防護生貢高者。邪命惡風吹憍慢火。燒滅善法。善法者。所謂一切無量禪定諸念佛法從心想生。是名功德藏。」更說出重話警告:「如是惡人雖復念佛。失甘露味。此人生處以貢高故。身恒卑小。生下賤家。貧窮諸衰。無量惡業以為嚴飾。如此種種眾多惡事當自防護令永不生。若起如是邪命業者。此邪命業猶如狂象壞蓮華池。此邪命業亦復如是壞敗善根。」善導大師也據以叮嚀:「行者等必須於一切凡聖境上。常起讚順之心。莫生是非慊恨也。何故然者。為自防身口意業。恐不善業起。復是流轉。與前無異此乃提醒信心決定之人,應避免「復是流轉,與前無異」之憾事,而喪失往生機會。

 

    關於三毒五惡、不了佛智、遇善知識等三難,以往認知只發生於信前,故對「易往而無人」有所疑惑。現在目睹此三難顯現於蓮友處,才明白其嚴重性,乃發生於信後,摧毀往生的功德—「念佛三昧人若不防護生貢高者。邪命惡風吹憍慢火。燒滅善法。善法者。所謂一切無量禪定諸念佛法從心想生。是名功德藏。」當我發現此一狀況,欲向蓮友們示警,卻惹來非議。因其自恃其生性謙虛,不可能有懈慢心,對於旁人的忠告不予採信。為此,僅能寫下此文,呼籲蓮友們注意佛陀的感慨—「易往而無人」,千萬不可自認信心決定而有恃無恐,應加以慎思而防範之。

                    發表於2009.05.01 Yahoo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