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網路上看到一段話:「如般舟三昧經阿彌陀佛告入定見佛之行者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來生。佛言:專念故得往生』亦因此而悔責先前見佛之方法,而見如不見,徹底歸命彌陀,一向稱名,不作他想。」為此,我想來探討一下般舟三昧經。
首先,將上述所引用之般舟三昧經之全文呈現出來:《問事品第一》佛告跋陀和。有三昧名十方諸佛悉在前立。能行是法。汝之所問悉可得也。跋陀和白佛。願為說之。今佛說者。多所過度安隱十方。為諸菩薩現大明相。佛告跋陀和。有三昧名定意。菩薩常當守習持。不得復隨餘法。功德中最第一。《行品第二》佛告跋陀和。菩薩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髮許。是定意法。名為菩薩超眾行。…佛告跋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此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譬如人夢中所見。不知晝夜亦不知內外。不用在冥中。有所蔽礙故不見。跋陀和。菩薩當作是念。時諸佛國境界中。諸大山須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為開闢無所蔽礙。是菩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便於此坐見之。譬如人聞墮舍利國。有婬女字須門。復有人聞婬女阿凡和利。復有人聞優婆洹復作婬女。時其人未曾見此三女人。聞之婬意即動。是三人皆在羅閱祇國同時念。各於夢中到其女邊。與共棲宿。覺已各自念之。佛告跋陀和。我持是三女人以為喻。汝持是事為人說經。使解此慧。至不退轉地無上正真道。若後得佛號曰善覺。佛言。菩薩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佛言。專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菩薩僧中說法不壞色。何以故。色痛痒思想生死識魂神地水火風。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訶梵不壞色。用念佛故得是三昧。佛告跋陀和。是菩薩三昧誰證者。我弟子摩訶迦葉因坻達須真天子。及時知者。有行得者。是為證也。如是跋陀和。欲得見十方諸現在佛者。當一心念其方莫得異想。如是即可得見。譬如人遠出到他郡國。念本鄉里家室親族。其人於夢中歸到故鄉里。見家室親屬。喜共言語。覺為知識說之如是。佛言。菩薩聞佛名字欲得見者。常念其方即得見之。譬如比丘觀死人骨。著前觀之。有青時有白時。有赤時有黑時。其色無有持來者。是意所想耳。菩薩如是持佛威神力。於三昧中立自在。欲見何方佛即得見。何以故。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見。」
再來看,對於上列般舟三昧經文,善導大師如何引用於觀念法門: 《般舟三昧經請問品明七日七夜入道場念佛三昧法》佛告跋陀和。有三昧。名十方諸佛悉在前立。能行是法。汝之所問悉可得也。跋陀和白佛。願為說之。多所過度。安隱十方。為諸眾生現大明相。佛告跋陀和。有三昧。名定意。學者常當守習持。不得復隨餘法。功德中最第一。次行品云。佛告跋陀和。菩薩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髮許。是定意法名為菩薩超眾行。…佛告跋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修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彼。隨所聞當念。去此十萬億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譬如人夢中所見。不知晝夜亦不知內外。不由在冥中有所蔽礙故不見。跋陀和。四眾常作是念時。諸佛境界中諸大山須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為開避無所蔽礙。是四眾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便於此坐見之。佛言。四眾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來生。佛言。專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菩薩僧中說法。莫壞色。何以故。不壞色故。由念佛色身故。得是三昧。已上明念佛三昧法。《依經明五種增上緣義一卷》又言見佛三昧增上緣者。即如觀經說云。摩竭提國王夫人名韋提希。每在宮內願常見佛。遙向耆闍崛山悲泣敬禮。佛遙知念。即於耆山沒王宮出現。夫人已舉頭即見世尊。身紫金色坐寶蓮華。目連阿難立侍左右。釋梵臨空散華供養。夫人見佛。舉身投地號泣。向佛求哀懺悔。唯願如來教我觀於清淨業處又如此經證。非直夫人心至見佛。亦與未來凡夫起教。但使有心願見者。一依夫人至心憶佛。定見無疑。此即是彌陀佛三念願力外加故得令見佛。言三力者。即如般舟三昧經說云。一者以大誓願力加念故得見佛。二者以三昧定力加念故得見佛。三者以本功德力加念故得見佛。已下見佛緣中例同此義。故名見佛三昧增上緣。…又如般舟三昧經云。佛告跋陀和菩薩。有三昧。名十方諸佛悉在前立。若欲疾得是三昧者。常當守習持不得有疑想如毛髮許。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行學是三昧者。七日七夜除去睡眠。捨諸亂想。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身真金色三十二相光明徹照端正無比。一心觀想。心念口稱念念不絕者。佛言。七日已後見之。譬如有人夜觀星宿。一星即是一佛。若有四眾作是觀者。見一切星。即見一切佛。又以此經證。亦是彌陀佛三力外加故見佛。言三昧者。即是念佛行人心口稱念更無雜想。念念住心聲聲相續。心眼即開。得見彼佛了然而現。即名為定。亦名三昧。正見佛時。亦見聖眾及諸莊嚴。故名見佛淨土三昧增上緣。
讀者請仔細研讀所列之原經文與善導大師引用文,可看出絕無「因此而悔責先前見佛之方法,而見如不見」之意,反而是告知念佛必定見佛。善導大師據此,在般舟讚明確說出:「若自他境上護得三業。能令清淨者。即是生佛國之正因。問曰。既道三業清淨是生淨土即因者。云何作業得名清淨。答曰。一切不善之法。自他身口意總斷不行。是名清淨。又自他身口意相應善即起上上隨喜心。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我亦如是隨喜。以此善根迴生淨土故。名為正因也。又欲生淨土。必須自勸勸他廣讚淨土依正二報莊嚴事。亦須知入淨土之緣起。出娑婆之本末。諸有智者應知。又問曰。般舟三昧樂者是何義也。答曰。梵語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或七日九十日身行無間總名。三業無間故名般舟也。又言三昧者亦是西國語。此翻名為定。由前三業無間。心至所感。即佛境現前。正境現時。即身心內悅。故名為樂。亦名立定見諸佛也。」只要「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我亦如是隨喜。以此善根迴生淨土故。」即隨喜第十七願「諸佛稱揚之願」,常行本願之他力念佛(方能三業無間),則能「心至所感。即佛境現前」、「亦名立定見諸佛也」。
般舟三昧經為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所譯,共有兩個版本:一為一卷八品、二為上中下三卷共十六品,上述經文出自「一卷八品」。在「三卷十六品」中,佛陀於《般舟經羼羅耶佛品第九》詳細告知見佛一事:「佛告跋陀和。是三昧誰當信者。獨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阿惟越致。阿羅漢。乃信之耳。有愚癡迷惑心者。離是現在佛前立三昧遠。何以故。是法當念佛當見佛。佛告跋陀和。是菩薩當念佛當見佛當聞經。不當有著。」經文中所指「阿惟越致」,即是龍樹菩薩於十住毗婆沙所云:「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此段經文透露出藉由見佛,來認證其人獲得他力信心,具有「住不退轉」的身份。
那為何彌陀告知行者:「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佛陀於《無著品第五》已經說明其用意:「如是跋陀和。菩薩見佛。以菩薩心念無所著。何以故。說無所有。經說無所有。中不著。壞本絕本。是為無所著。如是跋陀和。是菩薩守是三昧。當作是見佛。不當著佛。何以故。設有所著為自燒。譬如大鍛鐵著火中燒正赤。有智者不當以手持。何以故。燒人手。如是跋陀和。菩薩見佛不當著。色痛痒思想生死識不當著。何以故。著者為燒身。見佛但當念其功德。當索摩訶衍。佛告跋陀和。是菩薩於三昧中不當有所著。不著者疾得是三昧。」此段經文乃囑咐「當作是見佛。不當著佛」、「見佛但當念其功德」,又再三叮嚀於第九品:「是菩薩當念佛當見佛當聞經。不當有著」。
弘願念佛行者所追求,即是現生入正定聚,獲得佛力發起的信心,所以親自得到彌陀的認證是非常重要。職是之故,佛陀於此經《譬喻品第四》說:「佛言。是迷惑自貢高人。不信者及與惡知識從事。聞此經不信不樂。是為於我經中怨家無異。是不持戒人。在自大中。其餘人展轉聞其言信隨之。此為壞佛法。其人相告言。是經為非佛所說。直作是誹謗。佛言。有信是三昧者。其人宿命曾見過去佛。已用是故我為是信者說是三昧耳。是輩之人。常護佛法。聞是經信樂者。當作是知離佛不遠。若持戒堅者。常正心恭敬於經。我用是故為是人說耳」對於說出「見如不見」之人,在此段經文中,可看到佛陀予以嚴厲譴責:「聞此經不信不樂。是為於我經中怨家無異。是不持戒人。在自大中。其餘人展轉聞其言信隨之。此為壞佛法。」
看到有人雖引經據典來駁斥見佛,卻以斷章取義的方式來曲解經文,誤導學習本願念佛的行者,真令人欷噓不已。我討論般舟三昧經的用意,乃期望諸位蓮友,對於弘願法門之教義,應多方求證,切勿盲從而斷送往生真實報土的機會。
發表於2009.05.01 Yahoo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