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5日 星期日

信前與信後之利益


    游藤老師提倡證信、感應,有人引用正信念佛偈之文「煩惱障眼雖不見、大悲無倦常照我」來駁斥。我很不贊同此一說詞,故撰文來說明此文之原委。

 

    此文出於正信念佛偈之《源信章》—「源信廣開一代教、偏歸安養勸一切。專雜執心判淺深、報化二土正辨立。極重惡人唯稱佛、我亦在彼攝取中。煩惱障眼雖不見、大悲無倦常照我。」此段是親鑾聖人讚頌其對源信僧都的景仰。在梅原真隆所著之正信念佛偈講話中說明:因源信和尚在日本是一位淨土教的啟拓者,敢於天台教之上開顯了淨土教,其往生要集係以天台的「摩訶止觀」為思想的根底,雖與世親的「五念門」組織一樣,而在實踐上卻尊重善導的「稱名往生」之行法。依此來判斷「專修」與「雜修」的得失,及分別「報土」與「化土」。

 

    梅原真隆的文章中,可看出此文是在表彰源信和尚倡導「稱名念佛」,使得後續之法然上人可據以開展「專修念佛」,進而成為親鑾聖人的「正信念佛」,致使彌陀本願的真實義得以全然展現。故於正信念佛偈講話之文科,說明後四句「極重惡人唯稱佛、我亦在彼攝取中。煩惱障眼雖不見、大悲無倦常照我。」乃是讚專修的妙益。

 

如上所說,專修的妙益乃指學習弘願法門前,自力念佛所能獲得的利益。其源自善導大師於觀念法門所言:「又如般舟三昧經《行品中》說云。佛告跋陀和。若有人。七日七夜在道場內。捨諸緣事除去睡臥。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真金色身。或一日三日七日。或二七日五六七七日。或至百日。或盡一生。至心觀佛。及口稱心念者。佛即攝受。既蒙攝受。定知罪滅得生淨土。佛言。若人專行此念彌陀佛三昧者。常得一切諸天及四天大王龍神八部隨逐影護愛樂相見。永無諸惡鬼神災障厄難橫加惱亂。具如護持品中說。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其中說到「或一日三日七日。或二七日五六七七日。或至百日。或盡一生。至心觀佛。及口稱心念者。佛即攝受。既蒙攝受。定知罪滅得生淨土。」故大經說:「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先有了念佛的善本來滅疑罪,親鑾聖人的「正信念佛」方能被惡凡夫所接受。

 

至於學習弘願法門後,所能獲得的信心利益為何?依梅原真隆文所說:「能發一念喜愛心、不斷煩惱得涅槃」是指「不斷得證之益」,「凡聖逆謗齊迴入、如眾水入海一味」是指「平等一心之益」,「攝取心光常照護、已能雖破無明闇、貪愛瞋憎之雲霧、常覆真實信心天、譬如日光覆雲霧、雲霧之下明無闇」是指「心光攝護之益」,「獲信見敬大慶喜、即橫超截五惡趣」是指「橫超五趣之益」,「一切善惡凡夫人、聞信如來弘誓願、佛言廣大勝解者、是人名芬陀利華。」是指「諸佛稱讚之益」。

 

「獲信見敬大慶喜」乃出自大經:「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是故當發意」。「獲信」當指信心決定後,作到「聞法能不忘」。「見敬」二字已然不言而喻,以三藏康僧鎧之文學造詣,當知「見」為何意,以及何者當為「敬」,故其譯文為「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而非「聞法能不忘、則我善親友」。至於「即橫超五惡趣」,可從善導大師於觀念法門引用木患經文,來加以領會。經文說:「王以願樂逼心三日不食。佛即現身與諸聖眾來入宮內。為王說法。又以此證。直是王心真實。念念障除。佛知罪滅。應念而現。」所謂「橫超五惡趣」即如「念念障除。佛知罪滅」。如此解說,蓮友們當可明白游藤老師教授木患經的目的。

 

蓮友以「煩惱障眼雖不見、大悲無倦常照我」來駁斥證信、感應之舉,犯了一個很大的邏輯錯誤,就是用信前「稱名念佛」的利益,來質疑信後之得益。若對以上說明仍有疑慮,我建議蓮友們除了多聽幾遍梅原真隆所著之正信念佛偈講話之外,應切實作到「專修念佛」,讓名號的功德力得以發揮,來協助去除疑無明,方能進入「正信念佛」的領域,而實際了解到信前與信後兩者之念佛,其所得之利益有何差別。蓮友們切莫當個門外漢,僅以個人凡夫有漏的見解,來質疑、曲解佛陀的真實義,而鑄成大錯—誹謗正法。

                   發表於2009.05.01 Yahoo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