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張老師月刊】看到一篇文章,可用來領會「感應道交」的用意,其內容摘要如下:
人除了有被照顧的需求外,也有照顧別人的需要,因為照顧他人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可以從回饋中滿足自我的需求。如果沒有可以照顧的對象,或是照顧他人卻不被當一回事,也會讓人覺得沮喪。例如:夫妻渴望生育子女,從組織家庭中肯定自己的人生,若遇子女不孝就黯然流淚。成佛除為了跳出輪迴,更是想要度眾生,故弘願法門的祖師會感嘆說:「唯恨眾生疑不疑,淨土對面不相忤」、「金臂遙伸垂念切,眾生何事不思來」。
人想要好好照顧別人的原因,往往也是想要被好好照顧,如果得不到想要的照顧,就會煩悶不安。而沒有能力感覺到別人的照顧,以為自己沒被照顧到,就會想要向外去討「照顧」,所以能夠感受到「被照顧」是很重要的。好比男女結婚就是希望在婚姻裡,能獲得彼此的照顧,若有一方未受到重視、得到滿足就容易發生外遇。未獲得他力發起之信心者,即未深刻感受到「被照顧」,將無視於釋尊之發遣,不信任於彌陀之攝取,更將十方諸佛證誠置之腦後。輕則遭逢逆境而退心;重則忙於消災解厄、雜行雜修,或到處參拜道場、奔波於尋訪名師。
因此「被照顧者」要能去感受到「被照顧」,也就是要學會怎麼被照顧。換句話說,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還得調對頻率,否則會對不上調。舉例來說:妻子希望過著平凡的日子,丈夫能有空多陪她;而先生卻忙於事業,想給太太優渥的生活。如果雙方未互相溝通了解,則會白忙一場。所以眾生所求須與彌陀本願相應,要符合善導大師之要求:「其廣者,就實有心願生者而勸」,不可勸信於追求來世福報而念佛。這在【般舟三昧經】《行品第二》一再強調:「若沙門白衣。所聞西方阿彌陀佛剎。當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晝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以後。見阿彌陀佛。於覺不見。於夢中見之。」《四輩品第六》:「何等為菩薩缺戒者。是菩薩求色。何等為求色。其人意念。持是功德。使我後世生若作天。若作遮迦越王。佛言。用是比此菩薩為缺戒。其人久持是行持是戒。持是自守福欲所生處。樂於愛欲中。是為毀戒。」故【大經】云:「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
總而言之,被照顧者要有一種「感覺被照顧」的能力,也就是說被照顧者要能夠去回饋照顧者,讓「照顧」的關係,得以輕鬆地被維持著。就像父母辛苦賺錢供養小孩讀書,而孩子也要成績優秀來回報,讓父母感到欣慰。蓮如上人在【御文章】《在雪中》文裡也叮嚀:「需將他力之信心一事確確實實屯蓄心中,此後全為報謝佛恩,於行、住、作、臥中皆不忘念佛,只要有此心得,往生報土就毫無問題了。有此喜悅之餘,應有運步到師父和尚(善知識)之法舍,瞻謁親近,這即是瞭解當流之儀,也可說是信心之人呢!」
發表於2009.05.01 Yahoo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