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蓮友風聞我學弘願很久,就追問我有否得到感應?看到什麼?一付好奇模樣,讓我啼笑皆非。她真的很可愛,不問我如何感應?來學習感應的方法,而是聚焦在感應的神奇境界。這好比只想看別人釣到的魚有多美麗,自己卻不想釣,對釣魚的方法不感興趣。
又有一種類型,是我在夢裡碰到的。當我推銷游藤老師所提倡的證信時,一天夜裡夢到:當我經過一間佛堂,看到裡頭有位歐巴桑跪在佛像前,大聲喊著:「顯靈哦!趕快顯靈」。醒來後,內心忐忑不安,有人誤解了感應,因此提筆來抒發心中的憂慮。
曾經聽到一位蓮友因罹癌,而請教講師唸那本書可治病?可見其學弘願的動機是不正確。對於學佛的目的認知錯誤,就無法明白弘願法門在追求什麼?也就不知道求感應的用意?進而衍生錯誤的方法,用「顯靈的觀念」來求感應,而忽略了求往生的目的。
想明瞭為何要學佛?可參考老師所講授之楞嚴經。至於學習弘願法門,乃是為了往生真實報土,並於現生入正定聚、住不退轉;絕不是為了來世的榮華富貴與現生的平安順遂,大家學習的動機必須與彌陀之本願相應。再談求感應的用意,是為了鞏固念佛的信心,即使遭逢困境,依然能念念相續。
我想用一個故事,來說明學弘願、求感應的正確方法。有一個人想要成為玉石高手,就找到一位玉石專家,前去拜師學藝。當這位專家每次為他上課時,都會先拿一塊各式各樣的玉,讓他握在手心,再講授玉的各項專業知識。他就一邊握著玉石,一邊聽課,日積月累下,終於有一天在上課不久後,他突然大叫:「這塊不是玉!老師你今天拿錯了。」專家含笑的點頭說:「恭喜你邁出成功的步伐。」學弘願的方法類似於此,蓮友們必須一邊聽經與看書,更要記得隨時在行住坐臥中稱念名號,等待機緣成熟時,就可信心決定、獲得感應。
因為當上玉石高手,除了須要具備各項專業知識以外,更要有辨認玉的真假與品質的能力。而成為弘願行者,除了要熟悉本願之生起本末,以及祖師們所闡述之教義等,屬於文字上的知識與理論以外,更要發起他力的信心,來得到彌陀的感應,讓念佛的行為得以持續,如實作到往生禮讚所說:「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信心不離開名號,要能執持名號,才算信心決定,所以求感應的正確方法,當為善導大師於觀念法門引文:「又如般舟三昧經云。佛告跋陀和菩薩。有三昧。名十方諸佛悉在前立。若欲疾得是三昧者。常當守習持不得有疑想如毛髮許(故善導大師主張要有兩種深信)。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行學是三昧者。七日七夜除去睡眠。捨諸亂想。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身真金色三十二相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如臨睡入觀法)。一心觀想。心念口稱念念不絕者(行住坐臥中稱念名號)。佛言。七日已後見之。譬如有人夜觀星宿。一星即是一佛。若有四眾作是觀者。見一切星。即見一切佛。又以此經證。亦是彌陀佛三力外加故見佛。言三昧者。即是念佛行人心口稱念更無雜想。念念住心聲聲相續。心眼即開。得見彼佛了然而現。即名為定。亦名三昧。正見佛時。亦見聖眾及諸莊嚴。故名見佛淨土三昧增上緣。」
如上所述,感應是為了信心與念佛,而不是嚮往奇妙的境界,盲目地滿足個人的好奇心。因此,更不該藉以炫耀感應者之能耐,而迷失於高人一等之我慢中,當謹守分際,如觀念法門云:「得見淨土中事。若見但自知。不得向人說。即大有罪橫招惡病短命之報。」、「佛告阿難。未來眾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觀佛諸相好者。得諸佛現前三昧者。當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貢高。若起邪命及貢高法。當知此人是增上慢。破滅佛法。多使眾生起不善心。亂和合僧。顯異惑眾。是惡魔伴。如是惡人雖復念佛。失甘露味。此人生處以貢高故。身恒卑小。生下賤家。貧窮諸衰。無量惡業以為嚴飾。如此種種眾多惡事當自防護令永不生。若起如是邪命業者。此邪命業猶如狂象壞蓮華池。此邪命業亦復如是壞敗善根。佛告阿難。有念佛者。當自防護勿令放逸。念佛三昧人若不防護生貢高者。邪命惡風吹憍慢火。燒滅善法。善法者。所謂一切無量禪定諸念佛法從心想生。是名功德藏。」
此外,千萬不可自滿於得到感應,而沉醉於成就感,停止了前進的腳步,錯失後續殊勝的他力風光。學習「臨睡入觀法」來求取感應,只是學弘願法門的一項過程,如同蝴蝶出蛹般,重要的是展翅翱翔於蔚藍的天空。在觀經疏文末記載:「某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若稱三世諸佛釋迦佛阿彌陀佛等大悲願意者。願於夢中得見如上所願一切境界諸相。於佛像前結願已。…即於當夜見西方空中如上諸相境界悉皆顯現。…既見此相。合掌立觀。量久乃覺。覺已不勝欣喜。…自此已後。每夜夢中常有一僧而來指授玄義科文。既了更不復見。後時脫本竟已。復更至心要期七日。日別誦阿彌陀經十遍。念阿彌陀佛三萬遍。初夜後夜觀想彼佛國土莊嚴等相。誠心歸命一如上法。當夜即見三具磑輪道邊獨轉。忽有一人乘白駱駝來前見勸。師當努力決定往生。莫作退轉。此界穢惡多苦。不勞貪樂。答言。大蒙賢者好心視誨。某畢命為期。不敢生於懈慢之心(云云)。第二夜見阿彌陀佛身真金色。在七寶樹下金蓮華上坐。…第三夜見兩幢杆極大高顯。幢懸五色。道路縱橫人觀無礙。」可看到善導大師在脫本後,仍然繼續念佛,又獲得諸多感應。其中「忽有一人乘白駱駝來前見勸。師當努力決定往生。莫作退轉。此界穢惡多苦。不勞貪樂。答言。大蒙賢者好心視誨。某畢命為期。不敢生於懈慢之心」即為善導大師藉以曉諭後世吾輩,在獲得感應後須加以警惕之語。
感應的美妙不在境界上,也不是展現個人之精進,而是深刻體驗到彌陀慈父的親切、慈愛,感染如來大悲的氣息,隨之升起一種溫馨的願望,欲與十方眾生同沐在彌陀慈光下。我會大力推銷老師的證信、感應就是受此感召,期盼人人同霑法喜,享受彌陀慈父的聖愛。
發表於2009.05.01 Yahoo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